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灵 景香香
患者女,45岁,自诉胸闷、胸痛、气促3个月,加重2周,偶出现晕厥,无夜间端坐呼吸、咯血、腹胀、四肢水肿,外院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扩大,对症治疗效果欠佳,现来我院就诊。超声心动图检查:右房左右径51 mm,右室左右径46 mm,肺动脉主干内见一大小约57 mm×30 mm 不均质团状低回声,边界尚清晰,形态规则,活动度可,舒张期可见部分瘤体脱向右室流出道(图1);CDFI于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2);连续多普勒示肺动脉干峰值流速489 cm/s,压差96 mmHg(1 mmHg=0.133 kPa),见图3;三尖瓣口收缩期见反流血流信号到达右房中部,峰值流速471 cm/s,压差89 mmHg。超声心动图提示:①右心扩大;②肺动脉主干内团状低回声,考虑黏液瘤可能性大;③三尖瓣中度反流。门诊以肺动脉肿瘤收入院,体格检查:心浊音界扩大,心率78 次/min,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及肿瘤治疗史。左心声学造影检查:肺动脉团状低回声内造影剂稀疏灌注,右室流出道内膜边缘及心肌显示清晰(图4),提示黏液瘤可能。遂行全麻下肺动脉肿瘤切除术、右室流出道疏通+肺动脉瓣成形术,术中见升主肺动脉明显扩张,跨环切开主肺动脉,见一大小约60 mm×40 mm 的带包膜肿瘤,与肺动脉瓣粘连,游离肿瘤见蒂样组织(图5)。术后病理检查:光镜下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交织状排列,细胞核异形明显,核分裂多,间质黏液样变性,局部坏死(图6);免疫组化检查:Desmin(+),S-100(弱+),CD34(-),SMA(+),CD117(弱+),Dog-1(+),Vim(+),CD99(+),CK(-),CD31(弱+),Ki-67(30%+),Myogenin(-),MyoD1(灶+)。病理诊断:间叶来源的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确诊为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未见复发。
图1 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主干内见一不均质团状低回声,边界尚清晰,几乎填充肺动脉主干(箭头示)
图2 CDFI 于不均质团状低回声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图3 连续多普勒示肺动脉主干峰值流速489 cm/s,压差96 mmHg
图4 左心声学造影示低回声内造影剂稀疏灌注,右室流出道内膜边缘及心肌显示清晰
图5 平滑肌肉瘤大体图
图6 病理图示梭形瘤细胞呈束状、交织状排列,细胞核异形明显,核分裂多,间质黏液样变性,局部坏死(HE染色,×400)
讨论:平滑肌肉瘤是来源于平滑肌的恶性间质肿瘤,临床较少见,常见发病部位为腹部、盆腔及腹膜后等富含平滑肌的组织器官[1]。源于肺动脉内的平滑肌肉瘤罕见,其是原发于肺动脉壁肌层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肺动脉主干,也可见于左、右肺动脉分支及右室流出道,易发生邻近淋巴结或远处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预后较差[2]。目前肺动脉平滑肌肉瘤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由于肺动脉阻塞会引起右室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肺功能不全等,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气促,易误诊为肺栓塞。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偶出现突发晕厥,由于肿瘤引起肺动脉狭窄致阻力增加、右室射血障碍,肺循环血流减少,右室后负荷增加,与肺动脉血栓表现相似,而患者既往无肿瘤治疗史,完善相关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恶性病变,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肿瘤原发于肺动脉主干。
文献[1,3]报道,肺动脉平滑肌肉瘤超声表现为不均质团状低回声,边界欠清晰,有蒂,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本例患者超声表现与上述报道相似,但肺动脉干未完全闭塞,肿瘤可随心动周期摆动,舒张期见部分瘤体进入右室流出道,类似于黏液瘤表现。左心声学造影具有实时动态成像、无辐射等优点,可以反映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本例患者肿瘤大部分呈充盈缺损,仅见造影剂稀疏灌注,表现为少血供,分析原因可能为平滑肌肉瘤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导致瘤体较大、组织内部坏死成分较多,呈片状无增强,因此误诊为黏液瘤。肺动脉平滑肌肉瘤需与肺动脉黏液瘤及肺动脉血栓鉴别诊断:①肺动脉黏液瘤多呈均匀低回声,形态较规则,有蒂样组织,瘤体运动幅度取决于蒂长短,超声造影呈低增强模式;②肺动脉血栓多表现为边界尚清晰,内部回声较均匀,形态不规则,无蒂,固定于血管腔内,未随血流运动而活动,超声造影可见充盈缺损。
总之,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定位并显示肺动脉肿瘤血流情况,明确其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评估心室功能障碍及肺动脉狭窄程度等,是平滑肌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本病最终确诊仍依靠组织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