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部队叫保卫祖国,现在在乡村振兴一线叫建设祖国,这种身份转变也好,角色转变也罢,一颗红心是不变的,都是为了祖国的兴盛、为了伟大的梦想而奋斗。”
从大海到小河,从“航母女舵手”到“新农人”,人生历经三次很大的职业转折,面对这样的转换最终追求是什么的问题,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玲如是答道。
军旅:首位“航母女舵手”的传奇
徐玲1988年出生于革命老区江苏盱眙,太爷爷参加过淮海战役,小时候常听爷爷、父亲说起太爷爷的故事。一旦见到村里有青年在锣鼓欢送声中参军的场景,她便忍不住畅想,有一天也要成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
2005年12月,正在南京体育大学读大一的徐玲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了海军某部的一名大学生士兵。
徐玲非常高兴,她想象着自己驾着军舰在蓝色的大海上乘风破浪,多么威风。可当她真的来到基地,才发现部队里除了她想象的那些威风岗位,还有后勤保障之类支撑性的岗位,而她首先面临的是枯燥、艰苦的体能训练。作为一名体育生,这些都难不倒她,她努力为实现梦想而刻苦训练和工作。
2008年10月,军队在全军女兵中挑选优秀士兵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式,徐玲以“不知道我行不行,但想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并从600多名参选的女兵中幸运入选。
阅兵前的整整一年,徐玲都在艰苦的训练中。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晚上9点休息,脚后跟一次次磨出血泡,踢坏了4双靴子,靴底2厘米的铁掌都被磨通;来回摆臂磨坏了11副手套;军姿训练一站就是3小时,头脑得时刻保持运转,一旦放空就会晕倒,3次晕倒就会被淘汰……
正式阅兵那一天,在天安门广场,徐玲威武地行进在队列中,既为现场的盛况激动,也为自己这一年的成功坚持而激动。
作为海军一员,徐玲经常被朋友询问,有没有见过大海,有没有上过军舰,徐玲的回复一律是“没有”。当她这么说着的时候,内心不是没有遗憾的。因此,当她看到海军总部招收女水兵的信息时,再次以“虽然不知道我是不是符合条件,但想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也顺利入选,2010年8月,她作为海军首批女水兵之一登上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实习。
刚登上“和平方舟”号,她就被驾驶室里的操舵盘吸引,当即向首长申请,要学习操舵盘。在徐玲之前,掌舵的历来都是男兵。航母操舵理论涉及天文、水文以及大量的数学知识,要快速地计算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的数据,要绘制海图。可是,首长没能劝退徐玲,她表态:“我想试一试,不行的话,去扫厕所也甘愿。”
那段时间,徐玲啃下一本本晦涩的专业书,跟在操作班长身后,不断向他学习、提问,为此同事们笑称她为“男人婆”。读书时徐玲的数学成绩最差,但不得不承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她衷心喜欢一个专业时,再难的事也都不难了。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身体方面需要克服的困难。出海实习遇到极端天气时,人在军舰上就像坐过山车。一天24个小时,连续7天,徐玲不能放下操舵盘,她将一只塑料袋系在耳朵上,一边驾驶一边吐。那段时间她瘦了十几斤,用徐玲的话说,“身材老好了”。
经过艰苦训练和苦心钻研,2010年12月,徐玲以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女水兵的身份,被选为第一批女舰员登上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经过严格的考试培训、体能耐力压力测试,她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航母女操舵手,载入了史册。徐玲没想到自己会创造历史纪录,初心只因为一份好奇和热爱。
“在航母上服役的三年里,我见证了辽宁舰多个历史性瞬间:2012年10月30日,辽宁舰第一次试航;2012年11月23日,歼-15舰载机首次在辽宁舰上成功着舰……舰载机第一次着舰的一刹那,我热血沸腾。在驾驶室里,当导弹对着预定目标‘万箭齐发’时,船甲都在震动,脚底下麻酥酥的,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曾经的战争年代……”提起那段回忆,徐玲依旧强烈感受到那种震撼人心。
复员:一边工作,一边奉献爱心
从军八年之后,因为身体健康的原因,徐玲复员回到了家乡盱眙。她原本是要被分配到旅游局,但因为对大海有着浓烈的情怀,家乡没有大海和军舰,但有淮河和小舟,于是她主动选择到盱眙县交通运输局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水上中队(原盱眙县地方海事处)。每天上班之前,她都会到淮河边看看水、看看船,然后走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作为一名执法员,徐玲日常的工作是巡航检查、维护航标设施正常状态、集中清除航道碍航物品、净化航道环境等。
从部队来到地方,融入百姓生活,徐玲的日常工作内容很多时候就变成了“家长里短”。执法过程中,她时常遇到渔民的不理解和谩骂。一开始徐玲很生气,自己只是照章办事而已,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气?与渔民接触多了,她渐渐地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开航母时只需要执行命令,与渔民打交道,却需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法、处理方式。”她淡定了,方法有了,处理事情也就顺畅多了。内部,她从规范行政许可工作入手,打造了静态监管平台,完善了海事日常工作管理规定,有效确保了辖区安全形势的稳定。外部,她关爱渔民生活,发现渔民一直饮用河水后,主动联系自来水公司在航船临时停靠处铺设自来水管道,免费为渔民提供饮用水。节假日,她还为渔民们送去慰问品。
因为一次无意的爱心活动,徐玲在工作之余开始了长期的公益服务。当她第一次接触到困境儿童时,便再也放不下了,每周都会去看望他们,陪他们做游戏,为他们讲故事,孩子们最喜欢听徐玲姐姐讲述她在军舰上工作的故事。“在辽宁舰上,舱室隔断的龙骨架要高出地面25公分左右,遇到紧急任务时,舵手匆忙中偶尔会忽略它的存在,小腿上就会留下一些大大小小的疤痕……”徐玲边讲边给孩子们展示,告诉他们这些既是“航母印”,也是“勋章”。看着孩子们星星般的眼睛,她为将爱国家、爱国防的理念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而高兴,也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乡村振兴一线:在哪里都是为祖国奉献
这样平静的日子过了有八年之久,徐玲很满足。有一次,一位从小玩到大的闺蜜问徐玲:“你在部队时立了那么多功,创造了那么多光环,现在在地方工作这么久了,你还有理想吗?有没有想过再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引发了徐玲深深的思考。
2021年“七一”时,作为一名党员,徐玲来到位于盱眙黄花塘镇的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她认真聆听着讲解员介绍过去艰辛而又辉煌的岁月,感慨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又想到自己现在啥也不缺,每天却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如今的黄花塘建设得这么美丽,她心头一动,一念生起:我可不可以到基层工作?
徐玲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可种子一旦种下,就开始肆意地发芽,势不可挡。2022年初,徐玲踏上了人生的第三段职业旅程,来到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担任党总支书记。
申请到基层工作,徐玲原本以为自己顶多就是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哪晓得竟然一下子把她放到“村书记”的位置上。在她的印象中,村书记不都是那些人到中年且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吗?不仅她这么认为,村民们也这么认为,这么一个年轻的姑娘来当他们的书记,能干好吗?
徐玲不怕苦不怕累,更从来没有服过输。上岗第一天,她就开始挨家挨户摸排,决心做到“三知三提”——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在走访中她发现,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000多名,超过一半是65岁以上的老人。老人们为了省事,常常早上做一顿,连着中午、晚上一起吃。乡下一句俗话,“早上做一锅,吃到鸡上窝”。可长期这样吃,对健康不利。为了能让老人们吃口健康、卫生的热乎饭,她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在社区办食堂。2022年5月,食堂建成开张,成本由社区承担,社区里老人来吃饭,每人每顿10元钱。一开始很多老人都来吃,可没几天,人就越来越少了。徐玲很不解,调查后才知道,原来老人们嫌贵。他们的一锅粥再加一碟咸菜,只要两三元钱就可以过一天。
徐玲再次动起了脑筋,经过集体商议决定,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吃饭只收5元钱,特别困难的免费,年轻人收10元钱,外村人员收15元钱。这样,老人们又笑眯眯地回来了。了解到老人们喜欢打牌、看电影,徐玲又在社区开设棋牌室和电影院,冬夏季都提供空调。这样,老人们早上带个水杯出门,在社区打打牌,中午在食堂吃个饭,下午看个电影再溜达回家,一天就这样逍遥自在地度过去了,还不花他们多少钱。
在社区工作遇到的困难,常常出乎徐玲的意料。经历多了,徐玲也总结出了应对方案。此前,一件事情她只有一套方案,后来一件事情,她有“二三四五六”套方案,“一”不行,“二三四五六”立即跟上。
芦沟社区2019年前后经改造,村民们迁入了新房,社区被评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之一。可是,村民源自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见到土地就要种菜,村里的公共绿化区域一夜之间被“清空”,种上了葱和蒜。
徐玲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村头马路对面的空地上开发出一片“共享菜园”,每个家庭分到1分(0.1亩)地,想种什么菜都可以。这样一来,村民们便不再去薅村里草坪的“羊毛”了。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她组建了一支宣传队,各类主题轮番上阵;为了增加大家的收入,她联系电子商务公司提供了分拣和打包的工作,村民每天收入可达50~80元。
在徐玲的努力下,社区先后荣获全国“乡村综合治理示范村”、江苏省“水美乡村”等荣誉称号。对徐玲来说,社区居民脸上的笑容才是衡量她工作是否成功的标准。
对话
《风流一代》:你的人生充满转折,这一路走来有什么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和事吗?
徐玲:身边有这样一位睿智的老领导,明明家里条件很好,儿女早喊他去享福,但他还在乡村振兴的一线岗位上拼搏。他说,做一份事业就像养大一个孩子,怎么舍得放下呢?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现在每天在社区工作,看着社区一点点变化,心里也觉得像是在养孩子一般。我在想,大约直到这个“孩子”长大了,不再需要我了,我就舍得离开了。
《风流一代》:服役的经历带给你最重要的印记是什么?
徐玲:第一,执行命令是天职;第二,坚持不懈的品质。
《风流一代》: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徐玲:勇于挑战。那天我和闺蜜笑谈,如果有一天,社区工作不再需要我了,有机会我就再次转行,到一个企业去,从头再来,挑战一番。
《风流一代》:你的职业生涯经历三次转折,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你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有什么建议吗?
徐玲:我观察到今天的年轻人对待职业有一种“不接地气”的理解。他们从网络、影视作品中接受了很多信息,认为工作应该是光鲜、靓丽的,出手就是不平凡的,对一些基础工作很抗拒,常常为此辞职。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年轻人几次下来就再也不肯出去找工作了,至今还“躺平”在家“啃老”。所以,我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建议就是,对待工作态度要接地气,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一件大事不是从小事做起的。
《风流一代》:未来的三五年有什么样的工作计划?
徐玲:稻虾产业是盱眙县的特色产业,芦沟社区大力发展“虾稻共生”产业。未来几年,我会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龙虾二次创业,做好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工作。同时构想创建电商物流中心,把芦沟社区打造成为一个物流集中地,创造吸引年轻人的岗位。现在的农村日渐空心化,要想吸引年轻人回村,必须筑好“巢”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