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二十四个农时节气是何时由何人创立的?它与淮河两岸农耕习俗关系如何?

2024-04-10 04:40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4年1期
关键词:土地爷春种农时

我国劳动人民对季节的观念,历史悠久。在西周时期,已有“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春秋战国时又增加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人们一年四季的观念当时已很明确。在《管子》一书中,则出现大暑、中暑、小暑、大寒、中寒、始寒、春至、夏至、秋至、冬至等有关节气的名称。

到了西汉,淮南王刘安继承了前人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和四季转换的规律,创立了二十四节气。他用天文学成就,按北斗星运行方向,以斗柄所指确定四季的标准来划分二十四节气。刘安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具体分配情况是:冬至距大寒46日,立春距惊蛰45日,春分距谷雨46日,立夏距芒种46日,夏至距大暑46日,立秋距白露46日,秋分距霜降46日。

在公元前139年成书的《淮南子》对二十四节气的排列次序与现在使用的完全一样。二十四节气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充分说明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的超群智慧。对于这样精妙的安排,不仅令当时世界各国望尘莫及,就是在2000年后的今天,中外科学界也公认是一件伟大的成就。

由于二十四节气科学确切地反映出一年中季节与气候规律性的变化,而且每个节气又都固定在一定的日期上,因此不但使用方便,而且成为指导农时的重要指标,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如西汉农学家汜胜之(山东曹县人)总结当时农业生产经验写成的农书《汜胜之书》就指出:“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冬小麦),早种则虫而有节(冬前拔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水稻: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等农时播种的记载。

淮河流域古代科学家刘安和汜胜之所创造的指示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及节气名称所反映的气候现象,2000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指南。在沿淮地区流行的农事谚语,也是有力的佐证。

春种农谚:九尽柳花开,农活一齐来。过了惊蛰节,耕地不停歇。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后,谷雨前,种上高粱就种棉。清明玉米,谷雨花(生),谷子播种到立夏。谷雨播早秧,节气正相当。夏种农谚:春种争日,夏种争时。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之间种绿豆。芒种芒种,样样要种。

秋种农谚:白露早(9月8日),霜降迟(10月24日),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9日)正当时(冬小麦)。

淮河流域由于有南稻北麦之分,各地民俗活动虽有区别,但目的均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每年立春前后,各地举行试牛开耕活动,把牛和犁披上红布,鸣放鞭炮,老农牵牛到田里转两圈,庆贺开耕。

在封建时代,农民把丰收视为土地爷的恩赐,各地普遍建有土地庙,举办祭土地神的活动。二月二,农村举行“社日”活动,纪念土地爷诞辰。八月初一,到土地庙举行谢土仪式。

猜你喜欢
土地爷春种农时
酷爱高档香烟的“土地爷”
清明节气的形成及农时功用
春种
农事催人忙 不负农时好时光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春种
农时七绝五律诗词(一)
春种
土地爷报恩怨
“土地爷”退休后“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