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一刻钟生活圈”或是重建“附近”的关键

2024-04-12 00:00:00张建
风流一代·青春 2024年3期

若比较生活的便利程度,大城市的表现从来不差。打开APP,居民可以轻松在附近找到各种商店与生活服务以及花样繁多的休闲娱乐。但是,说起“附近”,谈论的显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配套设施,更是一种令人安心的氛围。当一天的工作告一段落,回归到生活中时,居住的社区有没有社群活动,能否让人找到兴趣相投的同伴、感受到邻里的温暖,不仅决定着年轻人能有多强的归属感,也关乎一座城市能否给那些漂泊的奋斗者一份“家”的感觉。

有人说,青年的样子就是城市的样子。从另一个角度看,城市的样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的样子。近年来,青年社区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花结果,为青年提供了一片生活的港湾。

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以来,无锡江阴市聚力探索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符合青年喜好的生活场景,打造了15个青年发展型社区(村)创建单位,澄江街道西大街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西大街社区位于锡澄运河东畔,是江阴市中心的西大门,既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又兼具现代都市的气质。社区总面积约0.6平方公里,总人口9700多人,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占比约18%。社区锚定“青年就业创业赋能”“青年品质生活提档”两个方向,持续推动青年与社区“双向奔赴”,在“附近”追梦。

“15分钟便青服务圈”,让你创业无忧

1月29日,西大街社区首届邻里生活节如期而至,年味市集、非遗体验、汉服走秀、潮趣打卡等主题活动呈现了一场有内容、有活力、有品质的邻里集市。

作为江阴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西大街社区持续为“生活圈”赋能,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基本保障、挖掘特色街区和邻里资源,着力让居民在以一刻钟为半径的“圈”内享受到舒适的生活。

作为青年发展型社区,自然要在吸引青年、服务青年方面下功夫。

桑茜茹是嫁到江阴的媳妇,2023年调到西大街社区工作,担任社区副书记。

2023年,社区迎来“转型升级”。江阴推动城市“更新”,对环城西路和锡澄运河公园进行改造,社区正好处于改造范围之内。随着市政工程的推进,社区的环境变新了,更有朝气和活力了。再早一点,2022年12月,管理社区的工作人员搬入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办公,有了更大的服务阵地。

社区服务青年的工作迎来新契机。桑茜茹说:“社区各类资源比较丰富,我们开展活动时,会跟学校、青年组织一起进行。去年,我们推出‘我为江阴献良策’活动,携手社区和街道的100多名青年,在‘更新’后的道路上走了一遍,让他们看到城市的变化,同时向他们征集良策,看看他们对城市建设有没有好的建议或想法。”此外,社区还通过调研、走访,收集青年的心愿单,发现青年的诉求大多聚焦于创业。

社区1500平方米的“青年之家”里,融入青年所需的各种功能,建有阅读空间、直播间、议事厅、健身房、咖吧等功能区。依托“便民生活圈”,社区优化周边“15分钟便青服务圈”,瞄准青年关心的就业创业、社保医疗、养老教育等方向发力。

社区嵌入式打造了青年创新创业阵地“栖拓空间”,内设13个活动场所,设施、设备一应俱全,青创人才可“拎包入驻”。“栖拓空间”配备“青创服务管家”,并与第三方专业团队一起,面向科创小微企业青年创业者提供人才引进、创业服务、青年交流、产业集聚、双创孵化、投融资等公共服务。

在社区服务大厅里,青年创业就业、医疗保障的需求基本可以解决。其他资源,社区和其他部委办局、企业对接,将资源引入社区,比如青年人才“摘星计划”,就是社区跟江阴新国联集团合作打造,目的是为成熟的青创团队和优质项目寻找跨界资源、融资入股等深度合作提供服务。

活跃在社区的青年并非都来自本地,对外来青年,符合相关条件,可在住宿方面享受一定的便利,如酒店打折优惠等。租房、租车也是,社区可以申请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补助,通过类似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慢慢在江阴落地生根。

成为社区的“主人”

西横历史老街、丰硕茶楼、刘氏故居、兴国园……2023年,社区设计了一条“小青新”路线,带领青年逛逛老街,了解江阴过往的历史风貌,又从老街走到“更新”后的运河公园,感受现代都市的活力。“我们想让‘老’和‘新’相结合,营造既有历史传承又有新鲜‘血液’的氛围感。”桑茜茹说。

对生活在当下的青年来说,社区或有特别的意义。社区,就像开放的工作空间与私密的个人“领地”之间的缓冲地带,为早出晚归、紧张忙碌的青年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

西大街社区提出“网红社区”的概念,推出了一系列潮流活动,如青年读书角、青年美食街、青年宠物秀等,还有主打户外拓展的有趣青年运动会,“会场”就在运河公园的绿地。而青春“种草会”则把青年聚在一起,聊聊喜欢的品牌、书籍等,相互推荐。2023年“七夕”,社区还组织了“‘西’望与你不‘七’而遇”单身派对,60名单身青年参加了派对。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服务,青年看待社区的视角不一样了。以前,青年可能只是社区的“旁观者”,现在是“参与者”。社区不但为青年提供服务,邀请青年参加活动,也请他们成为社区的“主人”去服务他人。

一次次沟通交流,青年跟社区工作人员的关系越来越近,社区成为他们愿意走进的“附近”。

社区希望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吸引青年,最终让他们参与社区治理。“我们一开始收集青年心愿单的时候,顺带也走访了一些在社区安家落户的有志青年,如创业成功者、优秀的青年人才等,跟他们沟通后,聘请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合伙人’。”桑茜茹说,社区不但给他们颁发聘书,还让他们与网格员“一对一”结对,负责管理一个网格。休息日,青年可以走进网格,收集民情、民意,反映一些问题。“合伙人”里的党员、团干部、大学生,还有“两新”组织,不断丰富、完善社区服务的内涵和外延,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创业青年的“急难愁盼”问题。

综合反馈的信息,桑茜茹发现青年提出的意见聚焦两方面:社区服务和党员教育。

社区服务方面,针对停车难题,“合伙人”们提出了共享停车的建议。“老城区很多停车位不共享,我们聘请的年轻人提出用智能化的方式来调配车位,我们也落实了。”白天,小区居民开车外出上班,车位就空出来了,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让外来车辆停进来。临近下班,停在小区里的车辆可能就开走了,不影响小区居民停车。

项飙指出,“附近”的消失,让今天的年轻人的生活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而社区打造的“附近”让青年初来乍到就能感受到“温度”,社区是温暖的,服务也有温度。重建的“附近”,帮助年轻人重新找到生活的“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