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4-11 13:49阳雄宇金献忠陈建国
中国标准化 2024年7期
关键词: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宁波

阳雄宇 金献忠 陈建国

摘 要:为深入推动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态势为研究焦点,通过与其他城市对比行业规模、分析行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深入剖析其与宁波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之间的落差。发现该行业在服务水平、信息化平台、规模、资本市场、领军企业等方面存在制约和短板。分别从行业主体和政府部门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检验检测,宁波,高质量发展,研究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7.031

0 引 言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是实现国家经济水平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保障[1-2]。检验检测行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中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现阶段检验检测工作还存在供给能力不适应需求、社会公信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等问题。

宁波作为我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知名港口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之一,制造业实力雄厚,坐拥8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位列全国第一[3]。2023年7月,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宁波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指出要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其中就包含检验认证行业。该行动方案的提出,表明高水平检验检测平台已成为扶持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探究检验检测产业在推动宁波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制约,是执政者精准施政的当务之急。

基于上述背景,开展宁波市检验检测产业现状分析,理清行业共性问题清单,抽丝剥茧提出应对之策,对检验检测业态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指南作用。本文围绕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长期困境提出可行措施,并对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探索性建议。

1 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现状

1.1 行业规模

通过表1可知,近年来,宁波市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4],自2020年达到峰值后,因疫情和竞争等因素,个别机构退出市场,2022年机构数量缓慢回落至310家左右。机构总数保持稳定的同时,从业人数、行业总营收、机构平均收入均保持了稳健增长,表明市场空间仍未见顶。

检验检测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服务业[5],具有智力密集、技术门槛高等特点,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如表2所示,2022年宁波市检验检测机构以省内占比4.9%的报告数,获得了省内占比18.5%的营收,表明宁波市检验检测机构整体经营状况良好,报告单价远超省内平均水平。此外,宁波市2022年检验检测机构人均产值为41.8万元,是该市人均GDP的2.5倍,户均产值1,880.6万元,是浙江省的1.38倍,但在机构数量、规上企业数量、国家中心数量方面均与产值规模不相匹配。

如表3所示,宁波市检验检测规模相比其他长三角强市还有一定差距,机构数量、从业人数、年报告数、营收规模等指标均远低于上海、杭州、南京、苏州,仅在从业人数、年报告数、年营收3个指标上领先无锡。除苏州市检验检测产业规模不如南京、杭州外,检验检测产业规模与城市GDP总值排名基本吻合,表明二者在经济学上具有密切联系。2022年宁波市二产增加值为7,413.5亿元,大幅领先于杭州、南京、无锡,但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总营收却远落后于杭州、南京,这与其制造业优势形成强烈反差,背后是大量本地检验检测需求无法满足,产生的业务流失现象。

1.2 行业结构

宁波市检验检测机构主要以机动车检验、建工建材、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环境监测、农林渔牧业、卫生疾控、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传统领域为主,在新能源汽车(功能安全、充电安全、智能系统)、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绿色石化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支撑服务能力存在缺项和不足。

1.3 区域分布

宁波市检验检测机构主要分布于高新区、鄞州区和海曙区,三区机构数量合计占全市一半,年营收占全市三分之二以上[4]。其中以高新区规模最大,主要得益于2016年宁波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的创建[6]。经过多年耕耘培育,现已汇聚宁波市大量头部机构,包括国际巨头瑞士SGS、法国BV、德国莱茵T?V、英国天祥Intertek等,以及国内第三方民营检测上市品牌华测、谱尼、中一等,还有事业单位和国资企业,如宁波海关技术中心、宁波藥品检验所、宁波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宁波市纤维检验所)、宁波市计量测试研究院、宁波食品检验检测研究院、中国赛宝(宁波)实验室等130余家中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

2 存在问题

2.1 服务水平亟待加强

2.1.1 服务战略新兴领域存短板

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整体规模体量不大,规模效应尚不能充分发挥,远不如苏州、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主要原因在于业务构成以传统领域为主,服务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等新兴领域存在能力短板,部分细分领域还处于空白[7]。

2.1.2 服务产业链前沿能级低

中检集团、宁波海关技术中心、赛宝以及11家外资企业为主的头部机构,大多数起步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产品检测,服务重心侧重于检测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终端,涉足前端生产研发、性能验证环节的机构仅约20%。

2.1.3 服务个性化需求能力弱

大部分机构只利用现有标准对样品开展检验检测,对于缺少检测方法的特殊样品,出于效率和能力角度考虑,通常拒绝承接,客户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机构也错失了技术创新的机会。

2.1.4 服务质量良莠不齐

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是评价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质量的核心依据。机构日常工作开展,均以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石。但部分机构为了控制成本往往忽视工作质量,频繁出现人员培训不到位就匆忙上岗,仪器设备不按时计量校准,检测环境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等不良行为。甚至个别机构突破底线伪造虚假数据,严重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公信力[8]。

2.1.5 智能化建设基础薄弱

智能化实验室是未来检验检测实验室发展的主流方向[9],也是智能制造、仪器仪表、电子通讯、软件开发等产业科技水平的体现。目前,国内大部分第三方检测实验室都还依赖传统的人工来操作仪器设备,大部分原始数据来源于手写或电脑打印,检测结果也往往需要手动输入至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效率低下且失误率高。上述现状与我国建设质量强国目标显得格格不入,急需加快检验检测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2.1.6 本地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缺乏

宁波市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功底,又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检验检测需求旺盛。但宁波市缺少一个运行有效、信息准确、名录齐全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网络平台。面对新的检测需求,企业往往难以高效对接到目标机构,问题得不到快速解决。2015年建立的宁波市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网,现已处于无人运维状态,检验检测相关模块功能已下线,技术交流、行业动态、通知公告等板块信息更新时间停留在2022年,仅在会员单位专区内提供了40余家机构名单及其官网链接,已无法满足检验检测行业服务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浙里检”是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协同21个省级部门,汇集230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合力打造的浙江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10],功能丰富、应用场景广泛,但也存在省内机构入驻率不高,资质能力信息不齐全,资质证书更新不及时等情况。

2.2 小、散、弱现象明显

截至2022年,宁波市共有310家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员13,954人,平均每家45人,小微机构占比80%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分别为7.8%和11.4%,人均产值41.8万元。这些数据虽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呈现明显的“小、散、弱”格局。除宁波国家高新区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外,其余区、县检验检测资源集群化并不显著。“小、散、弱”是我国检验检测圈子现阶段特征,产生原因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着直接联系,是实现《“十四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规划》集约化发展目标的过渡期[11]。“小、散、弱”的行业格局易滋生各种违法乱象,对政府监管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大挑战。

2.3 本土领军企业缺位

行业领军企业在提升城市财政税收、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以及带动产业集群等方面具有显著助推作用[12]。事业单位性质的检测机构,因体制原因成长天花板较低,城市检验检测领军型机构往往只能由企业来胜任,如深圳华测(市值约236亿元)①、北京谱尼(市值约63亿元)、广州广电计量(市值约85亿元)、重庆中汽研(市值约214亿元)、上海实朴(市值约20亿元)等。本土领军企业的缺位是宁波市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落后于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外资巨头和国内翘楚,常常利用并购整合手段来快速切入新的市场,以达到市场份额提升、营收持续增长等目标[13-14]。比利时欧陆集团(Eurofins)成立不足4 0年,2021年度营收已超越百年历史的SGS,位列世界第一,离不开其频繁的并购行为。并购整合需要庞大资金量作为支撑,因此借助IPO上市融资开展并购,成为众多检验检测机构突破发展瓶颈的灵丹妙药。截至2023年7月,宁波市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38家,但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检测机构屈指可数。现仅有“中一检测”挂牌于新三板创新层,但是新三板长期以来交投冷清,资本关注度低,融资难度远超其他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

2.5 资源释放不透彻

除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外,大量优质的检验检测资源隐藏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等高校院所,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学历的人才队伍,但检测分析只是其开展科学研究的辅助手段,对于开展检验检测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奥克斯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共建的热舒适实验室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公牛集团具有美国UL目击实验室、CNAS认可实验室、CCC现场(WMT)实验室、T?V目击实验室等7项实验室认可资质,博威合金新材料理化测试中心拥有铜、铜合金及相关金属材料微量元素分析、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微观组织分析等全项能力。上述公司基于管理角度和同业竞争等原因,实验室仅用于服务自身。宁波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宁波市疾控中心等公益一類事业单位,装备了大量专业检测设备和一流专家队伍,但受限于政策和体制,除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监测任务外,也不对外提供委托服务。

3 高质量发展建议

3.1 检验检测机构

3.1.1 业务赛道错位发展

现金流富裕、技术能力强的大型机构应积极参与新兴市场布局,主动走访对接宁波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链上企业,收集企业检测需求,以技术创新助推需求落地,创造蓝海市场实现高价值发展。中小型机构应聚焦优势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打造拳头产品,增加客户黏性,成为“小而精、专而新”的隐形冠军,在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后,再考虑拓展业务版图,实现稳健增长。

3.1.2 推崇工匠精神

细节决定成败,检验检测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同一个样品,同一个检测项目在不同职业素养的实验室中产生的结果是天壤之别。只有严格遵守检测方法和技术规范,才可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这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实现质量强国目标,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检验检测技术人员要有坚定不移的“匠心”,对待工作要有孜孜不倦“匠气”,才能为检验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匠魂”。

3.1.3 主动求变抱团取暖

过度分散、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等行业乱象对所有第三方检测机构而言都是弊大于利的,既丧失了客户价值,又增加了竞争压力。对于民营小微企业而言,不妨主动寻找整合机会,以实现管理、资源、技术、市场的融合,通过发挥各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资源效应[15],可产生“1+1>2”的化学反应。对于中大型机构,也可与其他机构采取合作共赢的商业策略,通过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品牌价值、加强技术创新等方式良性竞争,营造友好和谐的商业氛围。

3.1.4 实施品牌建设战略

良好的品牌知名度能为企业带来光环效应,大幅降低获客成本,提高客户忠诚度,同时也能提升员工荣誉感和使命感,推动企业内生力量发展[16]。品牌建设是打造龙头企业的必要措施,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也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机构可以借助各类互联网平台,如抖音、微信公眾号、天猫商城等建立企业账号,定期发布相关宣传文稿、服务方案、科普知识、行业资讯等,提高企业曝光度,积攒粉丝。机构也可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免费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服务,在客户群体中树立良好口碑。

3.1.5 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服务是检验检测行业的本质,服务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市场竞争力的强弱[17]。各机构要全面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客户服务意识,增强核心竞争力。机构要持续深入优化工作流程,研发新型检测技术方法,缩短检测周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精准完善资质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落实客户回访制度,及时改善服务细节,提升客户好感。实施“互联网+”战略,提供业务咨询、委托受理、进度查询、报告查验、电子发票等全流程在线服务。延申服务链条,提供技术咨询、检验检测、计量校准、认证认可、体系培训等服务,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为产业链质量攀升提供“一站式”服务。

3.1.6 加快智能化基础平台建设

鉴于检验检测行业“小、散、弱”的局面,中小企业通常无力承担高昂的研发费用,仅大型机构具备智能化实验室建设条件。在此,有余力的大型机构可以联合宁波市科技局、科研院校、信息化服务提供商、仪器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公司等“产学研政检”力量全方位通力合作,开展公共基础性智能化检验检测平台研发工作,为未来智慧实验室构建提供借鉴。

3.2 政府部门

3.2.1 完善监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部委发布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通知要求,履行好监管职责,严厉打击重点领域出具虚假和不实检验检测报告的行为,净化市场风气。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定期组织机构评审定级,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开,通过强制检测报告标识信用等级,优先推荐守信企业提名各类质量奖项,将信用等级作为政府采购招标打分点等方式,倒逼企业强化底线意识、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定期抽查机构业务清单,对超低价业务订单实施规范性核实,以高压态势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3.2.2 多策并举,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制度,缩短机构获证时间,激发市场活力。树立行业正面典型,加大宣奖力度,营造业内“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与行业协会建立长效对话机制,定期召开动态交流会,倾听企业困难和诉求,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鼓励机构间良性竞争,倡导以技术和服务创新驱动价值成长,避免陷入低价竞争陷阱。推动各主管部门监管信息互通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督察。培育领军型检验检测机构,加强技术高地、服务高地、创新高地的攻坚克难,引领行业发展风向。

3.2.3 重点聚焦,加速检企融合

围绕宁波“361”万千亿级产业链条,疏理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检验检测需求清单和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能力清单,为需求找出口,为缺口找抓手,不断推进检测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持续推动高新区、杭州湾新区等检验检测聚集区高质量发展,吸引市外细分领域检测龙头入驻,快速填补战略新兴产业服务空白。

3.2.4 资源整合,提高集约化水平

横向整合食药、卫生、环保、农业、化矿等系统内分散的检验检测资源,纵向合并市、县区两级机构,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合并成为市级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定位为监督抽查、法定检测、科研攻关、前沿探索的综合性检验检测高地。此举可实现政府资源高效利用,纠正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长久弊端[18]。

3.2.5 构建平台,实现需求精准对接

开发具有宁波特色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云平台,上线本地所有获证机构名录,为公众提供机构介绍、用户评价、业务咨询、远程VR实验室参观等信息服务,方便用户对比筛选,推动检验检测资源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真正解决企业检测需求对接难的顽疾。

3.2.6 潜力挖掘,储备优质技术力量

调研走访具有检验检测能力的“产学研”相关单位,摸底掌握人才队伍、高端仪器等情况,挖掘优质资源作为市级重大检验检测技术难题攻关后备力量。

4 结 语

检验检测作为助推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生产性服务业,其发展现状并不理想,存在服务水平不足、“小、散、弱”、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资源释放不透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行业自身和国民经济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在此,建议行业主体采取错位发展、抱团取暖、品牌建设、提升水平等方式加强市场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部门可通过完善监管、重点聚焦、构建平台、资源整合等措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期望二者有机结合,双管齐下共同发力,真正实现检验检测行业的巨变和革新。

参考文献

[1]王晓旭.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大众标准化,2021(3):235-237.

[2]宫轲楠,于连超,徐学林.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3):46-52.

[3]胡德文,刘美玲,陶亭希.宁波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现状特征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2(15):4-6.

[4]戴丽娜.宁波市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分析[J].产城:上半月,2021(2):189.

[5]张天文,胡小正.德法两国质量监督检测行业发展启示[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04):90-92.

[6]王雪珍,应华根,孟丽.宁波市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18(02):62-65.

[7]郑瑶.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以宁波市鄞州区相关产业为例[J].工商行政管理,2018(17):39-40.

[8]赵莉君.探讨第三方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质量万里行,2023(4):53-55.

[9]王思童.数智化转型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破茧成蝶——访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副会长、北京三维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震[J].质量与认证,2023(9):26-29.

[10]许之浩,秦伟浩.“浙里检”打造全国标志性公共服务平台[J].今日浙江,2022(22):88-89.

[11]王思童.投资TIC行业切莫功利急躁——访欧陆科技集团中国区董事长秦殊涵[J].质量与认证,2018(5):28-31.

[12]董秀梅.领军型企业服务需求挖掘方法的探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8):135-137.

[13]肖遥,王清,刘展.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华发展历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101-110.

[14]王腊芳,李细梦,何江.“十三五”时期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5(5):11-15.

[15]庞颖.抱团取暖顺势而谋——访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中国)总裁杜佳斌[J].质量与认证,2017(2):20-23.

[16]曾广峰,夏琼,孟博.新时代背景下认证检测机构的品牌建设[J].质量与认证,2020(5).47-48.

[17]张志强,王丽红.我国民营第三方检测服务现状及趋势[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23,29(3):34-338.

[18]冯大仁, 刘媛媛. 基于法律政策和检测性质的市县级食药检测机构整合探讨[ J ]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0):3363-3369.

作者简介

阳雄宇,通信作者,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及对策。

(责任編辑:袁文静)

猜你喜欢
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宁波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检验检测”云服务平台可行性研究
武汉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研究
试析县域检验检测机构资源优化整合
试析县域检验检测机构资源优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