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炮台视野下的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厦门之战研究

2024-04-12 00:44
军事文摘 2024年7期
关键词:炮台石壁清军

李 淼

厦门是清王朝疆域内的海防重地,“东为台、澎唇齿,西为泉、漳门户,北达会垣,通省咽喉所在”。《厦门志》卷三记载:“厦门海防首要地也,水师提标五营驻之”。清取代明后,泉州衰败,厦门异军突起,一度成为清朝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即使清政府对外封闭厦门后,其航运业、造船业,因与台湾的商贸关系而得以维持和发展。至于民间航运业主和商人,与东南亚、日本等地的经贸往来,从未间断。他们的商业勇气和航海经验,在当时的中国出类拔萃。

清朝炮台海防体系

15至19世纪末期,中国火炮技术相对发达,火枪、战船和炮台等军器发展相对滞后。中国炮台技术的渊源可追溯至宋代以来的城防技术,清朝海防炮台(海岸炮台、海岛炮台、海口炮台)沿用宋代以来的高台式露天建筑,砖石结构,无纵深防御,没有战船配合,防护性差,射击盲区多,且炮台形制小,配炮少。15—16世纪,中西对抗主要是陆海炮战,其中,战船与火炮是最主要的武器。晚明时期,国人对欧洲殖民者形成“船坚炮利”的印象,炮台技术的先进是最直接体现。

中国的炮台建设始于明朝,主要的目的是防范和打击倭寇,到了康熙年间,炮台的兴建达到了高潮,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炮台为主的海防体系。晚清时期,中国炮台依据省份,可以分为台湾炮台、福建炮台、广东炮台、浙江炮台、江苏炮台、山东炮台、奉天(辽宁省的前身)炮台、直隶(河北省的前身)炮台等八省炮台群。清王朝的炮台主要用来防范海盗和海上走私,以及镇压各地的人民起义,炮台防御体系的保守、落后、被动,使得我们处处挨打,几乎每一次实战都不堪一击。

厦门石壁炮台筹建始末

鸦片战争前厦门海防炮台建设和防御工事相对简陋。1823年,福建水师提督许松年在厦门岛沙坡尾武口附近建立大炮台;在厦门岛北端建立高崎炮台;在厦门岛东南端建立黄厝炮台;在厦门岛东南6000米海中浯屿设炮台,安炮四到六位,重约千斤,可见其规模不大。据英国档案馆藏记载,1840年第一次厦门之战时,英军海上共有英国皇家战舰布朗底号炮42门,军官人数280人。中方拥有海上数艘带兵战舰,岸上中方部队、军官人数估算250人。英军无伤亡,中方估算阵亡12人,受伤人数未知。厦门岛南岸炮台,即“大炮台”,未安设炮。

1839年绘制的厦门全图,右侧圈出的“白石头”位置可见“同安县前营地方”的注记,表明这个厦门锁钥已有海防驻军

第一次厦门之战后,厦门才在邓廷祯等人带领下,全面加强防御,但最终不敌英军。第二次厦门之战,福建沿海炮台年久失修,战争将近,财力不足,厦门海防建设依旧单薄,最终失败。经过前两次厦门之战的失败,闽浙总督颜伯焘奏报道光皇帝厦门已被英军侵占情形折:“伏念臣自到泉州,知厦门地方吃重,虽无险可守,不敢畏难,久居泉郡,决意常川驻扎厦门。并即会督文武前往唔屿、青屿、大小担,逐一履勘,处处皆可设险。迅即督令该道刘耀桥委员赶办各处炮台,甫经工,而三处需大炮三百门,又改加重被及置办商船五十余只,约需大炮千门。采铁熔铸,虽已倍工赶办,而神物重大,未能克期威事……兴泉永道刘耀椿自办理夷务,实心实力,一意孤行,时势维艰,与臣同一束手。该道虽统辖兴泉永三府州县,而衙署设在厦门,咎无可辞,应请将该道交部严加议处。提臣窦振彪督师出洋巡缉,厦门被占,尚非该提臣意料所及。惟厦门全系水师所错,咎实难谊,应将该提臣交部议处。至现在筹办情形,并伤亡将士,俟查有确数,续行陈奏。再,台湾尚有五虎门与,八里岔对渡,蚶江与鹿港厅对渡,不致文报隔绝,合并附陈。为此恭折由五百里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时任闽浙总督颜伯焘于1841年抵达厦门后亲自筹划厦门海防,造战舰,买商船,并且招募入伍人数千人,招海滨勇士八千多人来加强海防。在峿屿、青屿、大担、小担四岛上增设炮台,在北岸北石头、安海、水操等处设大小炮270多门,在厦门港白石头至沙坡尾一带建立石壁炮台。颜伯焘用花岗岩精心建造,表面用泥土覆盖,从海岸延伸到城市的郊区,建立起清王朝最坚固石壁炮台。据载,石壁炮台长约1.6千米,高3.3米,厚2.6米,全用花岗岩建成,每隔1.6米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100门,在这个炮台的后面,有一系列陡峭的岩石高地,高地的一侧建造了坚固的堡垒墙,作为炮台的侧翼防御,此外壁后设置兵房。

原址在厦港白石头至沙坡尾一带,也就是如今位于厦门的胡里山炮台的前身。总体而言,厦门的海防布置尚属完备,颜伯焘的备战工作积极。

厦门的石壁炮台

厦门之战的过程和结果

英政府接到义律订立《穿鼻草约》的报告,认为得到的权益太少,不予批准。派高级官员璞鼎查(1789—1856年)代义律为侵华全权代表,增调援军,扩大侵华战争。时任闽浙总督颜伯焘分析了福建海防的形势,并据前两次战斗的经验,在厦门进行了大规模的防御建设。8月10日,璞鼎查抵澳门。21日,率大小军舰十四艘、陆军二千五百多人北犯。25日,英舰闯入厦门海口。闽浙总督颜伯焘急调水陆军守鼓浪屿。次日,英军进攻,战斗激烈。英舰沉一艘、伤五艘。炮台失守,金门镇总兵江继芸等战死,鼓浪屿、厦门相继失陷,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法则。

厦门防御、作战示意图

英军两艘战船连续炮轰,射弹2400发以上也没有炸毁石壁炮台。清军将士顽强抵抗,英军无法正面攻破。英军发现石壁炮台的大炮被固定在炮眼内,于是改从后面进攻石壁炮台。清军将士坚守炮台,利用石块、鸟枪、弓弹、刀茅相拒,甚至用肉搏等手段抗击敌人,由于众寡悬殊,最终英军占领了石壁炮台。英军阵亡人数1人;受伤人数16人。中方军队阵亡估算150人;受伤人数未知;被缴获343杆装弹枪支,157杆未装弹。

可见,闽浙总督颜伯焘从广东方面获悉了英军登岸的状况,但仅安排一些乡勇在石壁炮台两侧空虚地段把守,力量十分单薄,且未有防护后路和游击策应之师。炮台的实物保障中以枪炮及弹药的保障最为重要,清军装备的枪炮以及战舰一开始主要是通过外购的方式获得。装备的落伍以及后勤体系的不完善,与其经费的长期短缺密不可分。官方虽在沿海增设了许多炮台,但往往受制于财力限制而未具体实施。由于炮台系“台墙开门置炮,墙厚门深,又不能左右活转,但可直击”,各炮台之间更无火力交叉互相配合。英军发现中国守军弱点,乃以各个击破的战术,在躲过清军炮火直击之后,集中数艘军舰炮火,对各炮台逐一进行猛轰,轰破一台,再攻一台。实际上,尽管中国守军竭力回击,经过海军的猛烈轰炸,在厦门的英军登陆部队的抵抗力微弱,但终无法抵挡英军优势炮火,伤亡惨重。时至1841年8月,中英军队在福建厦门周围尤其石壁炮台进行了一场很重要的战役,此是清朝主战派决意同侵华英军进行硬碰硬的一次战役,也是英军船队对清军单个炮台进攻火力密度最大的一次。

第三次厦门之战中英参战伤亡情况

第三次厦门之战中英参战伤亡情况

参战方 参战人数 伤亡情况英方 英方海上共计2487人,岸上共计305人,厦门岛上共计1411人,以上总计4203人 阵亡人数1人,受伤人数16人中方 中方岸上若干部队,总计人数估算10000人 阵亡估算150人,受伤人数未知,缴获343杆装弹枪支,其中157杆未装弹

1841年8月26日,英军威厘士厘号三级在线军舰,伴随双桅纵帆船哥伦拜恩号使用“线式战术”进攻福建厦门石壁炮台

福建水师提标是清军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之一,驻守厦门。它共有中、左、右、前、后5营,额设官兵4300余名。其中一半是海岸防卫部队,另一半是舰船部队。就海岸防卫部队而言,它在厦门岛、鼓浪屿岛共有兵丁517名,但分在10处汛地、24个堆拨以及厦门城四门、水操台等40余处地方;又在厦门岛外围的大陆,沿马巷厅(今属厦门翔安区)、同安区、龙溪县(今分属漳州市芗城区、龙海市)、海澄县(今属龙海)一圈海岸,驻兵1390名,分在41处汛地,每处3~201名不等。就舰船部队而言,共有大小船只67艘,其中48艘为战船(大横洋船、同安梭船),另有19艘为海岸巡哨之桨船;而在战船之中,又有13艘有固定的海上汛地,只有35艘可机动出洋作战。

1841年8月26日,颜伯焘终因军事力量的悬殊和武器装备的落后,未能守住石壁炮台,遏制英舰北上。作为正义方的福建水师上下,使用固守炮台的笨拙战法,虽拼死抵抗,但因炮台以及船炮技术的落伍而终遭惨败。此战结果也驱使着清朝一些主战官员向主和派方向的转变。颜伯焘本人也是在战败之后,才改变其先前的主战态度。该战的实质是,清廷让一支以“制贼与防夷”为主要职能的绿营水师,使用着和世界上最强的陆海军有“代差”的武器和战术,担负御侮任务,无异于羊入虎口。石壁炮台在当时修筑确实非常坚固,然其与同期西洋相比,实在一般。就算与同期的中国最坚固的虎门炮台与吴淞炮台相比较,也仅是防护能力有所提升而已。

从炮台角度看厦门之战中西差距

从炮台角度看厦门之战中西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术战略方面的差距。清朝军队在作战时采用的大多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术和战略,如围攻、伏击、诱敌深入等,而西方列强则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战术和战略,如散兵线、正面冲击、侧翼包围等。这些战术和战略更有利于发挥西方列强装备的优势。另外清军的炮台炮台是传统的露天高台,四周有围墙,正面有垛墙,内有火炮,后方是官兵宿舍,这与同时期欧洲的堡垒相比,落后大约三百年。炮台露天,顶部无防护,英军的曲射火炮可以从顶部击中炮台上的士兵。炮台正面只有垛墙作为掩体,垛墙厚度薄,易被英军火炮摧毁。炮台内以重型火炮为主,且集中在炮台的正面,此配置虽可抵挡敌军正面进来的军舰,但难以抵御小的战船和士兵。同时期的欧洲已经开始使用轻型火炮进行攻击,灵活性十分强。炮台周围没有壕沟等防御措施,一旦英军进入到炮台里,清军则难以抵御。譬如,英军登陆石壁炮台,夷船一面攻炮台,一面以小舟渡兵,绕攻旁岸,从背后和两侧进攻该炮台,这才轰开缺口,进行登陆,清军守军无法抵挡,最终溃败。

清军炮台与后方缺乏良好的应急系统,战时,炮台难以从后方获得兵员、武器弹药和粮食补给。16—17世纪欧洲各国普遍采用棱堡式炮台,棱行炮台可减少敌方炮火攻击,彼此间又可形成交叉火力,是比较有效的抵御敌军围攻的防城体系。可见,清朝炮台与同时期的西方棱堡防御设计相差甚远。清政府在原有的国家专制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上下管理混乱、财政短绌、官兵素质提升有限,仅靠模仿西方的炮台工程技术,不能改变国家积贫积弱与饱受欺凌的局面。

英国爱尔兰皇家第18团陆军攻上福建厦门石壁炮台时的肉搏战

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中国作为火炮发明国,制炮技术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总体看并无大的变革,主要是由于缺乏技术和工业革命的背景所致。又因厦门石壁炮台的炮洞夹角小,铁炮沉重,无法旋转只能直击,为防止炸膛,每打三四炮必须等炮身冷却才可装填弹药。英军的战舰炮火密集,打出一排侧舷炮后,船体旋转180°,换用另一侧舷炮继续攻击,炮身在舰船转体时轮番冷却,打炮的间隔短,速度快。在炮台武器方面也存在差距,英军所有步兵配备的武器为棕贝丝式燧发步枪,有效射程约137米,但雨天效能较差。英海军陆战队1841年装备击发步枪,1842年初英国步兵团也开始配发这种枪。击发枪火力不比燧发枪优胜,但好处是雨天照常使用。而中国军队使用的最有效的武器是抬枪(一种可转动重型火枪),能够射出45克重的弹丸,长304.8厘米,安装在三脚支架上发射,三脚架上装有转动装置,可调节瞄准方向,但需要三人操作。在炮兵武器方面与英军也有差距,英国炮兵武器使用了先进的14.5、5.4、4、2.7千克的康格里夫火箭炮,康格里夫燃烧火箭炮也在备用之列。而清军的炮兵武器种类繁杂,威力较弱,有铜炮、铁炮,也有少量的葡萄牙制造的火炮。

军事素质方面的差距。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军队的士兵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基本的军事技能和战术素养,而西方列强的士兵则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军事训练,具备较高的战术素养和战斗力。英国军队在鸦片战争期间已经实现了近代化军事改革,士兵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包括步枪射击、战术运用、行军作战等方面。相比之下,清军缺乏近代军事训练,许多士兵缺乏基本的军事技能和战斗能力。英国军队在组织纪律性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士兵对上级命令的服从程度高,能够快速执行各种战术任务。而清军则存在组织松散、纪律不严等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结 语

综上所述,从炮台角度看厦门之战,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在武器装备、战术战略和军事素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闽浙总督颜伯焘实行拒敌于海的方针,过分倚重炮台工事,却疏于陆岸防御,导致厦门失守。通过1840年7月至1841年8月的三次厦门之战进行通盘比较,厦门清军虽然从疏于防御到严密布防,然而,他们的这一番努力,却未能遏制英舰北上。

猜你喜欢
炮台石壁清军
故宫藏三册清代广州炮台图识读及其他
104公顷! 120亿! 富力正式介入番禺石壁村旧改!
广州大黄滘炮台考论
登剑门关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咒语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虎门长洲要塞佚名炮台考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