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赵永良
(1.东阳市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东阳 322100;2.东阳市永良家庭农场,浙江 东阳 322100)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又称羊肚蘑、羊肝菜、编笠菌,真菌学分类属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1]。利用单季稻种植后的空闲田种植羊肚菌,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2-3]。羊肚菌菌渣是收获羊肚菌后残留的培育基质,其中含有大量残留真菌孢子、木质纤维素和蛋白质等有机质[4]。羊肚菌在采收后将营养包粉碎并和菌渣一起还田,具有提高土壤肥力、降低肥料使用量、减少病虫害、提高稻米品质,同时效益好、见效快、不影响水稻产量等优点[5-6]。该试验设计了不同品种羊肚菌的种植性状对比试验,并考察了菌渣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东阳市水稻冬闲田种植羊肚菌增加产出效益提供参考。
试验地安排在东阳市巍山镇永良家庭农场,冬季种植羊肚菌0.67 hm2,试验田前茬作物为单季稻,该地块地势平坦、排灌方便。
1.2.1 羊肚菌4 个品种的大区对比试验。选取金通1 号、‘六妹’(G5)、‘七妹’、‘六妹’(G8)4 个羊肚菌品种进行种植,开展对比试验。各品种试验面积213.3 m2,菌种2 625 kg/hm2,营养包45 000 包/hm2。
1.2.2 羊肚菌不同营养包密度对比。羊肚菌种植品种‘六妹’,种植时间12月3日,放置营养包时间12月10日。根据营养包(500 g/个)密度不同设置3 个小区,营养包密度分别为30 000、37 500、45 000 个/hm2。各密度试验面积66.7 m2,菌种2 625 kg/hm2。
1.2.3 羊肚菌不同栽培设施对比。采用设施大棚和简易小拱棚2 种不同的栽培设施种植羊肚菌,设施大棚长32 m、宽8 m、高3.5 m,简易小拱棚长80 m、宽5.5 m、高2 m。
采用常规田间管理模式,2022年9月26日水稻收割后,随即进行整田、搭棚,12月3日开始种植羊肚菌,翌年3月采收。
于12月3日统一播种,12月10日放营养包,翌年1月31日第1 次催菇,2月16日第2 次催菇。
通过分析4 个品种羊肚菌的生长期和生长状况(表1、表2)发现,‘六妹’(G5)的采收周期最长,为27 d,产量最高达5 700 kg/hm2,菌盖长度最长、直径最小,表现为细长型,但柄长度较长、单菇鲜重最轻;金通1 号采收周期最短、产量最低,菌盖短、柄长,表现为整个菇较长,带褐色菌盖,呈矮胖型;单菇鲜重以‘六妹’(G8)最重、‘七妹’次之;‘七妹’和‘六妹’(G8)2 个品种其他性状较接近,但‘七妹’产量比‘六妹’(G8)高46.7%。
表1 不同品种羊肚菌生长期
表2 不同品种羊肚菌的生长情况
从表3 可以看出,放置不同营养包密度下,羊肚菌所表现的物理性状没有太大差别,营养包密度45 000 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为3 336 kg/hm2;营养包密度30000 个/hm2的处理产量最低,为2 310 kg/hm2。
表3 不同营养包密度羊肚菌生长情况
采用设施大棚和简易小拱棚2 种栽培设施。由于设施大棚空间大,环境较稳定,温度、湿度等易控制,因此羊肚菌生长过程稳定、产量相对较好;简易小拱棚采用的是宽5.5 m、高2 m、长80 m 的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棚高不够,控温差。白天温度高时棚内升温快、散热慢,晚上棚内外温差不够,基本和室外同温,而羊肚菌原基分化期温度不能低于5℃,2月连续的低温天气导致棚内温度晚上接近0℃,不利于原基分化的形成。比较不同栽培设施下羊肚菌的产量,采用设施大棚栽培羊肚菌产量比简易小拱棚内羊肚菌产量高50%以上。
分别在单季稻和羊肚菌收割采收后的2 个时间段,采集土壤样品,并检测土壤养分含量。
据检测结果得知,该地块中土壤重金属含量为砷5.39 mg/kg、汞0.32 mg/kg、铅24.3 mg/kg、镉0.02 mg/kg、铬10 mg/kg,根据土壤检测风险值测算标准,重金属含量未超标。种植羊肚菌前后的土壤养分含量见表4。
表4 土壤理化检测数据
分析表4 的数据得出,水稻田在种植羊肚菌后,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得到了提高,其中有机质提高4.9%、全氮提高10.4%、速效氮提高55.7%、速效钾提高45.7%、缓效钾提高6.8%。由此得出,种植菌菇后将菌渣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改善了土壤肥力。
(1)根据羊肚菌不同品种的对比试验得出,‘六妹’(G5)产量高、品质佳、商品性好,最适宜在东阳市种植,营养包密度以45 000 个/hm2最为适宜,且设施大棚栽培比简易小拱棚内栽培产量更稳定。
(2)水稻田种植羊肚菌,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有利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