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同友, 吴登全, 任思远
(1.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2.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3.周恩来纪念馆, 江苏 淮安 2232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1]这明确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崇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这也要求我们既要对未知风险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既要发扬斗争精神,也要凝聚精神力量。周恩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奠基者和推动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热爱人民、自我革命、勇于担当、严于律己等精神风范,成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传承和光大。
周恩来的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坚守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在他心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如磐石。”[2]
周恩来在幼年时期,嗣母陈氏就经常给他讲《岳飞传》,以及淮安当地民族英雄关天培和巾帼英雄梁红玉的故事,使周恩来的心中有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周恩来少年时在东北学习,目睹了东北人民在日俄战争下遭受的深重灾难,开始关心国事,树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恩来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中国的国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开始思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日本求学时他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一片新的希望在他心中升起。从日本回国后他在领导天津学生的爱国运动中,逐渐由爱国走向革命,革命意识开始萌芽。为了进一步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周恩来前往欧洲求学,通过实地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真相和欧洲各种改造社会的学说主张,寻求拯救中华崛起的具体途径。经过艰难探索和反复比较,周恩来最终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他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2]周恩来的一生历尽艰险,但他从来没有灰心和胆怯过,百折不挠地朝着认定的目标奋进,充分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立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要靠奋斗的热情,也要靠崇高的信仰,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遭遇困难和挫折时,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撑。周恩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遇到困难时的冷静应对,在遭遇挫折时的竭力维持,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我们坚守崇高信仰,坚定“四个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政治路线不动摇,奋斗目标不变向,共产党员不变质,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理论修养。周恩来指出:“党的政治路线上许多不正确思想的来源,固然是客观环境的反映,然而党的组织还没有布尔什维克化,党内还存在许多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3]8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思想领域中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多元价值文化的影响,冲击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党员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等现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凝聚共识,才能实现既定的奋斗目标。
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规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前景目标,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方面历史性成就”,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搭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内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政府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政策纷纷落地生效,凝聚了全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发展。
3.用“四个自信”助力强国梦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四个自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党理论创新、理论创造的历史。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有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是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论来源。尽管前进的道路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只要我们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就不会迷失方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定能如期实现。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任何条件下,周恩来都始终对党绝对忠诚,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维护毛泽东同志的核心地位和领袖地位,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过好政治关。
忠诚指真心诚意,无二心,表现为对党的忠诚、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对党的领导核心的忠诚。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形成的”,“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这个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4]周恩来对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同“左”倾错误路线决裂,同意并积极筹备和组织会议,是遵义会议得以顺利召开的关键;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从主观上作自我批评,对毛泽东的支持与举荐是确立毛泽东在党内军内领导地位的关键;遵义会议后,周恩来不计个人得失,全力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具体负责各项政策的实施,不断巩固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遵义会议成果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始终“反对把自己领导的地区和部门当做独立王国,反对把个人放在组织之上”[2]。1943年,周恩来回顾总结三年工作成就时指出:“这一切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是全党依靠人民的力量得到的!是全党团结在中央领导之下得到的!尤其有决定意义的,是全党团结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得到的!”[3]138周恩来晚年胸前始终佩戴着一枚他精心挑选的像章,上面带有毛泽东头像和“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彰显出周恩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1.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纵观党的百年历史,什么时候重视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能取得成功,什么时候弱化党的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就会遭遇挫折或失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整治党的领导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应恪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觉坚持和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2.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讲规矩、守纪律是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政治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党纪党规中,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要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纪律严明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从建党以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作风”“两个务必”,到新时代的“八项规定”、防止“七个有之”、牢记“五个必须”、“三个务必”,体现了党的政治理念和实践要求。周恩来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五关”,他指出:“不要以为我们是干革命的,立场就一定是稳的。”“我们要认真对待立场问题,过好政治关。”[5]425每个党员只有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自觉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严守规矩,才能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3.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1949年5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建设新中国“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领袖,这样的领袖能够带着我们前进”[3]33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这一事业需要凝聚全党的力量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的优势。凝聚这一力量的关键在于坚持“两个确立”。“两个确立”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政治原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的历史主动精神。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习近平领航掌舵。面对新征程上难以避免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我们更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方向所在、命运所在。
周恩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他为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奔走呐喊,深入险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夜以继日,不辞辛苦。他深怀爱民之情,力行帮民之事。周恩来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2]
早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周恩来即对公仆风范表示赞赏与推崇,并自觉地为公众“服役”当差。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周恩来便把乐于为公众“服役”的理念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结合。他常常讲,“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5]42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我们在中南海工作,就要打破往日的‘黄圈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真正的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6]“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不同场合始终强调:“不要影响工农业生产,以维持老百姓生活的需要。”[7]在逝世前,他还交代说:“把我的骨灰撒到祖国的江河大地上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8]李先念说:“我们常讲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叫全心全意?我看恩来就是榜样!”[9]
1.坚持人民至上,牢固树立人民公仆意识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为人类求解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章明确规定,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宗旨和国家的性质都决定了必须把人民放在首位,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周恩来反复强调:“大家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彼此平等地交换意见,决不能个人自居于领导地位。”[5]392“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每个党员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面对国内外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党员的初心使命再出发,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均与人民有关,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关于人的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以人为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旨归。习近平强调,民生是国之大者。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不仅要解决大事难事,也要关心和帮助群众解决小事凡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公平和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着力解决民生难题
周恩来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3]131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工作路线和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八大正式将“群众路线”写入党章。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新时代,将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当前,一些干部存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等不良思想和作风,习惯于听汇报做决策,不习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不开展调查研究,丢掉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堵点在基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才能畅通社会发展的机理。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自我改造、自我批评、虚怀若谷、艰苦奋斗,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周恩来在18岁时写的《诚能动物论》中就提到,即使像儒家的孔子、基督教的耶稣、佛家的释迦这三个“人类之表率”,可以说是真正的“圣人”,然而,“夫三子亦犹人也,贵未及于天子,富未比乎陶朱,享寿亦若中人”。[10]他曾经对科学家与戏剧界人士讲:“天下没有完人,觉悟程度是逐步提高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要经常进行自我改造。”[5]359周恩来在1919年12月29日写的《〈觉悟〉的宣言》中,就把“革心”和“革新”的精神视为《觉悟》的宗旨。无论是在《我的修养要则》中,还是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中,以及《学习毛泽东》中,周恩来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加强自身学习,也要向群众学习,向领袖学习。通过学习改造思想,实现自我改造。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任务,周恩来始终以自我革命精神应对不同的挑战,参与领导开展伟大的社会革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
1.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自我完善
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矛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实现的。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1]中国共产党人过去干革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现在搞建设、促改革、抓发展,也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涉及解决束缚生产力发展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更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通过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不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发展,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本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这是新时代立足我国现实、着眼长远目标对全党提出的重要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论述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斗争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和集中爆发期,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还是在内政外交国防等重大领域,斗争都会越来愈复杂,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党不断增强学习和发展本领,提高领导和驾驭风险的能力。斗争也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仅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赢主动、以斗争谋发展,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3.推动社会革命,不断开拓创新
一大党纲明确我们党“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革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改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发展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不同的使命担当,这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力量。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变革,加强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进步。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领导人民开展伟大社会革命,涉及矛盾的尖锐性、利益调整的复杂性,对党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能故步自封,要勇于自我革命,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指出:“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2]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一生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一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忘我的工作,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为中国革命发展奔波忙碌。遵义会议后,红军的每一次重大行动几乎都是在毛泽东主持下经集体研究作出决策,然后交由周恩来具体组织实施的。他白天随部队紧张行军,晚上还要听取汇报,研究下一步的军事部署和行动。为此,他经常忘我地工作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为中国建设事业任劳任怨。朝鲜战争期间,他既要抓经济建设,也要管军事和外交。作为军委副主席,从作战方针的制定到后勤保障的补给,从多兵种建设到指导停战谈判,周恩来做了大量细致烦琐的工作。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冒进倾向,周恩来提出要反冒进,但遭到毛泽东批评,他为此多次在大会上检讨,但他始终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文化大革命”中,面对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周恩来没有逃避,最大限度地减少动乱带来的损失和破坏,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说:“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2]1980年8月,邓小平同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谈话时说:“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12]
1.担当作为,敬业奉献
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我国自古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便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博胸怀。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体现了对历史的担当、民族的担当和人民的担当。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不仅要传承这份担当情怀,更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奉献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广大党员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勇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贡献智慧和力量。
2.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习近平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中不断取得一个个丰硕成果的。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疫情防控,都彰显了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以实干精神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只有在实干苦干中才能建成。在党和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勇担历史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既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又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劲,方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绚丽华章。
3.锲而不舍,一抓到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仅要重视实干,还要善于抓落实,掌握科学方法。周恩来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主张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锲而不舍、一抓到底。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美好蓝图一干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新时代新征程上,既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作风,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也要持续营造敢为善为、务实落实的浓厚氛围,形成一抓到底的落实闭环,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效,全方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周恩来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也不允许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谋取利益。
对自己克己奉公。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的农历45岁生日。在重庆红岩村,中共南方局的同志们为他准备了生日庆祝,但他只吃了一碗面就返回办公室,并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这是周恩来写给自己的生日箴言。《我的修养要则》字数不多,但内涵丰富,涉及学习、工作、思想、群众、身体等方面,既是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党性要求,是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的统一。
对亲属严管厚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不让周家的亲戚朋友利用自己的影响谋求私利,周恩来曾专门召集家庭会议,定下“十条家规”。邓颖超曾说:“你们做了名伯父的侄儿、侄女,名兄的弟弟、弟媳妇,没有沾光,反而处处受限制,是不是感到有点委屈?可你们知道吗?我做了名夫之妻,你伯伯是一直压我的。他死后我才知道,人家早就要提我做副委员长,他坚决反对。”[13]但是当亲属遇到生活困难时,周恩来总是尽力用自己的工资帮助他们。
对工作人员严肃宽容。1963年5月29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作《过好“五关”》的报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五关”。周恩来还亲笔书写了《党员守则》,“不送礼、不拜寿、不迎送、不搞堂会、不坐轿、少宴会”[14]。这些实际上都要求党员和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而当身边的工作人员犯了错误时,周恩来往往主动担责,带头作自我批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管党治党的基本规律,把严肃惩治腐败与严密制度约束、严格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协同机制,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集中体现。
1.以严的纲纪筑牢不敢腐的法治底线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惩治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我们党加强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强化党纪国法的监督落实。周恩来指出:“假公济私,移私作公;监守自盗,执法犯法;多吃多占,不退不还。这是自私自利的官僚主义。”[5]421党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打虎”“拍蝇”“猎狐”,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筑了廉洁高压线,在党员的心中形成了不敢腐的思想防线。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还不完善,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民主精神的彰显依赖法治的保障,只有真正树立党纪国法的权威,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深入人心,腐败才能有效根除。
2.以严的监督筑牢不能腐的约束红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重视对自身的监督,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提出要让人民监督政府。1949年9月,我们党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启了政党监督的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不断加强党内党外监督,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周恩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互相监督,不扩大民主,是不可能做得好的。”[15]改革开放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两大历史任务,对党的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强调自我革命,重视和加强党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党中央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加强监察监督、巡视监督等约束机制,提高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为党员心中筑牢了不能腐的约束红线,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赶考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3.以严的基调筑牢不想腐的思想防线
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理想信念动摇。周恩来说:“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不然,你的思想就会生锈,就会受到腐蚀。”[5]425坚定理想信念,对内需要党员和干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锤炼党性;对外需要持续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引导党员扣好廉洁“第一粒扣子”。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着力惩治“四风”,使党的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是党性教育的生动展现,在广大党员心中再次刮起廉政之风,思想中筑牢不想腐的廉政防线。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保持反腐的高压态势,才能为干事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好广大党员从善如流,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