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辉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到:“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确,教育不是一种强行的改变,而是一种心灵的滋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钻研心灵沟通的艺术,与学生在思想和知识上产生共鸣,构建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源于自身成长的思考
我出生在农村,小学四年级随父母迁到齐齐哈尔市,我跟不上新学校的学习节奏,一度很自卑。我的班主任对我格外照顾,她看到我在运动会上得了几个项目的冠军后,与我的父母商量让我走文化课兼特长训练这条路,让我得以在喜欢且擅长的体育训练中收获着自信与成长的快乐,最终如愿考入师范学院体育系。亲身的经历让我深深意识到,幼小的心灵被温暖的呵护是多么的重要,因为这种呵护完全可以护佑生命成长。
(二)源于初中生特点的思考
初中阶段正处于成长过渡的关键期,生理及心理的持续变化,叠加独立意识的不断形成,使得初中生普遍存在青春叛逆期,出现自行其是、情绪冲动、言语冲撞等举动。为了解决问题,很多教师从“管”字入手,立规矩、抓纪律。但这种行为约束并不是治本的方法,因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心灵感受的外在表现,离开心灵去规范行为,是本末倒置。良好的教育应该是通过心与心的对话,走进其内心世界,建立内心交往并达成心灵认同,从呵护心灵的层面去正确引导其独立意识,排解其焦虑情绪,将抵制性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悦纳性的自我修正和主动成长,并达到助力思维发展的目的。
(三)源于社会现象的思考
随着人们生存压力、发展压力的增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危机、大学生“空心病”、中小学自杀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教育思考:教育不再是拥有多少知识与技能,而是人的健康成长,教育首先要帮助人拥有一个丰富、健康、强大的内心世界,让其心灵光亮起来、积极起来。
谈到“心灵呵护”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心灵。《隋书·经籍志》有:“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可见,心灵是指内心的情感与志向。《辞海》将其定义为思想感情等。《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我将心灵理解为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丰富就是心灵的成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的干预,无论是向美、向善还是向恶、向丑,都与教育息息相关。因此,每一颗心灵都存在着对教育呵护的巨大渴望。
(一)教育首先是一种对心灵的呵护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心灵的呵护就是通过触及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关注内心的真实愿望和感受,护佑人内心世界的健康成长;是人确立生命的意义感和存在感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和规避心理问题的重要路径,更是生命成长的动力源。心灵的呵护包括心灵的平等与尊重、相互的接受与认同、心灵成长的陪伴与护佑。
(二)心灵呵护需要尊重与认可
心灵呵护不是一厢情愿的付出和表象的接受,是基于内心的尊重与认可。“尊重”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意味着平等,更容易触及内心深处,而“认可”能够形成双方更进一步交互心灵的鼓励态势,确立其心灵成长的航标和动力。
(三)心灵呵护需要共情与包容
共情就是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感,说出其内心深处的感受,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关键。有了共情才会有真正意义的包容,但包容不是纵容,是正视差异并全面接受,既接受对方优点,也接受对方的不足与问题,但会把问题与人分开,一起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和破解办法,师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并转变为成长的力量。
(四)心灵呵护是帮助与自我修正
心灵的呵护强调的是保护和帮助,我们的教育不再是生硬的纠正和强加,而是在学生深刻理解并达成内心认同后,帮助其逐步形成自主发展和主动修正的能力,可视为“亲其师,信其道”基础上的“诚其心,正其意”。心灵呵护本质是帮助学生通过精神世界的成长带动行为的发展,使学生的内心变得富足,形成勇于追求梦想的动力和强烈的自信心,进而实现由内而外的健康成长。
学校文化具有深刻的道德力量、巨大的感召力量,是师生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学校始终紧扣学校核心文化理念,激发精神动力并构建运行体系,凿实“呵护心灵”这个基本点,形成了基于“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二个主体、拓展三个维度”体系架构的实施策略(见图1)。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呵护学生心灵成长”这个中心。通过不同教育方式和内容,深度触及学生内心思想,关注其内心的真实感受,护佑其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升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生命底色。其核心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1.感知生命,健康成长。
引导学生感知生命意义,关注自身发展,珍爱生命、强健体魄,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实现的使命感。
2.实践探究,丰富智慧。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通过外化于行的实践探究,形成内化于心的心灵体验,拓宽知识视野,感知生活奥秘,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认知能力,促进智慧發展。
3.提升品味,丰盈内心。
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富足,感知能力越来越强,在拥有丰富情感世界的基础上,创造美好人生。
在围绕中心展开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紧紧把握教育的两大脉络,即学校教育这条主要脉络和家庭教育这条辅助脉络,而这两个脉络的实施主体,就是教师和家长。
(二)建设二个主体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非平行发展,既有自身领域和侧重,又有交叉和互补,要二者有效配合,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就必须从源头入手,不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合作育人能力。
1.锻造教师队伍,守住学校教育主阵地。
学校是教育活动的发生地、是智慧传承的集散地、是心灵成长的策源地、是个性发展的展示地,而锻造一支心灵清澈、思想坚定、育人有方的教师队伍,就是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举措。
一是用生涯教育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在全市率先引入生涯教育,定位是“让教育的参与者遇见更美好的自己”。通过抓培训、抓体验、抓提升等活动,促进生涯教育与日常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
二是激发教师育人内驱力。通过年度奖励大会、设立优秀班科团队奖和优秀教研团队奖、“为身边的同事点赞”等活动,弘扬心灵相通、合作共赢的精神,弘扬正能量、树立新典型。
三是助力教师快速成长。学校通过选派教师赴先进地区学习、定期组织读书沙龙、全员育人导师制、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学院等形式加速教师专业成长,使其用精湛的业务征服学生,赢得信赖。
2.建设家长队伍,构筑合作育人新高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可见打造一支高素质家长队伍,才能保证高质量的家校合作育人。
一是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辅助作用。组织“家长讲坛”活动,让家长做“教师”。如在“模拟法庭”子活动中,邀请在政法系统工作的家长来校指导,学生体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家长也理解了教师工作的不易,家校之间达到了脚步共进。
二是开展家教培训。学校广泛调研家长的教育困惑,以问题为导向,聘请校内名优班主任、齐齐哈尔大学及市区关工委的相关人员担任客座教师,结合我校德育、教改实际情况,針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阶段侧重的家庭教育培训。通过学校组织的系统性培训,家长们的家庭教育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对学校也更加信任,家校之间真正达到了同频共振。
三是开展亲子互动。以活动为载体拉近亲子间的心灵距离,使亲子关系从“共同生活”转为“成长陪伴”。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近孩子的在校生活、感受孩子的成长状态、加深对孩子的理解,形成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和孩子之间达到了心心相印。
(三)拓展三个维度
1.第一个维度:多彩课程,悦纳个性。
真正的“呵护每个人的心灵”的教育是发觉和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而悦纳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学校以“五育”为基本脉络开发校本课程(见图2),“五育”的每个维度都包含着紧密结合的两大要素:一是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二是外化于“行”的行为展现。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见图3)。
采取走班选修的方式,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各学年错时安排,室内室外同步进行。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出彩机会。比如,学校女排多次在国际、国家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成为初中素质教育成果的一大品牌,也因此被十三所知名高校确立为排球人才培养基地,向国家队、国家青年队输送多名队员。如李盈莹,不但是国家队现役主力队员,也是2018—2019年度排超联赛最有价值球员。
2.第二个维度:问效课堂,助力成长。
2016年学校开展了“自主互助问效”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自主、互助”是路径,“问效”是结果,而贯穿始终的是基于心灵相通而产生的动机、关爱、认同和帮助。课堂包含四个环节:以“预习导学”为线索,让学习的发生始于自主;以“多维探究”为平台,让疑惑的解决依于互助;以“总结梳理”为载体,让思维的提升成于建构;以“当堂检测”为手段,让学习的成果现于问效。
教学改革不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了“利于他人、成全自己”的“爱心传递链”。教师的爱洒满学生的心灵,涌现出许许多多乐于助人的小师傅,形成一个个互助提升小团队。
3.第三个维度:多元评价,陪伴致远。
心灵呵护教育所倡导的评价,不仅要促进学生增值性发展,还要发现潜能,发挥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其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成就自我。实现倾心陪伴,携力致远。
一是着眼学生未来,让多元评价满足个性需求。通过导师负责、精准辅导、分层教学等过程性陪伴,呵护学生逐步完成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建立班级、学年和学校多层面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日有所获,让学生最大限度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
二是借助大数据平台,让多元评价具备科学支撑。依托“智涯教育”平台,初步建成学生职业取向、能力水平、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数据测评系统。通过学生的自然信息、人文信息、成长信息的完整链接,形成信息闭环。科学分析得出影响其全面发展的关键点,最终找到针对性育人策略,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
三是丰富评价主体,让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主体评价。学生通过自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互评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过程;家长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带动家长更多地了解和陪伴学生;教师在评价中借鉴来自于家长和其他学生的信息。
多元化科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家长和学生心心相印,形成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取向、认知能力、学业水平最深入的了解,建立基于心灵交融、人格尊重、思想互鉴、困难共担的互动关系,达到最有温度地相互悦纳、最有精度地相互评价、最有广度地互助成长的目的,追求教育“陪伴致远”的最高境界。
奋进新时代,更需要我们教育人有使命感、有担当精神。厚植教育情怀,办好一所学校,让教师与教师真心相待,教师与学生爱心相通,学校与家长诚心相处,在教育过程中收获社会的放心、教师的顺心、学生的开心、家长的安心和所有教育参与者的团结一心,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呵护每一颗成长的心灵,展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成就每个学生的美丽人生,我们一直在路上。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