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江
(川桂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广西 北海 536000)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以其具有的与其他产业的纽带作用和对国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也在迅猛发展。出于对原料供应和品质需求等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其他行业企业介入化工行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化工企业需要通过扩展产品链或上下游一体化而求得生存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风险最小化地选择新建化工项目便成为决策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成功企业未来有可能前途一片光明,选择失败则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而发展停滞甚至倒闭,这是规划者和决策者须直面的重点课题。以下就化工项目选择之关注点等作一分析与探讨。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制造业中归属于化工行业的大类有: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等。按原料、工艺及产品的特点,化工行业又可分为无机化工和有机化工、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还可以分为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等。
化工项目一般具有重投入、高耗能、水资源消耗多,安全、环保、消防、职业卫生等方面风险管控要求高,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及储存难度大,以及总体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而且近年来针对化工项目投建的各项法律法规日趋严苛--如202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更是抬高了长江流域化工项目投资建设的门槛和难度。
在一个地方建设化工项目,理想状态下,总是希望进入的原料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极少“三废”产生和外排。换言之,理想的状态是,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建设一群有相互关联的化工装置,核心装置的产品和副产品可以作为其他装置的原料;废水集中处置,达标排放,大部分回用或实现“零排放”;装置之间的物流以管道输送为主;公用工程集中设置,余热基本得到回收利用;产品是生产生活中可以直接使用的成品。如此一来,既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能够实现风险的局部管控,还可以降低物流转运成本,一举多得,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从总体原则来说,化工项目之产业选择主要需考量如下五个方面:选择什么样的主导产品?是否有原料供应优势?是否靠近产品消费市场?是否有技术来源?是否符合国家和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
建设化工项目,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产品,目标产品须符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要求。目标产品选择一般有如下三种思路:一是向已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如此可以起到延伸或弥补产业链的作用,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品销售策略;二是扩大现有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意义,但若所选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新建项目在物耗、能耗等方面没有较大的优势,则可能导致投产即亏损的局面;三是选择全新的产品,但这对于一个行业的后来者或是新进入者来说,由于在经验、人力资源、客户群体等方面很难与原有的生产商竞争,产品选择需要承担的风险较大,因而原则上不应该选择“红海”产品。
化工原料多数存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易污染环境、不便于运输等特点,如石油、天然气、煤等。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的国家,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近几十年来煤化工在国内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现代煤化工项目产能越来越大,日耗煤量越来越多,为减轻铁路和公路等环节的压力,选择在原料产地或有利于大规模运输的地点投建化工项目,这在安全、环保、成本等方面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另外,选择在资源地建设化工项目,可以增加当地的税收、提高就业率和人均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般会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如果是企业自身已有产品的上下游扩展类化工项目,从原料供应便利性考虑,首选靠近原有产品的生产厂建设,紧邻建设最好,产品以管道或皮带输送,可最大化地节约物流和仓储成本,也有利于安全环保风险的管控。
筹划建设一个化工项目,预期盈利来源于项目能实现满负荷长周期运行,这意味着产品全部或绝大部分能够销售出去。一般来说,化工产品的消费市场较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如我国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如果项目目标产品在资源地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和价格优势,那么就应该考虑把化工项目建在产品集中消费地,即靠近用户侧,这样至少可以节约产品运输费用,同时利于增强与下游产业链的联系与协同发展。
一个化工项目,要想节约建设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选用成熟的尤其是先进的工艺技术是必然的途径,但越是先进的技术,特别是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的技术,获取的难度越大,换言之,如果没有成熟先进的技术来源,所有的原料、产品、市场研究对于化工生产企业而言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一个化工项目之工艺技术的比选和获取方式一定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
产业规划方面,首先,需符合国家政策,如2020年12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规定,长江及其支流1 km范围内不能建设(新建)化工项目;其次,按照规定,新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专门的化工园区。各地在规划化工园区时,一般会设定主导产业方向,最好与之一致,所选项目符合园区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将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和协同效应,弱化市场变化对项目的影响,提升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化工项目必须入园,但选择什么样的园区,或如何选择园区的区位位置,也是重要工作之一。每个地区、每个园区在规划时,其规划布局、功能分区、产业配套、危废处置、安全环保及应急救援体系等方面各有不同,园区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也有差异。园区选择的要点,包括园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需考量的主要包括供水能力及水质,供电能力及电压等级,是否配套集中供热设施及其供热能力,是否配套集中污水处理站和固体焚烧中心,园区内部道路和公用管廊是否完备等;外部条件需考量的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水运交通状况,周边是否有配套物流园区,地质、水文、气候条件等,当然了,园区的公用工程介质价格、税收优惠、用地优惠、园区发展前景以及配套生活保障设施等也须纳入综合考量范围。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国都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此我国率先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化工行业面临更多的压力。一般来说,化工项目的降碳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化工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气体、液体和固体输送,还有物料的加热、冷却、冷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应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使用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绿色电力。
(2)选用生物质原料。目前有机化工基本上依赖石油和天然气,但我国已在部分领域取得了突破,可使用生物质原料生产传统化工产品。
(3)降低碳排放。减少“三废”排放就意味着原料利用率提高、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另外,利用“三废”来生产有用的产品也是降碳的一种方式,其中将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用作原料,是“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之一。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资源地主要集中在西部,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东南部发达地区。另外,改革开放后的持续高速发展,不少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只注重量而忽略质的发展模式。如何更好地平衡产业布局,以先进带后进,也是化工产业布局和项目选择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化工产业作为龙头产业之一,可以带动后续的材料加工、食品、轻纺以及设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过程中,如果能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从国家战略层面整体考虑项目规划,既能保持市场的总体稳定,又能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有力支持。
安全环保是所有工业企业运营的底线,化工行业更是安全环保的重点防控领域。化工生产过程常常伴随着高温高压、有毒有害、强腐蚀性等风险因素,任何的遗漏和疏忽都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惨痛后果,因此,化工项目选择时须明确两点--安全不可控不能上!环保不过关不能上!此外,化工项目选择时,还应把项目拟建地区的环保排放相关政策法规、环境容量指标与项目相关特征排放指标纳入考量范围,避免前期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所做的工作最终无法落地。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化学工业的产值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但我国还不是化工强国,在高端制造方面与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用于芯片制造的电子化学品,目前仍主要依靠进口;在化工新材料方面,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进口额高达500亿美元,占化工产品进口总额的15%,自给率仅为74%。
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每年有大量的科技成果产生,但投入应用的却寥寥无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企业的支持和参与,无法有效地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工业化转化。化工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材料和设备研究制造、自动化控制、“三废”处置、安全防护等诸多产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因此,化工项目的建设还需从国计民生等方面通盘考虑。企业要支持国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转化,在可能的情况下优先采用国产材料、工艺技术、设备等。科技创新成果只有得到了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参与,才能加快工业化转化,才能实现强链、补链和进口替代,才不会被人“卡脖子”。
随着工业4.0的提出,大国竞争更多体现在材料革命、智能化制造、信息化互联互通等方面,我国的化工企业应该承担起历史的责任,积极支持和参与化工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工业化转化,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大力开展自主技术的研发、应用转化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化学工业在“两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刻实现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19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超过12万亿元,利润总额约6 700亿元,其中化工行业营收超过6万亿元;与此同时,化工行业也存在高端产品占比不高、利润率普遍较低的尴尬局面。因此,化工行业一方面要通过新建项目带动新技术应用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提质增效;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克服投资冲动,客观全面地评估新建项目,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之,化工项目的选择要秉承以人才和科技为基础、以做优做强为原则、以安全环保为底线,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后期良好的运营管理等,最大限度地使新建化工项目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