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之维: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向

2024-04-10 06:58松,席
关键词:强国公平技能

林 克 松,席 小 灵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职业教育强国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分析总结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经验以及现有教育研究成果发现,公平是反映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核心维度之一[2],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内涵与内在逻辑。同时,职业教育公平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政策和动力工具,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特征与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意蕴

职业教育强国包括两层内涵,一是职业教育强的国家,二是职业教育使国家强盛[3]。在公平维度之下表现为,“达成职业教育公平的国家”与“职业教育助力国家公平实现”。职业教育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本身值得讨论,尤其在国家和人民高度关注职业教育并愈发重视社会公平的当下。诠释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意蕴,可为进一步全面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表征与路径建立基本分析框架。

(一)以职业教育强国家之公平

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4],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关键组成,职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强,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强,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公平正义的能力强。

职业教育强国深刻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语境之中,致力于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已经“强”了的职业教育,第一,让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不再为少数人服务,而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提供高质量职业教育。第二,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让每一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也让国家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拥有充足的人力支持和技术供给,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驾护航。第三,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学而优则仕”“劳力者治于人”,通过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防止人与劳动、与劳动产品相异化[5],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四,最大限度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绿色技术技能和绿色人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种际环境公正[6]。第五,始终保持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提升对世界和平建设、全球经济发展、国际秩序维护的贡献度。职业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环,立足当下,需要深刻洞察职业教育事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现实,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全纳性、普惠性、共享性、终身性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独特价值,以职业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职业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二)以公平强国家之职业教育

保障职业教育公正公平的发展环境,是实现和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和路径,也是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要求。换言之,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国家公平,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以公平为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依托于社会公平体系。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其改革发展受社会制度、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公平现实的深刻影响。就制度领域而言,制度公正是维持职业教育与其他社会组成部分和谐稳定的基础;就经济领域而言,经济水平差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资金投入,进而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就政治领域而言,平等政治权利是公民享有平等职业教育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就文化领域而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社会地位。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实施,随之各部门为贯彻落实《新职业教育法》相关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公平社会环境。以法律法规为手段、政策制度为保障,在师资建设、资源投入等方面给予职业教育发展机会的公平,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在区域分布、群体发展上给予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公平,平衡地区差异与代际差异;在劳动力准入和市场准入上给予职业教育发展结果的公平,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个体价值,满足受教育者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总而言之,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公平机制不可缺位。

(三)强国家职业教育之公平

职业教育强国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使命,其时代内涵包括多个维度,职业教育公平是最基本和最本质的维度。职业教育公平是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与理论监测点,也是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更是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家长和学生对更均衡、更优质、更多样教育的需要前所未有的强烈,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期盼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所在。建设职业教育强国,需将公平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加快缩小职业教育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为每位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提供优质职业教育;必须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均衡充分发展,不断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必须最大限度实现职业教育公平,彰显教育正义,充分释放职业教育的公共服务力[7]。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始终要以保证人民高水平公平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为根本,实现职业教育的内部公平与外部公平,保障人民接受职业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公平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与本质内容,满足人民对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教育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8]。

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表征

职业教育公平不是一个简单、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多层的概念。其不仅包括职业教育内部的公平,还包括职业教育外部的公平;不仅要立足于我国社会考虑职业教育公平,还要立足于国际社会考虑职业教育公平;不仅要关注一般意义上受教育者的公平问题,还应重视职业教育自身的公平地位问题[9]。换言之,需从职教体系、教育体系、中国社会、国际社会四个维度深刻分析职业教育公平,以明晰职业教育强国建设高效推进之路。

(一)“职教体系”维度:区域、院校、个体之间的公平

聚焦于职业教育内部,公平体现为公民接受职业教育机会的平等、选择职业教育内容的平等、使用职业教育资源的平等[10],区域间、院校间职业教育水平大体相当,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地覆盖到每个个体,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差异化需求[11]。如此,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基准才得以建立。

从区域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公平表现为不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是否相当。一是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是否均衡。现阶段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1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总量和生均办学条件[13]。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必须实现教育资源从全覆盖到高质量的全面提升,消除经费投入区间差异,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缩小区域职业教育差距。二是区域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空间分布是否均匀。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东部地区高、中部地区平、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差异特征[14],约50%“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位于东部地区,质量高、条件好的职业院校也多集中于城市。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必须破解“城镇挤、乡村空”“东部强、西部弱”的现象,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优质协调发展,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受教育者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

从院校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公平表现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是否相当。一是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办学水平是否相当。我国过去十年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职业院校,但几所“双高”院校、示范院校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建设职业教育强国,须尽力避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不断提升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均等化水平。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是否相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基点,高等职业教育是龙头。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应切实发挥各级各类教育的联动作用,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职业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办学水平是否相当。职业教育不单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建设职业教育强国,需将多样化、终身化的职业教育具象化,实现职业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从个体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公平表现为受教育者是否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一是职业教育是否切实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中,“人”应包括每一个社会个体。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应破除性别、贫富、民族、地域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受教育机会与权利的差异,为不同个性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认知、不同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多路径成才机会。二是职业教育是否切实促进受教育者多方位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技术技能的习得,还应注重其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融合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素养、正确价值观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职业教育不应停留在技术知识、实践知识的传授,还需关注理论知识、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建设职业教育强国,必须重视学生跨知识、跨岗位、跨能力、跨职业等复合能力的培养,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变革时代的优势。

(二)“教育体系”维度: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公平

聚焦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公平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享有的公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理应享有同等发展机会、获得同等教育收益、收获同等社会认可。如此,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才得以显现。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享有同等发展机会。其一,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享有相当的教育财政投入、师资队伍水平、教育设施与教学资源[15]。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是普通教育的三倍左右[16],此时职业教育享有教育投资公平更为关键。其二,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保持生源结构上的平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生源数量大体相当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保障职业教育接收高质量生源的机会。其三,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一样具有健全的教育体系。纵向贯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通道,构建“中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通职教学生学历上升的通道,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更高要求。其四,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一样具有畅通的发展路径。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让职教学生能够在不同人生阶段灵活、自由选择成长所需的教育类型。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获得同等教育收益,尤其在就业方面。其一,职教学生应与普教学生拥有同样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曾经是获得正规就业机会和进入国有部门的重要途径[17],但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大量本科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职教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降低[18]。罗尔斯(John Rawls)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指出,社会和经济的职位与公职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19]。社会工作岗位公开招聘时,应当消除用人观念上的偏见与歧视,为职教学生提供公平参与岗位竞争的机会。其二,职教学生应与普教学生享有同样的工作收益。保障职教学生在薪资待遇、就业稳定性、职业晋升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拓宽职教学生发展空间,为职业教育营造公平发展环境。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收获同等社会认可。职业教育始终坚持强基础、补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多样化、更加公平的教育期待,在充分共享发展成果过程中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新职业教育法》已经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具有同等地位的不同教育类型,各类国家政策文本也逐渐规范完善二者的融通制度,但落实到实践中仍有不小差距,职业教育是“培养流水线工人的教育”的社会印象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职业教育不是“差生教育”,更不是竞争普通教育失败后的被动选择,并非、更无意成为实现社会分层的角色。职业教育必须提质增效,打破大众刻板印象,成为公民主动追求的对象。

(三)“中国社会”维度:技术工人享有社会地位的公平

如果仅仅把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看作教育系统内部的事,则无法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性与客观性,也无法准确理解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全局性与生态性。因此,讨论职业教育公平,既要考虑个体接受职业教育这一时期,也要考虑个体离开职业教育系统进入社会、角色转变为技术工人这一时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由收入、权力、声望所构成[20]。在社会系统中,应保障技术工人在薪资收入、社会保障、价值认同方面与其他职业从业者达到同等水平,为其提升社会地位、创造美好生活、追求精彩人生奠定基础。如此,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才得以悉见。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须立足长远,为技术工人可持续的未来和有尊严的生活做准备。首先,技术工人应与其他职业从业者获得同等水平的薪资收入。幸福生活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追求,稳定的经济收入是其实现的基础。世界发达国家拥有熟练技术技能的工人的薪资水平普遍高于国民平均收入[21]。我国技术工人的收入,尤其是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相对于研发、市场营销、管理等非技术岗位较低[22],部分任务繁重和环境恶劣的岗位,劳动与付出不成正比。为奠定技术工人良好物质生活基础,必须保障技术工人不因所在地域、行业、岗位的不同,而与其他职业从业者在薪资收入上产生较大差异。其次,技术工人应与其他职业从业者享有同等水平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社会对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重视程度。技术工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理应拥有与其他职业从业者同等水平的就业、医疗、居住、养老、教育等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同时,维护好、实现好技术工人的合法权益,也可增强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信心。最后,技术工人应与其他职业从业者收获同等水平的价值认同。当个体工作能力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认可时,社会地位才能得到相应提升。必须积极寻求路径消除对技术工人的歧视与偏见,推动社会形成对不同个体才能与成就的承认、对个人特征特殊性的尊重,充分认识技术工人与技能人才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价值。

(四)“国际社会”维度: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公平

职业教育强国不是自我标榜,是将中国职业教育放置于世界坐标加以评判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地球逐渐变“小”、趋“平”。因此,对职业教育公平的讨论必须跳出中国、放眼世界,明确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义务与追求。如此,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才能得以突破。

中国职业教育必须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坚定维护和大力促进国际社会公平正义。世界银行发布的《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认为,“在正式教育中旨在实现机会均等的行动,需要确保所有儿童至少掌握参与社会和当今全球经济所需要的基本技能”[23]。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是摆脱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振兴经济、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的有效途径,是减少社会不平等、应对全球化经济挑战的重要措施[24]。实现国际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理想,中国作为有担当的世界大国,必须在建设职业教育强国道路中主动承担推动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任,致力于缩小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减少全球各地的不平等现象。

中国职业教育必须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同发达国家一样的话语权、影响力与感召力。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25],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增强我国国际地位、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新赛道。一方面,当前国际形势愈发紧张,诸多国际事实反映出“强权即公理”这一国际政治现实,国际话语权的大小更多取决于硬实力[26]。中国职业教育需要快速推动自身改革创新,培养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加速实现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应对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另一方面,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这重要时期,职业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功能,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输送大批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厚植我国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人力与智力基础[27]。

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公平路向

职业教育是教育,是经济,也是民生。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强国,党和国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人民群众也给予了很高的期盼。落实到实践层面,如何切实增进职业教育多层面的公平,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场攻坚战,也是场持久战。

(一)明确“一个不能少”的目标,增进“职教体系”之公平

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让每个区域的职业教育强起来。其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公共财政优先满足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优先考虑中西部的农村地区、相对贫困县域、民族地区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其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如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设备资源的建设与完善,定期组织专家队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培训、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其三,完善东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对接联动常态化机制,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城镇优质职教师资流动到农村地区,将东部地区优秀职业教育管理经验、教学手段、教育理念传播到中西部地区。其四,抓住“数智化”新机遇,通过在线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弱势地区带去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现服务与经验共享、区域间职业教育联合发展。

推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让每个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强起来。其一,完善内外部相关配套政策制度,探索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之间正式、深入的互动模式,拓宽“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的路径,实现示范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合作交流、协同发展[28]。其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巩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开拓职业本科教育的引领地位,探索建立中高本一体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衔接体系、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其三,协同融合职业教育与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推动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创新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各个阶段、满足劳动者多样化成长需求的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

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人接受的职业教育强起来。其一,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满足农村妇女、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需求,同时关注优势群体职业技能提升与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以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为突破口,推动职业教育从同质化迁移转向个性化创新。其二,重视能力,提高素质。首先,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精神培养要求融入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制定、职业能力规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29],引导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形成热爱祖国、敬业乐业、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价值取向。其次,以产教融合为重点,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等可迁移职业能力;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将科学精神与综合素质养成、静态知识教授与动态技能习得有效联结,以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保障“一种教育类型”的发展,增进“教育体系”之公平

以发展机会公平助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其一,公共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地位的职业教育予以适当倾斜[30],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支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等职教师资引入。其二,将依据中考分数分流转变为依据学生禀赋进行分流,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行录取模式[31],深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其三,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持续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探索职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根据各自定位共同构建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为国家贡献不同类型的人才。其四,密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合作,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实现不同教育类型学习成果相互可比、可衔接、可携带,让学生能够自由灵活选择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

以教育收益公平助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其一,以法律法规为基本手段,保障职教学生在就业机会、薪资收入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为职教学生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其二,充分发挥政府示范引领作用,破除唯学历、唯名校的用人观念,科学合理地设置学历、执业资格、技术技能水平等岗位招聘要求。其三,推动基本就业创业服务均等化,通过精准就业创业指导、特殊帮扶服务、开展职前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其四,落实“学历证书+若干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鼓励职教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其五,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提升职教学生技术技能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提高个人工资收入和工作稳定性。

以社会认可公平助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其一,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提高职教学生在类型教育下区别于他人的异质性优质人力资本[32]。职业教育成为高水平教育时,才具备公民渴望的理由[33]。其二,改善职业教育社会舆论环境。整治职业教育办学乱象、违规行为,改善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不良观感。通过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加大对职教高考、职业本科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认识到职业教育拥有与普通教育一样的学历含金量。利用多元媒体宣传技能改变命运的典型案例,让社会大众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美好发展前景,同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提升“一技之长”的地位,增进“中国社会”之公平

技术工人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待遇的提高、制度的优化、观念的转变,提升我国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影响并带动更多青年人才选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外显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成果。

第一,提高技术工人的薪酬水平。首先,完善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增长机制,将基准薪资、绩效奖金等与技术技能水平相关联,在工资结构中淡化学历、突出技能价值与贡献[34]。其次,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落地落实,建立技术岗与管理岗双向转换机制,打通技术工人的职业晋升渠道。同时对长期坚守在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可根据岗位价值、技能等级、创新成果等内容,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再次,开发制定长期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提升资金激励制度,为技术工人技能精进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外部条件。最后,激活技术工人参与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通过自身技能水平提升,应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岗位提出的新要求,实现薪资增长。

第二,完善技术工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落实政府在法律法规制定、政策施行方面的职能,完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加强针对特殊岗位、危险岗位的劳动执法检查,保护技术工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发挥行业协会、工会组织的保障功能,保障技术工人休息休假权利,定期组织、分级实施休养疗养活动,保护技术工人的身心健康。再次,对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的技术工人,除了应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以外,还应提供如补充医疗保险、劳动安全保护、调整工作时间标准等额外保障,更易获得、能有效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也十分必要。最后,帮助技术工人解决子女入学、家属就医等现实问题,推动高技能领军人才纳入落户范围、享受购房优惠政策。同时,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可以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人才给予恰当奖励[35]。

第三,转变社会对技术工人的刻板印象。首先,由职业院校牵头,联合政府、企业等,开展面向全社会的职业体验活动,促进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提升大众对技术工人的认可程度和尊重程度。其次,加大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建设力度,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36]。最后,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故事,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深入人心,帮助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

(四)把握“一种世界关系”的主动,增进“国际社会”之公平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共享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成果。首先,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我国职业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37],提升当地青年就业能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增进民生福祉、增强社会公正。其次,不断优化和完善“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坚持共研、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给更多国际伙伴带去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教学装备[38],服务当地企业技术变革,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后,积极响应和参与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协会等国际组织发布的职业教育相关倡议和活动[39],为有需要的国家贡献中国职教新方案,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自觉的担当与世界各国一起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以中国职业教育之力推进世界和平格局建设。

第二,大力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品牌建设,讲好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故事。我国已经建成一批国际知名职业院校,国际人才培养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中国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大家庭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成员[40]。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走出去,首先,通过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等世界盛会,讲好中国职业教育强国故事、分享中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经验。其次,丰富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模式,支持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相联授,增加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最后,深度参与国际职业教育规则制定,加速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职业标准,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通互认。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互鉴,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品牌影响力。

第三,加速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彰显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实力。国与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1],但我国高技能人才、高技能岗位就业人员占比偏低,与15个教育强国接近5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41]。为保证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的功能,夯实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基础。积极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同时,借助新兴科学技术,打造国际交流和学习的“云端”模式,让我国职业教育更易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猜你喜欢
强国公平技能
高级技能
不公平
公平对抗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怎样才公平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