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怡
“书屋是由树结出的果实吗?”我小时候总那么问母亲,长大后,我也一直这样认为。“书”和“树”同音,我冥冥之中觉得它们是一样的。
“书屋”这个东西,在我很小的時候,父亲有,姐姐有,我却没有。我也想要,尽管我不清楚那是做什么的,我便整日去“骚扰”父亲,紧紧拽住他的衣袖,或是抱着他的腿,令他寸步难行。
再大一些,我在电视上看见了“书屋”——是树结出的果实,动画片里就是那样的。我去问母亲,母亲笑着点头认可我,自此,我便知道“书屋”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于是我便更加渴望拥有一间“书屋”了,但我央求了父亲好多次,都未能如愿。
待我二年级时,我认识了几个字,也就将“书屋”和“树屋”分辨开来了,但还是渴望能拥有一间“书屋”,每每向父亲央求,父亲总是草草应下,却未能有结果。
待我四年级时,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渴望拥有一间“树屋”——在那里,永远不会有人发现我,我仿佛与树融为一体。那次的央求有了结果,父亲为我建了一个“树屋”。说是“树屋”,却也只是一个房间里种了一盆略高的植被,但我喜欢那棵树,我将所有的喜乐与沮丧都与它分享。
所有人都劝我多读书,我任性了很久,像闭了城门的昏庸君王,开始与外界脱节,然而,我行我素终究是行不通的。于是,我开始“逼”自己读书,好在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无趣。很快,我便被书迷住了,我的世界又充满了色彩。
我逐渐痴狂,把心爱的“树屋”改了面貌——在“树屋”旁的置物架上塞满了书,那就是我的“书屋”了——只有书香与草木香。夏天,这里是我拼搏奋斗的“书屋”;冬天,这里是我赏雪的“树屋”。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或困惑,我都在那里度过,因为那里就是我的避风港。
猛然想起儿时我问母亲的话:“书屋是树结出的果实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种子呢?新的问题再一次萌发,我也将带着新的疑问,动力满满地扬帆远航。
我在“书屋”里度过日日夜夜,终于,我恍然大悟——“种子”就是我儿时萌发的梦想。我说过,长大后要建设祖国,那就是种子。我的梦就是千万中国人的梦!
“树屋”与“书屋”确实一样,它们都是树结出的果实,它们的种子都是我的梦,而我的梦正是中国梦!
我的书屋,正是我的梦!
【山东兰陵县鲁城镇初级中学七年级7班】
◆点评
小作者成长的过程中贯串着“书屋”和“树屋”,而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她所向往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所寄托的期盼也是不一样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小作者对自己年少时提出的问题做了解答,并提出新的问题,解答的同时获得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全文以辨析式的语言展开,想象力丰富,说明小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孩子。
(刘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