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4-04-10 13:38梁默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8期
关键词:校企技能职业

梁默

[摘           要]  从影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德育工作、专业建设、“三教”改革、智慧校园、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及服务发展能力入手,深入探索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提炼出彰显职教类型特点、富有实践指导性的职教发展理念、策略及路径。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001-04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及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亟须大幅提升,建设素质高、技能过硬、满足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对和做出的时代答卷。目前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如吸引力不足,教育链、产业链及创新链衔接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校企融合层次不深,服务发展能力不强等。本研究依据因子理论分析方法,从影响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德育工作、专业建设、“三教”改革、智慧校园、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及服务发展能力入手,深入探求各关键元素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我校是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单位,为国家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省级“双优校”。学校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任务为根本;以优质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完善治理体系为保障,深入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提炼出一系列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特色职教发展理念、模式及方法,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创新德育工作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实施党建培育工程、创新育人工作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抓手,全面创新德育工作途径,拓宽德育工作领域,构建立体化育人新环境。

(一)实施党建培育工程,培育风清气正大德育环境

学校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创新工作,形成了“党建工作与学生成长相结合、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三结合”工作模式。两年来,学生讲党课186节,培养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98人。27人获得甘肃省“优秀毕业生”称号。132人次在省市技能競赛获奖,144名团员荣获“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称号。党员在全国、省市创新创业大赛、课堂教学比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课件、微课等评比中获奖98项。出版教材专著13册。6名党员组成的团队获得省级职业教育成果一等奖,2名党员教师获得“甘肃职业教育名师”称号,1名党员获得甘肃省“园丁奖”。学校建成省级“标杆院系”1个、校级“样板支部”2个。

(二)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推行“四期教育”模式

根据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从进校到离校分为始业期、修业期、歇业期、顶岗实习期四个阶段,对学生分段开展针对性系列教育活动。一是每年举办“健康体育节”“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文化节”“技能竞赛节”。二是举办校企合作“四讲”活动23次,促进校企文化有机融合。三是每学期举办“五个一”作业作品展。四是开展“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中华经典晨读美文诵读活动。五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广泛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主题教育,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抗疫故事”系列演讲活动。六是学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培训学生干部。七是组建学生社团36个,每年开展活动200多次。八是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系列活动。九是继续推行职业素养学分制,完善“六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十是重视劳动教育,开展以实习实训、勤工俭学、志愿服务、校园卫生保洁为载体的劳动教育。两年来,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达到100%,违纪率为0.42%。学生686人次在上级组织的各种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技能竞赛中获奖。

(三)强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组建思政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个,建成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创建“红色班级”1个,开发思政金课1门,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案例6个、德育典型案例2个、融媒体思政教育微课3个,立项开展省、市、校级思政课题4项。

(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形成了“专业有社团、班级有特色”的良好局面,5个社团被评为精品社团,68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传承省级特色文化品牌——“一舞三鼓”(敦煌羯鼓舞、兰州太平鼓、武威攻鼓子和武山旋鼓)为典型代表的非遗文化;开展“国学知识挑战赛”“经典诵读”等展演评比活动。

二、深化“三教”改革,促进内涵质量发展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完善师生理论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学习系列纲领性文件。建立教师负面清单及师德档案卡,制定《教师多元成长考评激励办法》,将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表彰奖励、人才项目申请挂钩。坚持课程育德,促进教师发展,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参与“师徒同上一节课”教研活动;与结对协作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邀请校内外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开展“青衿讲堂”讲座。开展“两讲九评”活动,弘扬学校正能量。两讲,即我的教育故事宣讲、理工师说大讲堂;九评,即“先进集体”“特殊贡献奖”“新人进步奖”“黄牛奖”“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教学质量优秀奖”“我最喜爱的老师”,共有387人次获奖。实行“教师执行校长”制度,促进教师角色互换,提高综合能力。

(二)强化教师培训研训

实施“走出去”“引进来”“长出来”战略,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充分发挥“活水”效应。两年来,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43人次,省级培训26人次,市级培训525人次,校级培训1236人次。近两期班主任工作论坛,156人次上交德育工作论文、案例,38名班主任作交流发言。举办各类公开课122节。

(三)加强“三双”团队建设

一是实施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能力大赛、“1+X”证书制度、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成果申报、专业技能提升、企业实践等项目培训,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实施“双岗”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工程。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培训、技术研发等活动,培养教师驾驭学校和企业“两个讲台”及车间“两个岗位”。三是实施高层次“双创”教师培育工程,培育教师“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两年来,成功申报省级9个“1+X”证书,已完成26名专业教师考评员培训。9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校本培训正常开展。30名企业行业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成功人士成为学校兼职教师。新增10家企业教师实践基地和16位考评员。62名教师参加了专业教学能力比赛。建成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名师工作室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2个,省级职业教育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培养省级骨干教师1人,省园丁奖获得者2人,陇原人才1人,兰州市金城名师1人,兰州市青年专家1人,兰州市151人才1人,兰州市金蓝领人才6人。

(四)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益

一是创新“三延伸两融合”教学模式,完善“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训赛相通”的课程体系。二是全员参与项目教学、基于工作任务教学、案例教学,推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组织实施两轮次基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公开课并制作了课程微课。三是坚持“以技能大赛促专业建设、以技能大赛出职教明星、以技能大赛创学校品牌”的育人理念,积极开展“技能竞赛月”活动。四是开足开齐实训课程,编制实训室管理规定113个。“三延伸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两进两出四讲”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六位一体”学生评价体系获甘肃省职业院校特色文化品牌,甘肃省职业教育成果一等奖。形成3个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数媒专业“校企协同、项目引导、双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形成“周月季期,产教融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汽修专业形成“产教融合,学岗融通,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五)完善体制机制,编写专业教材

一是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提高教材建设与管理水平。二是建立校企共建教材编写团队,创新教材形态,根据产业、职业和岗位需求,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校企合作已开发10余本校本教材。

三、聚焦理工特色,打造优质专业

(一)对接区域产业,完善专业体系

一是对接信息技术及先进装备制造行业,打造“智能制造”“汽车工程”“信息技术”3个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优质专业群。二是立足理工特色,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核心,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为主导,有效实施“一年一微调、三年一升级”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与兰州市其他中职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三是将3个优质专业建成甘肃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技能创新助力器。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双元”育人

一是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37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二是构建“四方联动”校企合作新机制,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企业“冠名班”。三是邀请36家企业老总、技术骨干来校授课。四是加强校校合作。与4所结对合作校定期开展专业研讨、课堂观摩活动。与普通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五是建立“课程+能力+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组建“订单式”培养班和现代学徒制班级。组织教师参与多项专业技能证书培训。申报完成9个“1+X”证书试点及考核站点,学生获证率为98%。

(三)优化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一是持续优化专业教学环境,建成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汽车新能源实训室及整车在线检测与诊断实训室。二是完成了制冷与空调综合设备、网络安全等的实训室设备升级优化和改造项目。三是积极申报建设信息安全及攻防实训室、新媒体实训室、虚拟仿真技能实训中心、虚拟仿真人才培养基地、汽车结构认知展馆等12个实训室(中心)建设项目。

(四)聚焦技能培训,扩大服务规模

一是切实落实“双证书”人才培养目标,2020年面向中职学生622人和社会人员165人,2021年面向中职学生109人,开展电工、车工、焊工、汽车维修工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二是以提升职业素养为导向,开展语言文字培训和普通话测试工作。三是申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扩大培训市场。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备案工作,申报了第二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2人被甘肃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聘任为命(审)題专家。2人获(SYB)创业培训讲师资格。9位教师进入兰州市职业能力建设专家库。成功申报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

四、建设智慧校园,优化教学环境

一是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校园网络。二是与超星、中国知网、龙源数字期刊等知名电子图书、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平台进行合作。三是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正在开展9门精品课程、3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四是建有学校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五、强化教学诊断,健全质量体系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依法治教;聘任派出所负责人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讲座;落实“教师执行校长”制度;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形成民主治校工作新机制。二是构建教学督导、课堂巡查、教学诊改、教学周报和业务档案五个维度的教学诊断改进机制和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以管理与服务为保障,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切入点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三是落实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高质量完成学校年度质量报告。形成学校重大事项公示制度、议事规则和程序等制度,建设学校舆情监控系统。

六、引领改革潮流,提高服务发展能力

(一)特色职教创新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中职学生“四期教育”德育工作模式、“三延伸两融合”教学模式、“六位一体”评价模式,既贴合省域中职学校实际,又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在实践领域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些特色的教育教学、评价模式为区域其他职业院校开展工作提供了借鉴,丰富了职教改革发展的实践及理论研究。

(二)职教发展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根据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兰州市重振制造业行动计划及兰州新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决策部署,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建成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工程三个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群,极大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市场适应力及吸引力。学校加速推进“岗课赛证”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及专业资源库,大力推动虚拟仿真教学等新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大幅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区域人力资源结构、特点,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开展汽修、机电等区域所需的实用技术人员培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人力支撑。积极与省内外其他中职学校结对合作,共同探讨中职教育发展领域的关键、核心和热点问题,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三)在职教发展关键领域跻身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50强”,汽修、数控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试点专业,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学校。3位教师在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中获奖。4个团队入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目前智能制造专业正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新的职业等级标准。

七、特色经验与启示

(一)强化党建工作,助力学校创新发展

学校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党建工作新方法,形成了“党建工作三结合”工作模式:一是开展优秀学生党员讲党课和思政课前5分钟讲党课活动,促进党建工作与学生成长相结合。二是党支部成员主动参与专业建设工作,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三是党支部开展师生共建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了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党建与业务相融合的新局面。

(二)深化“三教”改革,形成“三延伸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不断深化“三教”改革,大力推行“科科有训练、周周有展赛”和“技能竞赛节”活动,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了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三延伸两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延伸指基础课向第二课堂和校企文化融合延伸;理论课向实践性教学延伸;技能课向工学结合、技能展赛、顶岗实习岗位技能延伸。两融合是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融合实践、校企工学产教深度融合。“三延伸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新德育工作,形成了“四期教育”特色工作模式

“四期教育”每个阶段均确定了不同的教育重点,使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四期教育”丰富了德育工作内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传承优良传统,培育校园文化品牌

大力弘扬“先成人,后成才”的德育主旋律和“人人都会发展,人人都能成功”德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了“一舞三鼓”为代表的甘肃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活动,铸造了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品牌,提高了学校特色育人能力。

(五)创新评价模式,形成“六位一体”学生评价体系

以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标准,以企业用人为目标,积极推进符合职教特点的“六位一体”学生多元化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改革。“六位一体”评价体系的运用,搭建了多元参与的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技能竞赛与作品展评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业成绩评价,实施了展示学生特长和促进学生技能提升的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评的拓展活动评价,推行了“1+X”证书,引入社会、行业职业资格评价标准及技能等级评价标准的技能定级评价,实施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学生工学交替评价,协同育人目标得以实现,创新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提高了校企共同开展学生顶岗实习综合能力评价的效度。

(六)创新合作路径,形成“两进两出四讲”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两进两出四讲”活动,“两进”即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两出”即教师走出课堂到企业实践,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实践、见习、实习;“四讲”即经理讲规划、专业人员讲技术、能工巧匠讲经验、毕业学生讲体会。实现了校企文化紧密融合,加快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促進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八、改进与反思

在校企合作中,对于企业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还存在落实不充分的问题,导致合作深度有待深入。希望有关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认真落实《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为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另外,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应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及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匡瑛.中国教育改革40年:职业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杨晓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廖龙,王贝.如何做好开篇布局:“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6):8-12.

[4]濮德锁.适合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9(30):56-60.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校企技能职业
高级技能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