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孕育双拥花

2024-04-09 09:37:30杨凤金
含笑花 2024年2期
关键词:马关县马关双拥

马关国境线长138公里,与越南箐门、新马街、黄树皮、猛康四县接壤。在悠久的历史当中,为兵家必争之地,涌现出了革命先驱李国定、抗日英雄黄远墉、支前模范陶开秀、云岭楷模熊光泽等一大批优秀人物。无论是峥嵘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一直在马关这片红色热土上赓续传承。

凝结鱼水情深的“鱼水园”

说起马关的鱼水情,不得不提位于马关县人民政府对面的“鱼水园”。鱼水园原是一个有着围墙的院子,门口立着一棵万年大树,树下盘着错综复杂的根系。大门内正中有一腾空飞跃的白马雕塑,雄姿勃勃,栩栩如生。两侧为花圃,侧门二道,一名“龙吟”,一名“凤鸣”,通入内园,顺幽径经曲桥而达湖心楼亭。

鱼水园建立时间可以追溯到1920年,当时名为“挹清阁”。因水塘四周植柳,风景特佳,城内居民常到此亭里乘凉避暑,故又称“水阁凉亭”,列为马关县八景之一。1923年,曾任昆明县知事的李朝纪回家乡马关扫墓,见亭已破败,即捐资重修,并题“莲瀛”二字以誉景况。1945年马关县县长周维福捐出自己的薪米1000斤,另筹资100万元关金票,在“挹清阁”基础上,重建为两层六翘角楼亭,题名为“五福亭”,楹联为:“东山南阁仙人洞;北水西城五福亭。”

“胜利在老山,文明留马关”,这是1986年原沈阳军区35184部队进驻马关提出的工作目标。一直以来,驻马部队始终致力于马关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为马关的文明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8年7月,原沈阳军区第15侦察大队与县政府共同出资出力修缮了挹清阁,为纪念军民鱼水深情,把这一共建点取名“鱼水园”。2022年,驻马部队又再次参与,联合共建了双拥主题公园,在完善公园基础功能的同时,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也让市民更了解马关的气质与精神。

特别是“绿美马关”启动以来,驻马部队官兵和地方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扮靓马关。军地联合在马白镇沙尾冲村委会大丫口水库旁共建了“双拥林”20余亩;驻军部队与各基层党委联合开展了“绿美马关先锋行”活动,在山坡植树,在村庄栽花,在空地种草。山更绿了,马关更美了。与此同时,马关还注重“绿美营区”建设,县政府帮助驻马部队解决了28万元的经费用于营区的绿化美化。

2023年,县委、县政府结合双拥模范县、美丽县城创建等工作,推进“街心绿地”建设,打造双拥主题公园,进一步激发群众热情,续写军民情怀,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与42家企业签订拥军优属协议成为拥军优属企业,悬挂拥军优属企业标识牌42块,制作双拥一条街导向牌一块,永久性双拥宣传牌15个,双拥宣传标语30余条。整合资金,投入23万余元在鱼水园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修建了功勋墙、鱼水情雕塑、鱼水园英模长廊“十大英模”、双拥巷、军民巷等,同时在公园周围打造双拥一条街和时光印巷走廊等工程,让双拥文化融入公园各个角落,进一步激发群众拥军热情,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按照“城市建在花园里、花园围绕城市建”的理念,进一步挖掘鱼水园历史资源,在确保公园绿美的同时,注入更多双拥文化,让公园主题更加鲜明。通过提升改造,将双拥建设和城市公园建设充分融合,不仅赋予了公园更深层次的内涵,也让市民游客更加了解这座城市的气质与精神。现在走进鱼水园,花木环绕,雕塑栩栩如生,六角亭台、石凳错落有致,月季、海棠、三角梅竞相绽放……花香四溢,满眼皆绿,一步一景。休闲长廊花木环绕,石头长凳干净整洁;假山景石、六角亭台、各式花坛错落有致;水木倒映,满眼皆绿。处处是景的同时,让人倍感不一样的双拥文化。

经过马关县历届县委政府多年对鱼水园进行的修复,水池面积达数千平方米,水上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池中央建六方三层楼阁、来凤轩、长廊、水榭、曲桥,双龙戏水等景观,楼阁上题有对联,曰:“烽火边关,白马腾空,古今勇士碧血固华夏;如锦滇陲,鱼水情深,南北军民伟绩壮金瓯。”若有悠闲时光到此一游,可见湖内游鱼如梭,时潜时浮,拨浪喷珠,蝶飞蜂拥,一派風景入眼,好不爽快。鱼水园双拥主题公园已成了马关县城一处舒心的“街心绿地”,进一步提升了马关城市品质,在扮靓城市的同时,让马关更有“温度”、军民鱼水情更深。

见证拥军本色的“新蓝图”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拥军,是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爱国拥军,与伟大的抗战精神、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作为有着拥军光荣传统的马关县,在“双拥”的蓝图下接力前行,把双拥赞歌继续传唱下去。

巍巍山河,见证拥军本色;悠悠南疆,高唱爱民赞歌。人民对子弟兵献上一份真情,子弟兵也把驻地当故乡。县委、县政府把部队视为一家,驻马部队积极参加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兴利。多年来,马关县将双拥工作视为党政军共同的政治任务,作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的重要抓手,持续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推动地方发展与国防建设同频共振、互促双赢,谱写新时代马关双拥新篇章。

双拥工作作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要保证,马关县注重调动发挥四个方面的力量,练就“党政牵头,部门行动,社会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组合拳,让尊崇军人在马关得到全面体现。县委、县政府在每年春节、“八一”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拥军慰问活动,都把党委政府的温暖送到驻马官兵和优抚对象身边。同时,还把经费配备作为双拥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逐年增长的财政预算较好地满足了工作的开展。同时,部门联动,拥军优属。全县各级各部门持续发力,急部队之所急,解部队之所需,按照拥军优属的工作要求,履行好各自职责。全县在谋划项目时,优先兼顾了国防设施的建设,全县公共停车场均落实了军车免费政策,政务服务大厅、银行、医院等公共服务场严格执行了军人依法优先等要求,全县每一家单位都在用实际行动体现着拥军优属的政治担当。全县有44家企业和门店,自愿申请成为社会化拥军组织,让军人军属在马关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和荣誉。

关心军人、关心军人家庭就是关心军队、关心国防建设。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政策,都是马关有力支援部队全面建设的具体体现,表达的都是马关人民对驻马官兵的浓浓深情。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在马关,各级领导始终把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重实效作为双拥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常抓不懈,确保官兵“离了家放心、家里有事不分心”。马关县军地双方密切沟通联系,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议、军政座谈会议、双拥专题会商会议。每次会议前,由部队和县政府提出“双清单”,会上认真对接解决清单上的问题,提高会议的实效性。目前,马关县委、县政府为驻马部队免除道路建设占用林地补偿费215.53万元,帮助驻马某部维修了营房,帮助武警马关中队修建了晾衣场,解决了小坝子镇、金厂镇、都龙镇部队营区周边环境问题。

一个个行业,一项项举措,诠释着一种广泛的社会认同:军人优先,就是国家利益优先;行业拥军,就是检验一个行业的国防观念。

唱响双拥工作的“行军歌”

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可以说,只有发挥军地两个优势,整合军地两个资源,调动军地两方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防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宣传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对地方而言,如何提高全社会认识、营造浓厚的双拥氛围,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条件。

作为一个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马关县十分注重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严格按国务院要求对县内多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了修缮,重点对马关烈士陵园、仁和烈士陵园两个项目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目前,项目已经竣工。每年清明和烈士纪念日期间,县四套班子领导均会带领机关干部、群众、学生到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大型的缅怀先烈祭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树立“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实现中国梦,国防是保障”的观念。

马关在广泛开展国防和双拥教育宣传活动中,选择有效载体,不断增强军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打牢全员“双拥”工作思想基础,较好地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国防建设、重视国防建设、支持双拥工作的浓厚氛围。通过构筑“会议上学,阵地上讲,媒体上播,公园上展,街道上挂,舞台上演”六位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宣传舆论模式,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用“学、讲、播、演、展、挂”等多种方式,营造了浓厚的爱国拥军氛围,凝聚了双拥工作的强大合力。一是会议上“学”。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部门例会等常态化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组织干部职工进社区、村委会宣讲双拥工作的政策和成效,争取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把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变成群众的行动自觉。二是阵地上“讲”。注重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先后投入资金2132万元对马白烈士陵园、仁和烈士陵园、马关县第一党支部、茅坪国门遗址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了修缮建设,同时在全县中小学聘请了26名红色义务宣讲员,为大众传承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接受革命教育积极提供“鲜活课堂”。三是媒体上“播”。在政务网、马关潮APP等新兴媒体开设了双拥宣传专栏,大力宣传发布双拥政策法规及先进典型;在电视上开设了双拥专访栏目,相关人员走进“直播间”,向观众讲述了双拥工作开展的情况。四是舞台上“演”。策划展演了大型舞台剧《春漫边关》,再现了自卫还击战中保卫马关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革命故事,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马关大地优秀共产党员身上发生的先进事迹。积极开展送戏进军营活动,将军民鱼水情深的事迹用官兵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五是公园上“展”。投入资金50余万元,将有军民共建历史的鱼水园和军民路分别提升改造为双拥主题公园和双拥一条街。主题公园通过增设英模长廊、双拥铜像、双拥小品、功勋墙等元素,在完善公园基础功能的同时,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也让市民更了解马关的气质与精神。军民路通过“时光印巷”展示了马关清代以来的重要战事及双拥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六是街道上“挂”。利用县城区市政橱窗悬挂双拥工作海报,在主干道两侧设置了双拥永久性宣传标语21条,将双拥宣传口号印制悬挂在了花箱隔离栏上,在賓馆酒店、景点景区摆放了双拥工作宣传册。

一幅幅醒目的宣传标语,一条条精心打造的双拥宣传街,一场场巡回宣传活动,将双拥宣传、国防教育逐渐融入群众日常,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全社会支持双拥、参与双拥模范城创建的浓厚氛围。在马关,你可以随处可听见“革命宣讲”的声音。

不信,你听!

“1929年5月至1930年2月,革命先驱李国定在马关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马关(八寨)支部,并领导八寨农民武装暴动,打击当地国民党反动势力,为马关的革命斗争史写下光辉一页……”在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红色旅游景区,金厂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王朝光向村民们讲述马关党史和红色经典故事。通俗的语言、精彩的讲述深深吸引着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充满硝烟的战场,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国定将自己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带到了八寨,点燃了这块渴望光明的红土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暑假,马关红色少年宣讲团成员张轩源活跃在社区、公园等地宣讲,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聆听。从2021年7月初,马关县从各学校遴选学生(除幼儿园外),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红色少年巡回宣讲团30个140余人,深入乡镇、社区、村寨、公园、广场等开展巡回宣讲活动。

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雄人物,一段段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无论是用民语宣讲,还是组建红色少年宣讲团,都是马关县的创新举措,营造了浓厚的爱国拥军氛围。

尽显历史风霜的“老国门”

马关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地工作实际,把双拥工作与“国门”文化紧密结合,守好国门、建好国门、用好国门,把国门文化融入工作的每一个角落,让国门文化深入到每一位民众的心头,使国门文化得到传承与继续弘扬下去。

有人说,都龙镇茅坪村一眼看三个国门,即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大中华民国。

这里,“大中华民国”就是指在中越边境云南段唯一存留的那一道国门。它位于马关县都龙镇茅坪村委会西北面2000米的一山脚平坝处,建于1942年。占地面积83.5平方米,为战争防御工事建筑,因为建筑成一道城门的形式,所以当地老百姓俗称它为“国门”。

“国门”坐北朝南,南面为长方形城墙式建筑,残长18米,两端墙厚0.8米,中部最高处残高4.8米。残墙上设有大小不等12个瞭望射击孔。墙体中部设一由南向北通道,长6.5 米,宽2.78米,高2.5米。通道顶部用石块纵联砌置成弧形。通道南面的门头上方由三块錾磨的青石块镶拼组成的长方形石条,石条上从左至右横书阴刻“大中华民国”五个大字,左右两边均直书阴刻小字。左为“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国庆纪念日立”,右为“黄远墉题”。通道北面门墙外左右两侧均直书阴刻小字,左为“监修人王仁良”,右为“督工人李应长,民国三十一年双十节”。北面门墙外左右两端分别筑有长宽高 2.5米×2.9米×2.8米的石墙,左右两端的石墙均为北低向南渐高连接南面城墙之上。顶部沿南面墙脚设0.6米宽的过道。顶部中端部分为一长4.4米、宽3.78米、高1.15米的方形掩体。“国门”用青石、石灰、石沙垒筑而成,从外部看,南面好似一堵城墙,北面似一堡垒,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建造者别出心裁的建造思想:“国门”既利于战争时的防御,又是和平时期中越两国之间界线的标志建筑。整个建筑朴素大方,坚固结实。从军事角度看结构严谨,布局科学合理。

战争年代,老百姓求生存;饥饿的岁月,老百姓盼温饱。如今日子好了,老百姓眼界也随之高了,开始求生态、盼和平、保稳定。

风霜斑驳的“国门”看上去只是一个城墙式的标志性建筑,未能看出它的全貌。但是,它当时的设计却别有蕴意,寓有多层含义:“国门”从越南方向看它好似一把老式的将军锁,寓有“南疆锁钥”之意;亦像一块铜铸的盾牌,抵御外敌入侵我疆域。从空中俯视,城墙布局呈现“中”字,寓为中国领土。这些寓意,反映了我国军民保卫边疆的坚强意志。不倒的城墙,站立的是民族的尊严。历经70余载风雨沧桑,“大中华民国”字样依然清晰醒目。

1954年3月,中越两国政府开通了“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口岸,1960年12月关闭,1963年底复通,1974年再次关闭。两国政府于1991年签订了《临时协定》,决定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开放“21对”陆地出入境口岸。“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口岸”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8月,茅坪国门被马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国门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亲历了边境的风风雨雨。当你踏入这片土地,将会看到中越邦交正常化后中越两国人民友好往来,边境经济贸易的日益活跃的美好景象。而这,也是当地军爱民民拥军的具体表现!

胸怀家国情怀的“边疆人”

马关历来就是爱国拥军的沃土。这里有着“人人参与其中、个个拥军爱民”的良好氛围,涌现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支前模范陶开秀、一本记录了“军爱民”点滴情谊的“敬老功德簿”、田湾村山顶上“毛主席萬岁”及路边“共产党万岁”的石头嵌出来的标语……无不浓浓表达着边疆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还有在边境线上日日夜夜巡逻着的千千万万个志愿者,他们都在用行动注释着拥军爱民的精神!

而今天要仔细说说的,是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的故事。从熊光泽的奶奶、父亲,再到他,一家三代人,从1950年至今做好一件事——巡边,守护边疆。熊光泽是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委会监督委员会主任,他们一家三代一直坚持守边护边,从奶奶到父亲再到自己,已经坚持了70多年,熊光泽对国境线和界碑最初的认知就是来自奶奶,小时候他常跟着奶奶到山上一面采草药一面巡边,他逐渐知道了什么是国境线,什么是界碑。

“奶奶没上过学,却能用毛笔把界碑上的‘中国两个字描得鲜红明亮。打小她就告诉我,守好界碑就是守好我们的家,有国才有家。”熊光泽说。

1977年时,熊光泽的父亲从日渐年老的奶奶手中接过了巡边的接力棒。2009年父亲过世后,熊光泽又把巡边的责任扛到了自己肩上。每次巡边,熊光泽都会仔细擦拭每一块界碑,每次为界碑添红,他心中都会涌起无限感慨:“老一辈守护边疆,年轻一辈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生产,都是为了国、为了家、为了更好的生活。每次见到界碑,我心里就有一股自豪感!”

去年5月11日,熊光泽在巡逻过程中,由于道路狭窄崎岖,不慎骑车跌倒,导致骨盆骨折、尾骨骨折、腰椎裂伤、右手小指头骨碎。在马关县人民医院住院的1个多月里,熊光泽每天吃不香、睡不稳,一直牵挂着巡逻防控。6月22日,一办好出院手续,尚未痊愈的熊光泽便一瘸一拐地投入巡逻工作。

过去巡边,熊光泽背着背包,手拿一把镰刀;如今,他的手中多了一面迎风飘扬的党旗,身后也多了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队伍里,有村干部、强边固防驻村工作队员、强边固防突击队队员、民兵和村民。“大家的心里就装着一件事:守好边、守好家。”熊光泽坚定地说。

三代人从1950年至今都在义务守边护边,守边护边在他们的生命历程里已经像基因一样刻在了DNA里,稳定遗传。从熊光泽的奶奶开始,他们一家三代人已经接力守护了72年,累计巡边16万公里。而守边护边,又证明我们边疆人民有着深深的家国情怀的人。

熊光泽会在孙子放学后带着他一起在边境巡逻。“在那个年代,我奶奶没留下一张照片,我觉得很遗憾,但是她留下了宝贵的守边精神。”熊光泽说,“我也会将守边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守护好边境,建设好家乡。”

我采访过他几次,每一次都给我深深的感动,最近一次是陪州文联主席边富斌去的,那次,正好遇到他的二女婿回家,当站在旁边静静听着边主席对他为祖国默默守边提出赞赏的时候,二女婿坚强有力的对我们说:我将是守边的第四代传人!

是啊!我们走过了战争年代、闯过了“无硝烟的战役”,生在南疆的人民,还会有更严厉的“战争”等着我们,所以,我们会继续把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

军校联动点燃“爱国火种”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马关县作为曾经的边疆战区,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资源,在拥军优属、拥军爱民等方面一直有着光荣传统,在教育方面,双拥故事同样屡见不鲜。当国防教育这个宏大的主题和校园相连,当边境小城与少年军校挂钩,会呈现怎样的图景?双拥历史悠久的马关县第三小学给了我们答案。曾经,边防某部与马关县第三小学结成军民共建对子,“红领巾演出队”和“少年管乐队”沐浴着红色底蕴诞生。如今,马关县11所少年军校挂牌,童声齐唱新时代双拥赞歌……

国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曾经在马关县第三小学任校长、现在在马关县第二小学任校长的张世芬同志一直以来不变的信念,也是马关县第二、三小学赓续至今的传统。

“我们三小的拥军历史悠久,每个年级都有一名战士担任校外辅导员,每年几乎都要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张世芬说。马关县第三小学双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那时,学校与边防某部结成对子,部队先后派出政治素养较高的干部战士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还组织捐赠5000余元,帮助学校购置乐器和服装,组建了红领巾演出队和少年管乐队,谱写了一段军民共建的佳话。到第二小学任校长以来,结合学校曾经名为“红星小学”的历史,在学校门口及周边居民路打造“双拥路”“双拥巷”“双拥家庭”等,把双拥精神在学生当中继续弘扬!

为弘扬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继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县二初、县三小联合在松江花园开展了红色宣讲活动,吸引很多市民前来观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红色少年宣讲队员们以著名的历史事件、马关革命英雄事迹、永远的活雷锋故事等为主要内容,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情感讲述了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经典故事。《刘胡兰》《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陶绍文》《八寨武装——李国定的故事》《永远的活雷锋——车怀忠爷爷的故事》《马关革命先驱——向镇清烈士的故事》《鸡毛信》等内容的宣讲深深吸引着现场观众。革命先辈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大家,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感慨万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愿做这颗小小的火种,传播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我们要牢记历史,努力学习,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一句句真挚的宣讲,展现出红色少年宣讲队的坚定信心。

为建设国门和谐校园,增强师生爱国爱家热情,展示边境国门雄风,2018年5月4日,马关县在都龙镇中学成立了罗家坪大山少年军校,这也是马关县的第一所少年军校。成立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少年军校联盟主席贾雪阳;一级战斗英雄、中国少年军校联盟副主席史光柱;马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段丽等同志出席了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一等功臣刘海洋同志为“马关县罗家坪大山少年军校”授旗,四川省苍溪县城郊中学殷邦文校长代表全国各地的少年军校宣读贺信,中国少年军校联盟专家会委员、一等功臣胡国桥大校及联盟秘书长刘江山代表中国少年军校联盟向学校赠送了反映当年老山作战英雄事迹的《血染的风采》《血染的答卷》《边关纪事》丛书。

少年军校的成立,既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原因,也有历史原因。它以传承罗家坪大山革命精神为依托,对学生开展了国防教育、军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重温红色经典,感受英雄气概,继承传承革命家英勇作战、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磨砺坚强意志,增强纪律观念,争做有为少年,激发立志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是边关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一种鞭策和肯定。在凛冽的寒风中,孩子们收到御冬的羽绒服和鞋子,让孩子们得以温暖过冬,让我们感动的,不仅是这种温暖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那种牵挂教育的情怀。

都龙镇中心学校按1:1的比例,把茅坪国门的构架较为完整地复制下来,以雕塑的技法建成于校园一侧作为学校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让全校师生近距离走近国门,身临其境感受茅坪国门曾经作为防御工事的辉煌战绩,培养孩子们爱党爱国爱家和守土固边意识,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这个红色教育基地,也成了学校小小红色讲解员宣讲红色文化、传播革命精神的主阵地。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是小小红色宣讲员在讲述红色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精彩的讲解深深感动着同学,现场掌声不断。

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通过讲英雄故事、看烈士墓碑、集体默哀、师生代表勉励、宣誓等活动,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到这块热土上发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深切哀悼陵园烈士,表达缅怀之情和崇高的敬意则提醒着师生永远铭记革命先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不辜负烈士们的遗愿,珍惜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借助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马关教体系统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更是多点开花,不断升温加热,真正凸显了教育传承的力量,真正让双拥精神在校园中落地生根,筑牢了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关县强化国防教育,做到全民参与双拥,把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作为基础工程。2023年,以“踔厉奋发强国防 勇毅前行向复兴”为主题,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大力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增强全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进一步深入人心。通過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学习研讨活动、全民国防教育进校园活动、全民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全民国防教育社会宣传活动、“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人民防空宣传周活动、烈士纪念日活动、“祖国在我心中——走边关描界碑”活动、千里边关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全民国防教育进媒体集中宣传、重要纪念日宣传活动等十个活动,培育了全民爱国情感、增强全民国防意识,营造全民参与、全民重视国防教育浓厚社会氛围。

军民融合鱼水情代代传

“军人是国家的守护者,更是老百姓的贴心人,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亲人子弟兵在马关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称呼和概念,而是被当作血肉相连的亲人去关心、支持和拥护。作为革命老区,马关县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

过去的马关“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在267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现在的马关“一切为了强边固防、强边固防为了一切”,百名民兵轮换支边、千名干部轮流守边、万名群众轮值护边,构筑起坚固的立体化防控体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马关的驻军部队比较多,有县人武部,多个部队的分队和县武警中队等单位驻守在马关。马关县始终把双拥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继承着“支前模范县”的荣誉,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传,用实干、创新书写了双拥工作的美丽华章。

作为革命老区和原战区为一体的边境县,马关县双拥工作有着深厚的沉淀和积累。近年来,马关县大力弘扬双拥优良传统,健全拥军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军民共建活动,全面落实拥军优属政策,军政军民关系日益密切,唱响了一支新时代双拥赞歌。

驻马部队与地方各级部门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有力推动了双拥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组建文艺小分队分赴基层一线部队开展马关县2023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明实践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进军营、“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暨春节文化进军营志愿服务活动”等慰问演出。同时,通过“马关潮”APP推送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相关图文消息,浓厚了爱我人民爱我军的良好社会风尚。

强化各项拥军优属政策,持续开展慰问活动,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多种形式开展走访慰问、军民联谊、“情暖老兵·春节慰问”等活动。一年来,共慰问困难退役军人7人,发放慰问金3500元;慰问驻马军(警)部队10个,优抚对象1659人,发放慰问金及慰问物资共计51.7万;慰问困难退役军人9人,发放慰问金4500元;救急解难关爱帮扶项目慰问3人,发放慰问金11000元;组织开展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和慰问工作。慰问现役军人立功受奖74人,发放慰问金14.9万元。落实光荣牌发放工作。应征入伍青年87人,共发放和悬挂光荣牌92块,其中:应征入伍现役家庭87块,外地入伍和补发退伍军人家庭5块。开展好“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活动,1人被评为“文山州最美退役军人”称号,1人被评为“文山州最美拥军人物”称号。

沿着马关各驻地战士的足迹,我们读到的是更多“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的故事。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热爱马关,学習马关,宣传马关,建设马关,振兴马关的榜样……

【作者简介】杨凤金,苗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草堂》《陕西文学》《民间故事》《中国铁路文学》《云南日报》《边疆文学》《中国诗影响》《文山日报》《含笑花》等刊物。鲁迅文学院29班少数民族班学员。

猜你喜欢
马关县马关双拥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西江月(2020年1期)2020-01-19 01:17:52
最稳的靠山 最深的牵挂
雪落马关
散文(2019年6期)2019-09-10 07:22:44
马关县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思考
浅谈马关县兽药监管存在问题与对策
云南马关—麻栗坡地区早寒武世地层的识别及意义
云南地质(2015年3期)2015-12-08 06:59:56
做好“双拥”工作 增进鱼水深情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4
推开一扇窗
含笑花(2014年6期)2015-01-05 02:43:44
双拥共建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8
『双拥』运动的由来
军事历史(1993年2期)1993-08-21 06: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