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不同年龄牙龈炎人群口腔健康宣教途径及策略分析

2024-04-11 02:17许雯静陈守芳林倩倩辛勇蔡盛岳曾友胜胡泽凯肖鹏辉黄永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9期
关键词:牙龈炎保健知识口腔卫生

许雯静,陈守芳,林倩倩,辛勇,蔡盛岳,曾友胜,胡泽凯,肖鹏辉,黄永玲*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口腔科,福州 350000;2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福州 350000

慢性牙龈炎临床表现为牙龈肿胀、出血,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牙周疾病。其病变范围主要局限于牙龈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内。但当其炎症控制不佳时,可扩散至深部牙周组织,引起牙周膜溶解破坏及牙槽骨吸收,导致牙周炎的发生。严重的牙周疾病,最终将导致牙脱落。有炎症的牙周组织可作为细菌、细菌产物及炎症和免疫介质的储库,与远离口腔的器官、系统相互作用,作为感染病灶诱发或加重某些全身系统疾病[1]。普遍认为龈沟内及牙颈部堆积的菌斑微生物是导致牙周疾病的主要因素,牙周疾病防治的核心是菌斑控制。通过正确的刷牙方式、牙线的使用等口腔卫生保健方式达到长期、有效的菌斑控制是保持牙周组织稳定的基础。欧洲牙周病医学会临床指南[2]指出,口腔卫生宣教应贯穿于牙周疾病治疗全程。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口腔卫生宣教在人群中传播口腔保健知识和口腔保健技能尤为重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强调健康素养是整体健康的根本前提,应保障针对性的对社会不同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让更多公民能够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全社会的健康知识水平[3]。随着我国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已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纸媒已不占优势,为了更好的传播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应掌握现阶段社会不同人群的信息来源途径,以保证更有效的口腔卫生宣教效率。为此,本研究于2021 年6 月至2021 年10 月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福州不同年龄段的牙龈炎患者口腔健康知识获取的途径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于2021 年6 月至2021 年10 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部就诊的420 例慢性牙龈炎确诊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参考《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4],将调查对象分为18~35 组和36~65 岁组。共发放问卷420 份,收回400 份,回收率95.24%,有效率100%,其中18~35 岁组患者206 例,36~65 岁组患者194 例,年龄最大65 岁,最小18 岁,文化水平最低高中。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知情同意参加此项研究,伦理通过([2020]福医口伦理审字第(55)号)。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分布于18~65 岁,明确诊断为慢性牙龈炎;3 个月内无药物漱口水使用史及口腔龈上/下洁治史;患者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孕妇及哺乳期患者;患有其他类型口腔疾病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调查患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1.2 调查方法 参考《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4],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年龄、居住区域、口腔健康情况、刷牙习惯等,问卷中最主要内容是通过何种途径获得口腔知识,选项包括:学校、医疗机构、网络、家人朋友、其他。向调查者说明两点:“家人朋友”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如果口腔知识来源于家人朋友,而家人朋友又恰是医疗工作者,则应选择“医疗机构”而非“家人朋友”。“网络”包括微信、微博、抖音等途径。

1.3 质量控制 本次参与调查的人员都进行了统一培训,问卷采用当场自填,当场收回的方式调查。数据的录入由2 人同时进行。

1.4 统计分析 将收集到的各项资料整理输入数据库后,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0.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作为统计推断的主要方法,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420 份,收回400 份,回收率95.24%,有漏做题目者视为无效卷,最终统计有效问卷共400 份,有效率100%。其中18~35 岁组患者206 例,占51.50%,来自36~65 岁组患者194 例,占48.50%,其中年龄最大65 岁,最小18 岁,文化水平最低高中。调查结果表明:18~35 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口腔知识获得途径主要为网络(43.66%)、医疗机构(24.28%)、学校(15.48%)、家人朋友(11.69%)和其他途径(4.90%)提示网络是此年龄段人群获取口腔卫生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远远超过医疗机构等其他途径(P<0.05)。见图1。

图1 18~35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口腔知识获得途径比例

来自36~65 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口腔知识获得途径主要为网络(36.10%)、医疗机构(35.10%)、家人朋友(14.40%)、其他途径(10.30%)和学校(4.10%)。此年龄段人群口腔知识获得途径主要为网络和医疗机构,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途径叠加后占绝对优势。见图2。

图2 36~65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口腔知识获得途径比例

整体分析,福州地区牙龈炎人群口腔知识获取途径主要为网络(40.00%)、医疗机构(29.50%)、家人朋友(13.00%)、学校(10.00%)和其他途径(7.50%)。见图3。

图3 18~35、36~65岁年龄段人群口腔知识获得途径合计比例

网络(包括微信、微博、抖音)途径均为两组不同年龄段人群获取口腔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过网络途径的比例多于医疗机构的比例,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45,P<0.05)。其中,18~35 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通过医疗机构获取口腔知识的比例低于36~65 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由学校途径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比例在18~35 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中则高于36~65 岁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福州地区不同年龄牙龈炎人群口腔知识获取途径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为口腔健康,“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即为口腔健康的标志。多项研究证明牙周健康与全身健康息息相关[4],且牙周疾病是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保持牙周组织健康的重点之一就是口腔卫生的维护[5]。当下牙周疾病已成为我国导致牙脱落的主要原因[6],而国民口腔健康保健意识还比较薄弱,正确的刷牙方式及牙线的使用等口腔卫生保健知识普及率不足。口腔卫生健康宣教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口腔卫生保健措施从而提高居民口腔卫生认知及口腔护理能力,使其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动维护口腔卫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口腔卫生知识来源途径进行分年龄段调查,有助于对不同年龄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口腔健康知识宣传。

本研究表明,当今网络已成为传播口腔保健知识的最重要途径。回溯2008 年福州地区的相关调查报道,由网络获取口腔知识的比例仅为8.6%[7],远低于本次调查结果(40.00%),占比提高近5 倍。说明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化程度提高,传统纸质媒体逐渐没落,伴随手机及网络的高度普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网络媒体触角深入生活之中,触及人群广、年龄覆盖面积大。且网络信息来源丰富便捷、内容形式多样,形式可为文字、声音视频甚至于3D动画模式,更有助于生动明了的传播口腔保健知识,使枯燥的保健知识具象化,更深入人心[8],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效果。现阶段的口腔卫生宣教重心应及时转变为以网络途径为重中之重。

研究结果提示在18~35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网络知识来源是远高于医疗机构来源,这与此人群年轻化,工作学习中数字化渗透程度更高的特点相符。而在36~65 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口腔知识获得途径主要为网络和医疗机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疗机构仍是此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口腔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在加强网络宣传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宣传效果。提示医疗机构要善于运用医院场景的专业性形象,积极的开展院内口腔健康知识宣教、讲座,利用宣传栏、立牌传播书面知识,利用宣传屏播放相关视频,在诊室利用口腔模型进行椅旁教育,此类线下宣教可在36~65 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院内宣传栏、立牌等宣传工具高度依赖视觉媒体,受限于其单向输出功能,群众在此类宣传工具前停留的时间较短,最终导致公共健康教育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但研究结果表明将36~65 岁年龄段牙龈炎人群中网络途径和医疗机构途径叠加后传播效果占绝对优势,提示应运用在医疗机构候诊区增加触控屏等可交流设备的传播策略,通过网络手段投放可互动口腔保健内容增加与候诊患者的互动,延长交流时长从而加深内容印象,达到更高效的医疗机构内口腔卫生宣教效果。

移动健康教育是国内外公共卫生教育应用的新兴领域,近3 年来对移动健康教育的研究表明其使用场景丰富、效果佳,其对口腔健康保健教育起到明显促进作用[9],可有效的改善人群的口腔健康管理行为[10]。移动健康教育是指利用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为公众提供易于访问和理解的健康信息,帮助人们改善健康行为。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实时、无障碍地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无论用户身在何处,都可以获取到所需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同时,通过收集用户的口腔健康数据和反馈,移动健康教育也可以为健康政策制定和口腔医疗服务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支持[11]。

结合移动健康教育的理念,在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公立医院公共健康知识传播策略研究[12]结果提示:医疗机构尤其是公共医疗机构应积极建设医院公众号,将线下的宣教知识上传至公众号,可有针对性的科学传播公共健康知识[13]。于公众号上定期开展直播答疑等互动性强的活动,并通过新媒体矩阵实现不同新媒体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覆盖不同媒体的受众,从而能够利用多样化的健康科普宣传覆盖更大范围的受众[14]。国外研究表明还通过患者交流反馈意见来进一步开发完善口腔患者网络信息工具,可提升口腔卫生宣教的效果[15]。

此外,口腔医护人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其在口腔健康知识传播时具有专业权威性,可利用此特性依托医院公众号建立患者群,定期对个人所服务的患者发布相应的口腔健康知识,或进行线上讲座。以上举措并行可获得更加的口腔保健知识传播效果。

对于18~35 岁年龄段人群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途径还占15.53%,这个比例虽然在所有途径中并不是最高的,但其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学校是年轻人接受教育和学习新知识的主要场所,通过学校途径进行口腔卫生知识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这些重要的健康信息。且大学生在校时间长,对参与活动积极性高配合度好,而口腔专业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较缺乏与患者沟通的实际操作机会。现阶段随着口腔队伍不断壮大,有条件让口腔医师带领口腔医学生进入高校以讲座等形式开展口腔保健知识宣教,并让口腔医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个性化宣教,既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获得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也可以让口腔医学生宣教中了解和熟悉口腔卫生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大学生的互动,了解年轻人的口腔健康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这是一个多赢的策略,值得我们持续推进和实践。

综上所述,在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我们要充分发挥网络宣传效果,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应利用新媒体矩阵,积极投入公众号建设,加强移动健康教育,增加与目标人群的交互沟通,从而更好的将网络和医疗机构的宣传途径叠加,取得更广泛深入的宣传效果。

猜你喜欢
牙龈炎保健知识口腔卫生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女性人工流产术后保健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饮食干预对胃溃疡患者饮食保健知识及疗效的影响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
探讨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患儿慢性牙龈炎的临床效果
口腔卫生师
对300名产妇产后保健知识需求调查分析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968名老年人可摘局部义齿戴用及口腔卫生情况调查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对居民口腔卫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