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图景

2024-04-10 06:58见,袁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陈 时 见,袁 利 平

(1.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400715;2.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875;3.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71006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话语表达,而且从根本上对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战略诉求。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与繁衍的力量源泉,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和最根本的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前提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学术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以“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为话语内核所形成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注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如有研究将生态文明教育看作一种新的教育范式[2],有研究将生态文明教育划分为“为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三种类型[3]151-158,并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公民[4]。就其实践路径来看,生态文明教育亟须面向生态正义作出整体性的审思与变革[5],需要推广生态体验、生态调查、生态实验与生态宣传等服务学习方式[6],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体制机制建设[7],需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类主体[8],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9]。此外,不同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核心指向各异,如青年生态文明教育要培养能够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新时代青年[10];企业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形塑绿色发展理念[1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成为其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12];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要针对不同群体分层分类从不同层面形成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大格局[13]。二是探析生态文明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如有研究从垃圾分类深刻反思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从多层次、全过程、综合性、实践性等维度对其进行优化[14];有研究在分析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绩效水平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途径[15];有研究针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构建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共同体是推进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16];有研究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受主体精神诉求、生活态度变化等因素的冲击,提出通过观照多维度、多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推动主体牢固确立生态价值观,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17]。此外,应着力加强以生态文明价值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走出市场取向、学科壁垒和科技理性所导致的诸多生态文明建设困境[18]。三是探讨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有研究认为把生态文明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19],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打造大众化生态文明教育的平台[20],并通过“五位一体”的渗透形式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建立生态思想政治教育[21],高校要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22]。四是聚焦生态文明教育经验与模式研究。如有研究认为北欧国家通过制定并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战略等措施开创了颇具特色的北欧生态文明教育道路[23],北欧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24];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有传统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型两种模式,前者主要有宣传广告型、专题讲座型、现场解说型和主题活动型,后者提倡“在自然中”“向自然学习”,通过自然体验习得知识和能力,完善心智和品格[25]。另外,有研究从总体上构建了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将其分为生态文明教育过程评价和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两大部分[26]89,也有研究从评价目的、功能、主客体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构建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评价体系[27]。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学界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为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广阔的研究思路。然而,这些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解释、实践探索、经验总结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历史发展系统论述和宏观行动框架展望相对较少,基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这一话语情境的相关研究成果也不能完全涵盖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演进逻辑和实践进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学审视人类文明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系统梳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演进逻辑,深入探讨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方向和实践进路,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探索进程中,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从无到有不断深化发展,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道路。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教育的每一次演进都是以理念革新为先导,而实践深化又为其理念革新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一)环境保护教育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甚至还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机[28],但党和政府积极推动和实施林业教育,对国民进行一定的林业思想宣传教育,而且在林业教育中特别注重森林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森林保护教育。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及其影响,我国开启了环境保护教育,以环境保护教育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开始萌芽。其一,建立环境保护教育实施框架。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并发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将环境保护教育提上国家议事日程,从而奠定了我国环境保护教育的实施框架。随后,1978年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颁布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中首次强调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学校教育。199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或课程,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应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同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也提出要在普通高中相关课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从而丰富和拓展了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二,构建环境保护教育实施保障。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旨在推动全国环保工作的开展。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表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形式开始走向制度化,为我国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我国还先后出台了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例如,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环保工作逐渐走向法治化。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这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而且为环境保护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成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29]。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我国逐渐开启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探索。首先,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全面诠释了“可持续发展”作为解决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的一种新的解决思路,这对于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确立与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也是我国结合国情制定的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性战略和政策性措施[30]。该议程的颁布充分体现了我国重视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影响下,我国相继颁行《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实践部署[3]154。同年11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指导方针,并指出“环境教育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环境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战线在新形势下需要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31]。同时,会议明确要求环境教育的重点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从幼儿园到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32]。最后,完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结构。1992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大纲,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计划和教学要求等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中小学各门学科逐渐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知识。199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明确提出环境教育在知识领域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道德伦理等内容,其对象和形式包括各级各类教育,从而形成了明确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结构。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转向

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理念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教育改革乃至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契合了生态文明的发展需要,并在总结环境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适时的调整,整体上呈现出本土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特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33]15,并由此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3]465,这为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4]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新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由此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首先,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35]。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6]。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其必然要求。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决策,不仅确立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而且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根本的理论遵循。

其次,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体系。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37]。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38]。2018年,国务院组织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目标[39],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实践导向。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提出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努力实现“无塑开学季”等措施,将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等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40]。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41]。至此,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更加完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最后,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政策体系。201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写入党章,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写入宪法[42],这为推动和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法治依据。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43],这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演进逻辑

从宏观历史过程来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在推动实施环境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伴随生态文明建设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教育实践活动。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演进中可以总结和洞察其演进逻辑,这不仅有助于厘清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行动框架,而且有利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选择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44],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时代要求。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是国际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是全球范围生态觉醒的积极反映,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选择。在工业文明背景下,由于专业技术知识的支撑,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上的巨大繁荣。人类开始把人作为世间万物的中心,自然界成为被规划、分解与利用的客体对象,因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自然界的依赖转变为对自然界的主宰。然而,“经济高水平产出伴随资源的迅速消耗,资源枯竭问题显现;生产的污染产出无法被环境吸收,生态环境问题凸显”[45]。生态文明既是在扬弃工业文明之后诞生的作为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又是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把自然作为具有生命、权利和价值的系统,把发展置于自然可承受的限度内,与自然协调共生、共同发展,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而出现的一种新兴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生态文明的转型发展为我国文明生态教育演进既提出了全新的时代要求,又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场域;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历史演进中不断继承和超越,旨在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协调人和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生态文明教育的演进历程是丰富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诠释,它在基本内涵上体现的是基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以及由此阐发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总和。“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6]146“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47]410,“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47]998等关于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辩证关系的重要论述向我们昭示,人来源于自然,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人与自然应是共生关系,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秉持的首要态度。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历史发展来看,不同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考和不断调适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天人合一、参赞化育、道法自然等智慧,都蕴含着鲜活的生态文明思想,且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演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体现。

(三)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8]发端于为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实践,将生态文明知识、理念、行为与技能传授给教育对象,从而使其自觉在生产、生活中真正实现生态化变革。其中,“关于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是传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核心素养;“在环境中的教育”(Edu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是在环境教育中运用具体、独特的教学方法开展环境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nvironment)是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目的的教育,涉及环境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等的培养[49]。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折射其自身发展演进逻辑的同时,必然被赋予了更多中国的话语背景与时代特征。我国是率先在世界上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并付诸实践的国家[26]29,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涵盖了国际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要义和相关内容,而且在实践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升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不只是环境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迫切需要。

(四)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46]56。可见,符合人的类特性的活动就是“类主体”有意识活动的体现。以“类主体”理念重构生态价值观,就是要站在人类的高度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天人合一的全球生态共同体。“利用自然环境进行教育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这种教育必能确实可靠地产生充满真理的心灵。”[50]因此,教育应该牢固建立在生态意识基础之上。生态意识不仅是人对生态有意识的内在认识表征和客观反映,而且是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演进历程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度追问,并把培养环保意识落实到形成生态自觉和养成良好生态行为的全过程,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价值观、全球利益观的表达和超越,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为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从提高人类生态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既是对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所持有的价值追求、价值承诺和价值规范等方向性问题的总体概括,也是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发展演进中的价值选择。

三、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方向

生态文明教育是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在体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本性力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承载起促进人、自然、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时代使命。

(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砥砺生态文明教育新征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秉持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前提。2015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强调,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正式迈上新征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篇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内核,将其贯彻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思想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涵的理念、观点和价值观不仅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为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教育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方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及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性思维阐明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根本关系,是融汇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51]。这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整体主义方法论,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从整体视角来认识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关注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领域,深刻认识其整体性和复杂性,把生态文明教育指向人类基本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的转变。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站在时代高度回答了中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目标和路径,总结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现实依据和实践走向,其中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总之,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方向,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时代使命,赓续生态文明教育新篇章

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了新任务、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重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的根本选择。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此阶段,生态文明教育要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相契合,要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挖掘生态文明教育资源,赓续生态文明教育新篇章。首先,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蕴涵。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和基础工程,成为现代国民教育建设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框架下,生态文明教育就有了一定的现实依据和丰富空间,也有了相当的实践意义。这就要求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相契合,找到生态文明教育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接点和共生处,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其次,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生态文明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对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和实施方案等的总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反思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过程与手段,要求我们对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作出理性判断。“教育工作应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行必要调整,做好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设计、综合运筹、分类开展”[52],未来生态文明教育要以模式创新为突破点,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战略,借力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技术等,将窄化的、片面的资源环境保护教育升级为全面的、立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最后,以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拓宽生态文明教育空间。“生态”通常是对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的统称;“文明”则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理和精神发展进行劳动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构建思路和主导战略上[53]。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更多地意味着要在文明和社会发展形态守正创新中以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拓宽生态文明教育空间。这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将提供更多教育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作为出发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并且,在此进程中锚定人和社会生态化目标,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空间,为谱写生态文明教育新篇章奠定基础。

(三)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筑生态文明教育新格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根本特征,也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理念与中心线索。”[54]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无疑具有价值指向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突破,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为构筑生态文明教育新格局提供了认识基础。首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统领生态文明教育价值诉求。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5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对于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无疑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互促共进的价值蕴涵,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协调共增的价值蕴涵,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承续共保的价值蕴涵,区域价值、民族价值、国别价值与全人类价值分担共享的价值蕴涵”[56]。其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倡扬生态文明教育价值理性。追求社会正义与生态正义共举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一种良善的价值理性来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要求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时,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作一种始终处于平等关系和双向互动建构的主体际关系。这就要求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共生中要自觉摒弃主宰、征服、恣意改造自然的狂妄心理,要以“和谐”促进“共生”,以“共生”消解“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矛盾和解”和“价值互促”。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要在理解生态文明教育工具理性的基础上高扬价值理性,要让受教育者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自然的一分子,违背自然规律和破坏自然环境,不仅单个个体无法生存,而且整个人类都可能遭受自然的惩罚甚至将被毁灭。最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重构生态文明教育价值愿景。构筑生态文明教育新格局,首先必须明确其生态伦理观念,重构其价值愿景。传统伦理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道德关注的主要对象,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将伦理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所有自然存在物都是伦理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道德地对待自然生态[57]。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既深刻反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前景,又为理解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教育愿景提供了富有战略性的价值指引。

(四)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发展方向,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新境界

“美丽中国”是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不仅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象表达和典型形式,而且为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明确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动力,充分发挥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奠基性作用,找寻通向真善美的生态文明教育之路,大力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境界。生态文明教育境界是我们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之意义理解和领会的层次。首先,塑造科学的生态观,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之真。真,生态文明教育认知之境界。生态文明教育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基础支撑,是提升中国之治的现实需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教育要涵盖美丽中国建设思想理念、知识技能、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等,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的生态综合素养,增强我国生态软实力,进而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自觉。其次,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彰显生态文明教育之善。善,生态文明教育价值之境界。美丽中国建设既要谋求人类社会的繁荣富强,也要遵循自然运转的规律,促进自然可持续发展。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性、保障性工程,生态文明教育要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以教育生态善治唤醒人的生态良知,促成人的生态善行,培养全面的、完整的生态善人。这意味着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要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使人们在善待自然的过程中升华对自然的关爱,在关爱自然的过程中深化人之为人的本性,展现一个有爱、有责任的自我,最终形成一种物我相依的生命共同体,实现人性中真善美的统一。最后,塑造正确的发展观,达成生态文明教育之美。美,生态文明教育发展之境界。美丽中国是一个以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为基本要求,以共同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家园为主要目标,以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为使命的社会形态和国家状态。为此,应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为动力,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塑造正确的发展观激活潜藏在人们心中美的一面,使人的美丽心灵、精神追求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融合,培养和塑造具备科学生态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生态公民,进而达成生态文明教育之美。

四、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进路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教育,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着力推动中国式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化发展。

(一)健全生态文明教育法律法规,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发展

作为人类理性的外在化体现,法规制度在现代社会体制机制运行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规范、协调功能。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根本保障。“由于缺少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障,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盲目和混乱状态,很多地方的生态文明教育甚至流于表面和形式。”[58]因此,应该从战略性的全面规划、全民性的教育对象、新颖性的教育内容和整体性的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法规制度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设计,确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教育改革的战略布局,以保障和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发展。一是出台生态文明教育纲要。我国已经进入将生态文化融入全民宣传教育上升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阶段,这就需要出台“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纲要”之类的政策文件,以此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治化提供规范性和针对性指导。二是制定生态文明教育法律。为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健康发展,明确相关责任主体的基本要求,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不断趋于法治化,就应构建以类似“生态文明教育法”的法律文件为主、以相关生态文明教育政策条例为辅的生态文明教育政策法律体系,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评价、监督责任、对外交流合作以及实施保障等方面予以具体规范,为生态文明教育走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法理基础。三是健全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为了理顺生态文明教育中各个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应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充分体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制度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加快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生态文明教育育人机制和发展格局,切实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组织化水平,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责任,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供法治保障、资金保障与队伍保障等。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发展

完善的教育体系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推进的根本保证,更是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准确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内核,以完善生态文明育人体系为着力点,在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学段和领域且衔接有序、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一是在培养目标上,要奋力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各个方面,主动肩负起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信念和意志、生态文明行为的人才的责任。在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和塑造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知识认知、生态道德素养、生态审美态度、生态文明行为与生态科技理性的高层次生态型人才。二是在培养体系上,通过整体设计,从纵向建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完整培养链条,抓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的关键期,有机衔接各学段之间教学内容;从横向形成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之间的通路,建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互为补充的覆盖全社会的多样化生态教育形式,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培养模式。同时,高校可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学科或专业,以加快培育合格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在课程设置上,要以整合课程为前提[59],建立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各分支在内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坚实学理支撑;不断完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相互补充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形成通识普适性与专业针对性兼具的优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群。从生态责任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生态安全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等方面全视角开拓生态文明教育学习领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具有生态环境知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伦理理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技术融合,助力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化发展

数字技术的崛起正在重塑世界,抓住并站稳数字化转型战略制高点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加快数字化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与重要引擎。一是培育数字化理念,为生态文明教育赋能。面对数字技术飞速发展与数字教育建设的迫切需求,唯有转变发展理念、凝聚数字化共识,才能充分释放数字技术效能价值,持续拓展数字教育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发挥出数字技术对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等教育相关群体的数字意识、数字思维与数字技能;另一方面,要强化数字创新意识,鼓励多方协同合作推动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以数字技术驱动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二是培养数字化人才,为生态文明教育强基。培养数字化人才是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必然要求。具有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的数字化人才是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首要资源。然而,当前劳动力市场中顶尖数字技能人才、具备数字技术与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初级数字技能人才均供不应求[60]。因此,建立系统完善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为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三是创新数字化评价,为生态文明教育健体。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化发展意味着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亟须构建一套适应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化语境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重视数字技术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与应用等方面的规模化、精准化优势,为优化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要构建符合教育数字化评价的制度保障体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数字化评价的有序推进保驾护航。

(四)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全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国际化发展

随着全球性问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彰显大国担当,与世界各国一道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全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全球化发展。一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我国历来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保持密切合作,特别是积极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落实。在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中,我国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先进性,为全球提供更多生态文明公共产品,也要凝聚全球生态治理合力,持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二是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指明了方向,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生态文明教育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建立人类社会共同前进方向、建设规范以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提供了实施路径。在新的历史起点,世界各国应按照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原则,团结协作,凝聚力量,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政策连接、制度对接,形成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生态教育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