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评选”视角下谈数学教师专业写作

2024-04-10 10:24王世朋
中学数学月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论文案例

王世朋

(安徽省合肥市第七中学 230001)

1 问题提出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提升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理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交流学科教学研究成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省市主管部门及相应的其他学术组织都在按照计划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安徽省的学科论文评选活动两年实行一次,先由学校按照给定名额推荐到县区,县区择优推荐到市教研室,再择优推荐参加省级评审.不难看出,一篇论文最终要想在省级评选中获奖非常不易,需要先通过县、区和市级层层的筛选并获得较高的评价才有机会.日常交流中,有很多教师咨询我:如何才能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呢?面对这一问题,虽然有过发表论文的经验,但也很难给出一个较满意的答案.去年有幸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了两个地市的中学数学论文推选工作,现结合评审的近200篇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以数学学科为例,来概要谈些对高质量论文的理解和思考,以供交流和研讨.

2 学习感悟

一次学习,一次收获,一次成长.很感恩有这样学习的机会.抱着谦卑之心,品读和欣赏了每一篇作品.从起初的内心忐忑,经历过程中的惊喜连连,到最后的思绪万千.也曾想如果这篇作品出自我之手,希望评审者给我一个什么等级呢?还曾想到,如果围绕这个主题让我来谋篇布局会是什么样子?教学研究本就没有客观的对错,尤其是基于实践的反思,只要对读者或者一线教师有一点参考或者启发,都是极其有意义的一件事.下面就学习的理解,做简要的整理和分享.

2.1 用“标题”吸引人

评价教学论文的质量很重要一方面来自文章的选题是否有价值,所以对任何读者来说,首先就看题目,看是否具有可读性.在本次学习中有很多吸引我的好选题.如教师A的《变课堂之“法”,通数学之“本”》一文,从标题中一是能看出作者是通过借课堂教学研究来提升学生数学能力;二是能想到作者文中一定会通过具体的“法”来实现和回应数学之“本”;三是从标题中也可窥见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一方面是用词的精练和准确,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作者对数学的理解和思考之深,读罢一定会很受启发.还有教师B的《无生上课需要“内外兼修”》一文,透过标题,首先看出教师能从日常教学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思考和研究服务于教学;其次也能反映教师的研究思路,向内理解学科、理解教学,向外关注提升展示效果的主要因素;再从标题写作手法看,能精准地包含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同时用“内外兼修”暗含意蕴,令人回味无穷.同样还有教师C的《依托数学实验,促进知识理解》、教师D的《基于问题驱动的结构化数学教学》等.诚然,“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想在众多的文章中被认为和别人有区别,标题的拟定很重要,也是一项技术活,里面还蕴含着很多的艺术.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论文的撰写上,选好视角、拟“好”标题很重要.不一定要很有文学性,至少需要能让人一看便知,能透过标题看到文章研究的内容、方法等.如果标题中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修辞或表达手法就更好.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某种程度上还是需要大家在写作上要去追求取一个“好”题目.

2.2 以“结构”打动人

纵然标题对评价文章有一定的倾向和引导,但是能打动人的肯定是“真材实料”.在当前信息爆炸时代,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品读”每一篇文稿.如何让人看到就想读呢?实际上,除了标题之外,可能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逻辑实际上代表着作者的思考水平和深度,结构反映的是作者的写作水平.试想,一篇逻辑表达不清楚,甚至混乱的文章,怎能吸引读者呢?学习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属E老师在《构建悦动课堂,实现提质增效》一文中使用的结构.从“悦”预越知→“悦”解越会→“悦”探越明→“悦”结越清→“悦”悟越透进行呈现.通过文章的五个部分不难看出:一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很清晰,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合理合规;二是作者对教学理解之深,不管如何提质增效,实际上都需要在课堂上下功夫,不外乎就是这五个环节;三是从五个环节的具体解读看,作者的教学理念先进,充分彰显课堂中以学生为本的育人导向.整个学习中,还有一些结构优美的文章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F老师的《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一文中,大的结构是“问题→方法→思路→方向”,小的结构中则依照“(情感)温度→(分层)梯度→(探究)深度→(评价)态度”.还有G老师的《“双减”背景下数学作业游戏化的设计路径》一文的结构,从创设“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游戏化作业→创设“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游戏化作业→创设“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游戏化作业→创设“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游戏化作业.诸如以上结构良好的文章还有许多,在此不再赘述.据此可以看出,好的结构是作者研究能力的象征,更是研究水平的一种表现.当读者看到一篇结构很严谨、表述很完整的文章,一定会被深深地吸引,甚至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2.3 借“实例”感染人

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文章最擅长使用案例来说明、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也与理论研究者的思辨或者实证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所以大多数时候,在一线教师的研究中需要强化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尤其是对所要表达观点的印证.在此次学习中,除了从标题和结构来判断文章的可读性和价值性外,尤其关注每篇文章中的“举例”,首先是看作者是否有基本的一线教学实践研究的意识,而非停留在泛泛之谈.其次是看作者对案例的使用是否有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说明,而不仅是举个例子.最后还要看作者所用事例对所要表达观点是否高度正相关,对读者以后的实践是否有参考意义和一定的启发性.好的“案例”就好比文章的“血脉”,能让文章的可读性更强,更能吸引读者的共鸣与反思,读罢留下的印象也会更深刻.此次学习中,使用案例非常合理的有两类,一类是像H老师的《立足新课标例析初中数学“再发现”教学策略》一文,用一个案例从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这样完整地进行展示和分析,既是问题研究的需要,也是展示一个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对其他教师进行相似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当然也是本文主旨立足新课标实施“再发现”教学的实践案例,从案例解决步骤上就能看出作者对新课标“四能”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借助实践来提升“四能”,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另一类是像I老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阶思维的培养策略》一文,用一个观点+一个案例进行呈现.譬如“观点一:暴露思维过程,点燃策略型思维”中采用1个例题+4个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给出总结的方式来表达.这样使用案例的方式,一是能看出作者对教材中的资源或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善于分析与总结,是有心之人;二是这种呈现方式能让更多的读者学习和借鉴.当然,使用中不容忽视的是,所选案例分析与观点是否有着很好的对应与支撑.另外,除了所给例子,是否有更合适的例子来说明相应观点,也都是写作中需要思考的.

2.4 凭“真情”感动人

如果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论文能把选题、呈现结构以及说明案例做好,实际上就已是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文章.但是从研究者的角度看,希望每次研究都能把提出的问题彻底解决,并说清楚,让他人能够借鉴或验证可行.从学习者的角度看,希望读的每篇研究论文,都能引发思考和共鸣,可以是开拓视野,也可以是阐述经验和方法,还可以是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等,总之对读者有用.当然,为了让更多的读者受益,希望每篇文章还要得到认可和发表,除学术规范和写作规范之外,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能否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自己日常的阅读学习中,时常是这种感觉:这是一篇能打动我的文章,里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读完也留下了很多思索,甚至还可以激发我在相关范围内有必要做深度思考和实践.所以高质量的文章,一定注重对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与体验感,用作者务实的做法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打动每一位读者.这段时间连续的学习中有过很多这样的感受.如在J老师的《基于问题驱动的结构化数学教学》一文中,首先能感受到教师的教育情怀,关注热点问题,尤其是把研究内容专注到毕业班学生的身上.其次是体验教师的教学担当,从文中的表达和概括上,足以看出K老师是一位用心之人.最后还能看出J老师是一位善于思考和学习之人,从参考文献列出的三篇文献看,第一篇为新课标,其他两篇都是名家的专著,尤其是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这样的文章读罢,总是留给读者很多思考,不仅包含如何学习做研究,还内涵如何教人做“人”!常言道,文如其人.实际上,教师做教学研究更要如此.当我们心中有学生、有教育时,我们对教育的爱才会更深沉,才更能打动人.

3 一点启示

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一方面是把日常的学习、思考结合教学实际加以整理,目的是给同行加以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是自我积累和提升的载体,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教学目标,以期和学生共成长.所以在教学写作中要坚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要聚焦“真问题”.客观来说,一线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惑非常多,如何辨别是否可以称为具体研究的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一是看问题是否具有普适性,解决后是否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二是看问题能否借助理论指导实践进行较合理和有效的解决,能否在解决中优化教与学,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三是看作者对问题理解的深度,是否能产生新的认知,从而实现教师个体或者引领他人的专业发展.如,前面分析中提到的关注无生上课、数学实验、作业设计等,都是聚焦一线教学、教研中的“真问题”进行研究,于平淡中见真知,在实践中增智慧.

其次,能体现“真过程”.很多学者常用“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来自勉.对于一线教育科研的教师来说,这句话同样值得谨记.本身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都需围绕教学、教研中的真实问题而做,为的是寻找解决问题最佳方案.所以写作中务必要体现解决的详细、完整的过程,意在为读者能够借鉴和模仿,最终产生与作者描述的同样效果,达到可复制的目的.回看F老师的《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一文,首先从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研究是有依据的,也是真实的.其次看到一个预习作业的样例并加以分析,进一步强化过程研究的真实性,给他人以示例.最后再通过一个调查表和一个教学评价表,展示研究的层层递进过程是真实可靠的.当写作出现的过程是真实可信的,给读者就会留下启发,就会彰显文章的价值性.当然,记录真实过程并不等同于记流水账,更需要展现作者思维的缜密性、严谨性和高度概括性,以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为好.

最后,需抒发“真情感”.好的文章除了做法吸引人,更重要一点是作者要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并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形式,有理有据地呈现研究的全貌.摒弃简单过程的操作描述或者学者文献的借鉴与堆砌,要把作者的深层次理解清楚地表达出来.对作者来说,文章的呈现要有层次和逻辑,既是对读者的示范和指导,同时也要让读者产生较强的代入感.对读者来说,要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能产生思想的共鸣,甚至出现为作者的真知灼见而喝彩.所以这种真情实感对作者来说,要求是高的:一方面是作者研究的真切体会或反思,并且是深度的、有逻辑层次的,经过不断地否定与肯定中概括出来的;另一方面是作者研究能力的体现,这类情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结合真实过程总结出的一般性规律,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从“评选”视角来看教师们的研究成果,既是依据一定标准完成“评”,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思”.客观来说,一线教师的教研论文写作能力差异较大,不少教师的文章还停留在课堂教学的一题多解上,缺少解题教学层面的理解和分析;还有一部分教师的论文仅停留在泛泛地谈怎么做,没有理论支撑,没有案例说明,口号式的提法太多;当然也不乏有的教师的文章有逻辑性缺乏、学术规范性不够等问题.总之,教师日常的教学实践行动是教学研究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基于问题解决的反思和表达是提升教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期待着广大教师都能加入到教学研究中来,都能因为自己的行动而引发更多同仁的“心动”,从而一起“行动”,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论文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