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运河文化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探讨运河文化的内涵,提出基于运河文化的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然后从运河文化的视角对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公众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呼吁相关人员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让公园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运河文化;公园景观;景观设计
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园景观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融入运河文化元素,营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景观,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作为北京市内的一座重要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
一、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是一种以运河为载体,通过河运这一交通方式,在流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它涵盖了运河沿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其兴起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人工开挖的运河便逐渐形成了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以其他运河为支干的庞大水系。这些运河不仅在军事、交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极大推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1]。运河文化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尤其是河运带来的物资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融,催生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同时,河运也带动了沿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商业重镇和繁华都市。如今,随着现代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飞速发展,运河的交通功能逐渐减弱,几乎消弭了,但运河文化依然在传承和发扬。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基于运河文化的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一)文化传承原则
运河沿线的城市如同一个个璀璨的明珠,尽管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但都被囊括于运河文化体系中。运河文化在公园景观形成中起到了“再创造”的积极作用,景观设计师提取整理运河文化,将其与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能一定程度体现出运河文化的景观价值,加深大众对运河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大众主动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意识,从而使运河文化在现代引申出全新的含义。同时,在公园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基调,确保设计出的景观能准确展现运河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精髓。因此,公园景观设计应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与内涵,确保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融合,为游客提供一个沉浸于历史与文化的美好体验。
(二)生态可持续原则
基于运河文化的公园景观设计中,生态可持续原则至关重要。运河文化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它的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在建设运河沿岸公园景观过程中,应遵循生态可持续原则,注重生态保护,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增大植被覆盖面积、加强对水环境的维护等,进一步优化运河沿岸环境质量,提升公园的生态水平。同时,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空间,利用复合植物群落,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生态系统营养循环效率,为各生物圈层提供有力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公园景观设计应重点考虑游客的需求和体验感,并以此为出发点,创造舒适、易用、富有吸引力的空间[2]。在运河文化视角下,应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人文价值,通过景观设计,展现运河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同时,公园的设施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提供便捷的游览路线、舒适的休息区以及儿童游乐设施等,使人们在游览公园的过程中,感受到运河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公园的吸引力。比如济宁市运河湿地公园,就在运河风情水岸展示区设置了运河童趣,即专供儿童游玩活动的区域。该区域对运河元素进行了合理运用,以运河走势的形状设计戏水区域,让儿童在游玩的过程中也能对运河有些许了解,同时还在场地高差处设计了儿童滑梯,为儿童带来了更好的游玩体验。
(四)美观性原则
美观性原则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旨在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景观的美展现出来。在运河沿岸的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运河的自然美景,结合植物、水景、雕塑等元素,创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景观。同时,景观设计应与运河文化的特色相协调,使公园的整体风格与运河的历史文化相呼应,进而提升公园的美观度,为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例如杭州拱墅区运河景观,就精心设计了绿化植物景观,其植物的配色、景观层次都十分出彩,尤其是街道两侧的景观设计,十分引人瞩目,分别选用了紫竹、南天竹、山麦冬、杜鹃花、新几内亚凤仙花等多种颜色不同、高低不同、外形不同的植物,由它们组合而成的丛植极大地提升了植株造型的层次丰富性,增强了环境美感。
三、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景观设计
(一)公园概况
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北运河通州新城城市段,北起六环路潞阳桥,南至武窑桥,西起滨河西路,东至北运河防洪堤,总面积713.3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2 500亩(一亩约等于0.067公顷),绿化面积约8 200亩。设计者运用了“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设计理念,结合当地运河文化及历史文化,开展公园景观设计。
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是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最大的特色。一河、两岸不难理解,指的是大运河及河的两岸,具体来说,就是该公园的建造以大运河为中心;六园即整个公园被划分成了六大园区,分别是潞河桃柳景区、月岛闻莺景区、银枫秋实景区、丛林活力景区、明镜移舟景区、高台平林景区,每个园区都有其独特之处,分别展现了不同的魅力,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优质周到的服务;十八景遍布六大园区内,设计师对运河附近的林地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应用,完成了运河和城市两大空间的完美過渡,使城市绿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上,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采取点、线、面的方式,将传统运河文化进行了融入渗透,如将燃灯塔、运河码头、运河上古桥等,引入公园景观设计,营造了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上文所提到的文化传承、生态可持续、以人为本、美观性等原则也在此得到了全面落实。例如:公园内的历史建筑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成为展示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生态可持续原则体现在植被的选择和水系的规划上,确保了生态平衡;在公园内设置了互动性的景观设施,如VR体验区、模拟船运等,让游客亲身体验运河的魅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而美观性原则体现在公园内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植被的配置,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具体如下:
1.融合历史与文化
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的设计充分融合了运河的历史与文化。公园内的景观、雕塑和设施都反映了运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运河贯穿两市四省,唯有通州有开槽节。可以说,开槽节是通州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广场中的雕塑详细记录了开槽节的由来。此外,十八景的命名大部分都是出自历史典故,比如:“枣红若涂”——乾隆诗句“北枣红时树若涂”,描绘了古代通州运河沿岸所种大面积枣树刺红时的景致,现在公园内依然有成片的枣树林,对古时景观进行了重现;“茶棚话夕”——古时宋郎路桥北的运河右岸建有一座关帝庙,是大运河北端客船码头的标志,同时也是乘船人的登岸地点,而关帝也被奉为武财神,所以路过的商客几乎都会进庙烧香求财,庙内的道士们就特意在此建设了简陋的大席棚,为来往行人提供茶水;“皇木古渡”——据史书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通州运河暴发了洪水,堤岸被冲塌,北皇木厂内放置的珍贵木材全部被冲入河中,传说当前依然有几根古皇木在河底,所以起名“皇木古渡”。以上皆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融合。
2.生态优先
作为城市中的一片绿肺,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植被的选择、水系的规划以及土地的利用,都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原则,以确保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在《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属于通州新城绿地规划中的一部分,该规划明确指出公园景观设计要做到生态优先、生物多样,将森林生态景观作为主体,打造森林野趣。因此,大运河森林公园在景观建设期间十分注重野趣氛围的营造,选择了若干种植物,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下,构建出接近自然的植物群落景观,为观赏者带来回归大自然的感觉,野趣味十足。十八景之一的“双锦天成”就是遵循“郊野、生态”理念而设计的,林下选取混播种植技术,融合了宿根亚麻、大花金鸡菊等植物,并与银杏树、柳树完美结合,不仅使游玩者视线更加开阔,而且乔草结构对林下通风有积极作用,能有效防止细菌滋生,形成“减菌效应”。旁边还有成片的杨树林,设计者在下方种植了大面积的蒲公英及诸葛菜,充分展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美。
对大运河森林公园来说,水就是它的灵魂。该公园沿河而建,主河道全长10千米,主河槽宽200米,属于城市滨水空间。设计者采用了生态驳岸、保留透景线等技术,以及植物群落竖向层次搭配的手段,打造出错落有致的滨水植物景观。特别是水中倒影,为景色增添了层次感,给人们带来了更加立体的视觉享受。由于大运河河面偏高,游客观赏对岸景观的视线受阻,因此植物种植的范围都比较广,以整体群落的轮廓与色彩为主要景观,让游客眼前的景色不再单调。此外,在离运河较近的位置种植了山桃、海棠花、紫叶李、榆叶梅、迎春花、棣棠、连翘等花灌木,打造了颜色鲜艳和谐的中层植物景观。又考虑到低层土壤水分占比较大,所以选择了千屈菜、茭白、黄菖蒲、芦苇等湿生和水生植物作为低层景观。
3.艺术审美
在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艺术审美原则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公园内的建筑、雕塑,还是植被的配置、水系的布局,都充满了艺术气息,为游客提供了视觉盛宴。比如明镜移舟景区,此处是水上游运河的终点,在甘棠橡胶坝附近。这里水面平阔如镜,最大河宽达300米。设计者运用了色彩调和的手段,在河边种植了不同的大乔木,以突出水体的平静美与柔和美。岸上高耸竖直的杨树林搭配低垂至水面的杨柳在河中的倒影,和接近平直的水岸线产生了鲜明对比,将水面的静谧与镜面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康熙在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兰桨乍移明镜里,绿杨深处坐闻莺。”再比如高台平林景区,其强调朴素野趣的植物景观,采用了自然简约的形式,为游客展现大林地、大景观的运河田园风光。速生杨是该景区大面积种植的树木,抬眼看去,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杨树昂首向天,气势磅礴。特别是在日出时分,晨光洒满大地,运河水汽不断上升,缥缈朦胧,久久散不去,结合天上变幻无穷的云彩,叫人流连忘返,这也是十八景之一“平林烟树”的由来。月岛闻莺景区则充分利用了整治北运河河道时形成的凸起地势特点,四面环水,形似月牙,故叫作月岛。月岛位于河道的拐弯处,视野尤为开阔,是整个公园的最高点,也是游客眺望漕运码头、欣赏运河上下游美景的最佳地点,所以该景区的景观设计更强调远观效果。设计者选取复层、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方式,将亭台建筑与道路都隐藏在密林中,再加上奇特的地形,形成了自然的山林意境。北岸边种植了大面积的花灌木和乔木,分布疏密不一。这些植物正好能框住远处的漕运码头,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优美而自然。
除此之外,大运河森林公园内的景观设计还非常注重游客的互动与体验,设置了一些互动性的景观设施,鼓励游客参与其中,亲身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
四、结语
公園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美的创造,更是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运河文化元素,能够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提升公园的文化品质和游客体验。本文通过对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深入分析,探讨了运河文化视角下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希望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相关人员能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让公园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地方。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运河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何香怡,任中琦,张大玉.造景: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方法探析:以北京南苑森林湿地公园体育驿站为例[J].华中建筑,2024(1):128-132.
[2]周琦,赵峰,汤鹏,等.地域文化视角下运河扬州段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三湾湿地公园为例[J].安徽建筑,2023(9):12-16.
作者简介:
高文潇,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