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师可以打造出如梦如幻的舞台,也可以呈现真实、生动的拍摄场景。在自然界中,也存在一些“灯光师”,它们“设计”出星星点点的微光,如同繁星一般,让夜晚变得浪漫起来。
为了将酷龙编辑部的打卡墙设计得更美观,小酷龙在《酷龙日报》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聘请大自然的“灯光师”来帮忙设计灯光。招聘启事登出后没过两天——
亲爱的小酷龙:
从《酷龙日报》上看到招聘启事后,我想给你推荐几位昆虫界的“灯光师”,同时也想让更多的“可可豆”了解昆虫为什么会发光。
其实,能够发光的昆虫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大多数昆虫更倾向于将自己隐藏在夜色中。
这一小部分昆虫为什么会发光呢?一方面是因为昆虫被发光细菌感染并与之共存,其感染部位就会发光,比如某些蛾类的幼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昆虫自身具有特殊的结构——发光器。我们通常说的发光昆虫是指具有发光器的昆虫,它们存在于跳虫类、蚊类和甲虫类等类群中,其中以甲虫类最为常见,比如萤火虫。
昆虫的发光器中含有荧光素。荧光素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同时释放出能量,产生光。这些能量几乎都能转化成光,只有少部分转化成了热能。所以,发光昆虫不会有发光灯泡那样的温度。不同类群的昆虫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其中绿色光最为常见,其次是蓝色光和红色光。昆虫利用这些光来交流信息、诱捕猎物或吓唬捕食者。
好了,关于昆虫为什么会发光,就介绍到这里。下面该我推荐的几位“灯光师”闪亮登场了。希望能令你满意。
冉浩研究员
1号 “ 灯光师”:萤叩甲
家族:甲虫类
分布:美洲
竞聘宣言:我们的幼虫和成年雌性都能发光,还可以通过控制发光亮度警告捕食者我们是有毒的。带毒的“灯光师”,舍我其谁?
叩甲的俗名叫“叩头虫”。看它的名字,你也许会认为这类甲虫的头比较灵活,实际上是它的胸部和腹部连接的地方可以大幅度地弯折或弹起,看起来就像在磕头一样。叩甲的这门绝活儿是为了遇到危险时装死而使用的。昆虫装死时一般六脚朝天,事后却很难翻回来,而叩甲可以迅速弹回成六脚着地的正常姿态,在“装死”和“跑路”之间切换自如。
多数叩甲都不会发光,其中“萤叩甲”和“似萤叩甲”这两个演化关系非常近的类群可以发光。萤叩甲比较凶猛,其幼虫长得有点像毛毛虫,也和另一种萤火虫——雌光萤(雌性)长得很像。萤叩甲通过发光来吸引猎物上钩。一些萤叩甲喜欢居住在白蚁洞穴附近。白蚁趋光性很强,在夜晚往往会自投罗网,成为萤叩甲的盘中餐。
2号 “ 灯光师”:发光跳虫
家族:跳虫类
分布:世界各地
竞聘宣言: 作为一种神秘的存在,人类对我们了解不多。我们身上拥有众多发光器,几乎遍布胸部和腹部。
雨后,我们时常会在一些小水洼里见到跳虫的身影,它们依靠水的张力漂浮在水面上。如果你试图去触碰它们,它们会迅速地跳跃并躲开。这是因为跳虫的腹部有秘密武器——“弹器”。跳跃时,弹器能够瞬间向后下方冲击地面,使身体向前上方反弹。即使是在水面上,跳虫也能被这股反弹力弹起。
在跳虫家族中也有一些物种能发光。但是它们发光时间短暂,不容易被察觉。当受到触碰或其他刺激时,发光跳虫会发出持续数秒的光,偶尔还会闪光。
科学家曾对一种红色的跳虫进行了研究,发现肉眼很难辨认这种跳虫发出的光的颜色。直到借助显微镜才发现,它们身上发出的绿光如同星光一样。科学家推测,发光跳虫之所以发光,可能是为了通过光信号来求偶。
3号 “ 灯光师”:小真菌蚋(ruì)
家族:蚊类
分布:新西兰
竞聘宣言:我们的幼虫可以像蜘蛛一样吐丝,这些丝上有晶莹的小液滴,那是它们布下的“天罗地网”。当幼虫们成群聚在一起时,吐下一串串细丝,再点亮尾部的“灯”,那情景堪比你们人类节日里挂出的彩灯!
蚊类中也有一些昆虫能够发光。当然,不是你熟悉的那些追着人吸血的蚊子,发光蚊类可稀有多了。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分布在新西兰山洞中的小真菌蚋。
小真菌蚋是一种蕈(xùn)蚊。大多数蕈蚊都与菌类生活在一起,并且以菌类为食。一些蕈蚊的幼虫会释放出具有黏性的丝,用来粘住飘浮在空气中的真菌孢子,以获取营养。但是这些丝偶尔也会粘住其他昆虫。小真菌蚋从中发现了机遇,经过漫长的演化后,得到了通过发光来吸引其他昆虫的“钓鱼”能力。
小真菌蚋的幼虫会在山洞顶建造一个巢穴,然后投放下数十根细丝,并且定期在丝上“布置”有黏性的小液滴。它们尾部的发光器发出蓝绿色的光,吸引趋光昆虫“上钩”。当猎物被粘住时,它们就熄灭尾部的“灯”,慢慢地将猎物拉上来吃掉。大快朵颐的时间占据了小真菌蚋幼虫大部分的时光,直到它们化为蛹。
小真菌蚋幼虫的发光结构是马氏管,它还能起到排泄的作用,类似于人类的肾。用“肾”发光,这也是很有创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