李章富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学涯规划是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它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发展提供方向与动力。当前薄弱地区高中生学涯规划存在着局限与不足的,大部分学生都无法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认真分析个人基础情况,选择相适宜的专业,阻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此点,将以薄弱地区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高中生学涯规划的价值,其次分析新高考背景下薄弱地区高中生学涯规划的现状,最后探寻了新高考背景下提高薄弱地区高中生学涯规划的有效路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在新高考背景下做好学涯规划,让自己有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高一就要进入“3+3”或者“3+1+2”的选科模式,对于读什么学科,高考报什么专业都要提前准备。2021年起,高考采用了“3+1+2”的科目组合。在这一模式下,高中生就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也需要学生有更为明确的学涯规划。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薄弱地区存在着教学内容不规范、课时不足、师资短缺等问题。大部分高中生都没有较为明确的新高考选科准备。如何在学涯教育中引导学生做好学涯规划、完成科学合理的选科是所有一线教育学者重点讨论的点。薄弱地区的教师更应该明确学涯规划的重要性,要以科学合理的学涯规划指导体系指引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合理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让自己有更为明确的学习发展方向,对他们的综合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新高考背景下薄弱地区高中生学涯规划价值分析
新高考政策取消了文理组合,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这就让高中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将让他们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这对学生是有很大助力价值的。然而薄弱地区的高中学校在教学质量上无法达到各类学校相应的合格标准,使得辍学、厌学的情况十分严重。并且当地政府、教学行政部门支持度、关注度也比较低,使得学生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在这种环境下的高中生在面对选科模式时是一片茫然的,他们很难精准聚焦自身的个性及发展需求选择适宜的科目,这就很难让新高考政策在薄弱地区得到落实。因而对这一类的学生实施学涯规划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将指引学生结合现实环境和长远学习规划,选择适宜的科目实践,将有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学涯规划将指引学生从高一开始,依据自身实情逐渐剖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让自己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预设自己想要的,有清晰的奋斗目标,这样将避免虚度光阴,让高中三年学习生活富有意义与价值。
(2)有利于促进学生优势互补。学涯规划将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强调他们的个性发展。高中生所处的生理、心理及学业发展阶段具有特殊性,高中生尚未对自己形成相对客观而稳定的评价和认知,薄弱地区的学生更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学涯规划将帮助他们唤醒自我,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得学生不断查优补缺,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学业与职业的衔接。当前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进入社会的人才面临着各种压力,学涯规划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前认知社会就业的难度,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能够让他们依据社会现状明确发展方向,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从而实现学业与职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2 新高考背景下薄弱地区高中生学涯规划问题分析
2.1 宏观环境:学涯规划教育缺乏足够重视
薄弱地区指的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育教学投入有限的教育区域。这样的薄弱地区使得学生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理念及教学体系上都存有不足。大多薄弱地区都无法与时俱进,紧随新课程理念,积极地创新并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这些地区的教育者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基于高考成绩而论,认为只要高考取得优秀的成绩,未来就会前途光明。因而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学生也是将考试成绩放置在第一位,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学涯规划,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学生很难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难以彰显他们的自主性与自由性,难以更好地选择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使得整个教育与社会大发展方向存有“脱节”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2 教师层面:学涯规划教育能力存有不足
薄弱地区在辦学条件上比较落后,师资质量较差,教师待遇偏低,无法达到各类学校相应的合格标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升。所以这一地区的大部分教师在学涯规划教育能力上存有不足,他们只是针对自身所教学的科目展开教育及研究,对学涯规划教育并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就导致学涯规划教育存有不足,没有专业的教师进行课程的编排和教学。综合分析学涯规划的内容,它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教育领域。薄弱地区的教师是缺乏一定专业性的,这就使得整个教学安排本身就存在着不专业性,使得学涯规划教育存有偏差。薄弱地区的教育环境使得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涯规划大多是由班主任、政治老师或者心理老师实施,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心理辅导老师,他们本身有自身的教育任务,能够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已属不易,再让他们承担学涯规划教育很可能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这样就会让学涯规划教育停留于教育的表层,并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这样也让学涯规划教育更加落后。
2.3 学生层面:学涯规划意识薄弱能力欠缺
薄弱地区的高中生辍学、厌学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学生更加看重学习成绩,如果成绩不高,就很容易丧失学习的自信心,也对未来的发展存有迷茫,导致学生产生了消极懈怠的心理,难以在高中学段持续前进。大部分高一学生在选科的时候,都存有认知不够的情况,他们大多以学习成绩作为选择的方向,忽视结合自身的天赋优势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学科并规划职业方向。大部分学生认为只有成绩优秀才能考一个理想的大学,却没有意识到兴趣将是自身最大的动力和创意源泉,使得他们的学涯规划存有不足,意识不到学涯规划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影响。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强烈的自我趋向使得他们的学涯规划过于情绪化和理想化,在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决定,自主规划能力及责任意识都存有不足。
3 新高考背景下薄弱地区高中生学涯规划路径分析
3.1 宏观统筹,优化布局学涯规划教育体系
新高考改革的持续深入让高中学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3+1+2”模式、“学业水平考试”“选科走班”“专业+学校”等考试和录取制度的变化,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多个方向。因而薄弱地区的高中学校就應该重视学涯规划教育,要能够依据新高考的政策要求,建立完整的学涯规划教育体系。宏观统筹、优化布局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且全面的指导。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1)开发校本课本
薄弱地区高中学校要因地制宜,结合校情、学情,对学涯规划内容进行个性化选择和拓展,开发出契合本校学生实情的校本课程。因而学校管理层面要从整体把握学涯规划的方向,充分发挥学涯规划在学生三年学习中的指导、统筹作用。总体规划、系统组织、科学实施,积极开展一系列与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相关的指导,如理想、学业、生涯、生活等,确保学涯规划教育体系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让学生按照“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择己所利”的原则进行正确的个人定位。
比如,学校可以依据学生厌学、辍学等严重现象,将学涯规划教育内容划分为“唤醒学涯意识”“认识自我世界”“了解社会职业”“认识大学专业”“学涯规划”等5个专题模块。每一个模块继续细化相应的课时内容,为学生引入更多的社会知识,讲细讲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更为丰富且合理的学涯规划。以此为基础开发的校本课程更为科学,更加富有体系,有着较强的指向性,将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发展,满足他们成长及发展的需要,实现高质量的实践探索。
(2)发挥学科价值
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领域的权威人物舒伯认为生涯教育不应该剥离于传统课程之外,新增一个单元或者科目,而是应该将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于现有的课程之中,每一个学科都应该发挥出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与功能。因此,薄弱地区的高中学校就应该重视发挥学科教学的价值与作用,要能够将学涯规划教育融入于各学科课程中,鼓励各个学科的教师积极开发本课程的学涯规划教育元素,在课程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学涯规划教育。
例如,语文学科便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学涯规划教育元素。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主题带动、任务驱动等方式,找到课程教学与学涯规划教育的最佳契合点,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了解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比如,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便可以成为教师展开学涯规划教育的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的语文教学任务是要让学生感悟青春的情怀,理解青春的价值,能够让自己的青春彰显生命、彰显色彩。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实现学涯规划教育,立足“把握青春”这一主题,积极渗透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教会学生如何把握青春,如何在高中三年中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发展,让自己的青春不留遗憾。这便充分发挥出了语文学科独特的学涯规划教育价值,它将让学生设置新起点,张扬青春的生命力,推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3.2 精研创新,实施高效学涯规划教育指导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学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保障,为适应新高考对学涯规划师资提出的新要求,薄弱地区学校要尝试优化学涯规划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涯规划师资素养及能力。专业的师资队伍将能依据实情精研创新,实现高效学涯规划教育指导。所以薄弱地区高中学校就应该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专业的、经过系统培训的专职教师或者兼职教师。然后鼓励本校老师以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参与培训,进行与学涯规划相关的课题研究、问题研讨工作,逐渐构建起一支高起点的师资队伍。专业师资队伍的打造将能支撑高质量学涯规划教育指导,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从教育活动来看
教师在实施学涯规划工作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成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基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实施学涯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基于自身的现状进行多元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专业的测评系统,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出发,了解自我特点,探索自身多元发展的可行性与可能性,逐渐强化自身的优势与特长,让他们得以在明确的方向指引下获得个性化成长及发展。
(2)从教育合力来看
专业的师资队伍将致力于挖掘有效的教育力量,支撑高质量学涯规划教育活动的开展。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巨大的。做好学涯规划教育必须联动家长力量,陪伴学生全方面审视自我,合理地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薄弱地区高中学校教师就要以自身专业的视角寻求家长的帮助,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到学校为学生分享自己的职业内容、职业特点等,让学生能够了解现阶段社会中的热门行业发展情况,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家长的教育经验有限,那么教师则可以聘请社会上优秀人士或者优秀校友到校参与学涯规划教育课程活动,让他们以专业的视角为学生提供职业方向的解说,使得学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得到大大的提升。借助家长的力量,将能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家长鼓励孩子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将能在意识形态及情感思想方面为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撑。此外,学校可以与社会单位合作,开展学涯规划教育活动。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进行合作,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职业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领域的需求和发展前景。这样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导向,帮助他们更好地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未来规划。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开设在线学涯规划平台或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涯规划指导。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职业的信息、学习相关技能,并得到一对一的指导和建议。这样的平台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获取资源和信息,提高学涯规划的效果。这样的学涯规划指导便能从家—校—社合力出发为学生提供有效助力。
(3)从教学评价来看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与思维,所有的课程都需要有一致性的思考,需要在目标统领下综合分析教学、学习及评价等问题。所以专业的师资队伍要能够重视教学评价这一环节,不能让学涯规划教育只知道教而不问结果。薄弱地区的学校教师应该依据实情,科学合理地设计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准设计富有体系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大对学涯规划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整体推进学涯规划教育课程在高中阶段的贯彻与落实。
在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重点指向各个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表现,比如,他们对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设想、对理想与职业等方面的解读、交流与互动等方面的表现,借此判断学生学涯规划意识的生成情况。结果性评价则是教师对学涯规划教育效果的综合考量,主要从学生的学涯规划能力、选课走班情况、多种升学路径、课后学涯规划氛围等方面进行评估与分析,思考学生学涯规划能力的生成情况。
在教学主体的选择上,教师应该引入学生这一主体实施评价。要能够指引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或者小组互评全方面地分析并审视自我,在完成了自我剖析之后,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涯规划。比如,教师在让学生认知自我时,便可以设计“以前的我”“现在的我”等两个自我评价维度,随后设计“同学眼中的我”这一互相评价维度。在聚焦了以上两个评价活动之后,教师再设计“未来的我”这一思考点,让学生从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形成对自我的“立体化”认知,最后再完成学涯规划,让评价起到“促学”“定教”作用。
3.3 知行合一,增强学生学涯规划意识能力
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涯规划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不断探索自我,挖掘潜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学科,并为之奋斗。为了增强学生学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理论认知及实践探究的协调统一发展,增强他们的自我规划、科学规划能力。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落实。
(1)分层递进,合理设计各学段任务
教师要依据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高中学生三年的情感意识变化规律,合理设定各个学段的学涯规划教育任务,让每一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有明确的学涯规划方向。具体内容如下。
①高一学段
学校应该聚焦积极自我及积极关系建立等两个方面开设学涯规划教育指导课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特长,找到选科学习潜能,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同时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与同学建立积极关系,在互相支撑中不断走向完善。
②高二学段
学校要依据高二学段学生的实情,引入一些与职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就业的方向。学生在这一阶段需要不断认知自我,突破自我,基于现状明确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③高三学段
学校要依据高三学段升学的现状,帮助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缓解压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考试中的成与败,以自身较强的优势迎接高考。
(2)职业体验,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
理论课程往往是实践课程的先锋,良好的课程教学活动应该实现知与行的协调统一发展,要能够指引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或者在实践中回顾理论知识,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因此,教师可以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开设不同专题的职业体验活动。比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乡下参与农业活动,进入工厂体验流水化生产工作,很早起床打扫街道卫生等,让学生在各种职业体验活动中感悟职业的特征。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业,学生无法体验,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组建成不同的团队,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进行研究,再寻找从事这一方面的社会人士进行采访,从他们口中了解与这一职业相关的工作内容,获得更为丰富的认知。学生以这种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的学习实践方式,便会深层思考自身的学涯规划方向。他们会先聚焦“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该干什么”逐渐转向到“环境允许我干什么”“我可以专攻哪一方面”等方面,认知更为清晰,也将让他们的学涯规划更为科学、更加切合实际。
总的来说,在促进高中生展开学涯规划时,薄弱地区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布置课程指导内容。适时调整指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引,增强学生学涯规划的意识。让他们得以在教师的科学指引下,增强学涯规划的能力,及时关注当下状态和学习阶段需求,激发成长动力,为学生高中学段的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 結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高考政策的持续推行,薄弱地区学校应该改变现状,创新理念,重视学涯规划教育指导。挖掘各项新资源,让学涯规划渗透于高中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成为高中学生学习上的一项常态化教育体系,引领学生明确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认真分析个人基本情况,将现实环境和长远学习规划相结合,为未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