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的凯旋门(即和平门),形成于最早通往越南的古驿道,位于文山城南恒丰路段,是中国文山与越南交通往来的主要出入口。1979年,素有“后方的前线,前线的后方”之称的文山,响应国家“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号召,与全国军民一起浴血奋战,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1984年,为了迎接胜利归来的人民子弟兵,文山人民在文山城东面入城处兴建起了一座插满彩旗、鲜花、松柏的“凯旋门”,凯旋门因此成了文山人民拥护和爱戴人民子弟兵的象征,展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军民鱼水情,成为文山人刻在骨子里的历史记忆,“双拥”情结由此而深种于文山人民的心里。
文山作为一座具有悠久红色历史的边城,长期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边疆安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守边、固边、强边的路上逐步实现了自身蝶变。近年来,文山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用爱心献功臣 双拥在基层”为理念指引,将文山这座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城市、人民外交家楚图南的故乡,打造成了一座具有边疆特色的“双拥模范城”。
自1992年至今的三十多年间,文山市围绕双拥阵地建设、氛围营造、典型选树几个方面开展双拥工作,不断拓宽领域、延伸触角,“双拥”工作已呈现点上开花、面上成景的局面,成功实现创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如今,这座“军爱民、民拥军”的双拥模范城,在文山市全体人民苦干实干加油干的努力建设下,正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用诗意情怀迎接着八方来客,缔造着新时代的文山神话,让文山市的“双拥之花”开得越来越艳。
一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是身着戎装、英勇无畏的他们,是以守边、固边、强边为己任的他们,是不辞辛劳、日夜坚守的他们……服役的时候他们保家卫国,退役之后他们散到各个岗位用双肩担责任,他们的故事在文山市大地得到了新的续写。
阵地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载体,能让“双拥”变得可感、可触、可体验,发挥着汇民、聚民的功能,能让一个城市更加具有精神力量。作为身处全州政治经济信息中心的文山市,在双拥工作开展过程中更是注重双拥实景打造,向着打造沉浸式体验的“双拥模范城”迈进,整合具有历史记忆的红色资源、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独特文山“拥军爱民”故事等,建成了双拥主题公园、双拥文化广场、双拥林、军民鱼水路、国防教育文化长廊、双拥文化墙等双拥阵地,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双拥文化氛围,让双拥工作真正“深入民心、植入兵心”。
在文山市红旗林厂清水塘林区建起的双拥林,长度共有12公里,面积有41.4亩,大面积采取林下空隙种植,逐渐替换的方式更替树林,现已新种植了四百棵云南松,那挺拔的身姿正如站立的军人;位于文山军分区五百多平米的文山军史馆,分为文山军史馆、文山军分区历史、辉煌文山三个部分,共陈展图片1267张,实物140件,成为文山地区首个规模最大、馆藏最丰富、展出实物图片最多的一所现代化场馆,州、市联动创建双拥模范城,绘出的双拥文化墙、爱国主义文化墙、国防教育文化墙相互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宣傳阵地。
2021年至今,文山市人民武装部资助贫困学生,协调资金用于贫困村建设,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提升,为8所学校8600多人开展学生军训、军事技能和国防教育辅导,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400人,成为文山市的重要双拥阵地;武警文山支队奉行“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军人在冲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军旗在飘扬”的理念,时刻保障国家重要目标安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执行抢险救灾等各项任务,成了文山市双拥工作的“活载体”。
位于凤凰路的“双拥一条街”,全长630米。走在这条街上双拥的氛围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的宣传标语、英雄事迹,悬挂印有双拥标语的公益性灯箱;路灯宣传牌上,展示有近年来文山市荣立三等功及以上的功臣画像及事迹;绿化带花坛上,有部队战斗装备手绘图画;绿化树木上,用红色元素五角星等形状的彩灯进行装饰;独特的五星栈道设计,还有石墩画、动感单车等环境建设,给市民以沉浸式体验。街上的“军人依法优先”“军车免费停放”等各种标识,更是让文山这座城市更加精神起来,让市民、游客充分沉浸在浓浓的双拥氛围中,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
“双拥一条街”上最为耀眼的,便是以南部战区某基地军舰为原型打造的玻璃钢材“文山舰”模型。这艘模型于2022年6月正式亮相,成了文山市的又一个“双拥”城市新地标。“文山舰”的原型属056A轻型护卫舰,长度为88.9米,宽度为11.14米,排水量为1370吨,从2018年12月开展在南部战区某基地服役。将“文山舰”模型置放于“双拥一条街”上,能够营造出浓浓的“双拥”氛围,发挥补足精神之钙的作用。现在,“双拥一条街”已然成为文山的一道靓丽城市风景线,诉说着属于这个城市的红色记忆。
文山市还遴选了一批社会信誉良好的企业,开展“百企千店”社会化拥军活动,动员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加拥军优属工作,自愿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专属优惠优待服务,并把这些企业、门店命名为文山市首批社会化“拥军示范店”。“百企千店”社会化拥军活动在“双拥一条街”氛围更为浓烈,沿街商家都以打造“拥军示范店”为荣,积极为军人提供优惠服务,凡是到店消费的军人可享受5.5折的优惠,让军人真正感受“文山温度”。
目前,文山市辖区内涌现出了华山眼科医院等42家拥军企业,天怡酒店等38家拥军示范店,文新街双拥示范社区,文山实验小学、文山市一初北校区2所双拥示范学校……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双拥”氛围,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为让双拥工作植入校园,市人民武装部联动文山实验小学,在文山实验小学南校区建成了国防教育展厅,展厅分为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军队发展史、兵种知识、榜样引领、国防知识、军用装备展示、国防力量和实验小学以往国防教育剪影九个版块,并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校门口电子大屏、班队会、参观国防教育展厅等,广泛普及国防知识,组织学生开展了参观军事基地和军史馆、邀请革命军人到校作讲座、到烈士墓祭扫英烈、到双拥林植树、军训等活动,推动国防教育工作“从娃娃抓起”,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激发学生的拥军热情,培养了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政治情怀。同时,发动全市130所学校,将国防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率先在全州开展“全军十大英模挂像”进校园活动,“悬挂一套英模挂像、举办一场活动仪式、讲述一回英模故事、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开展一堂国防教育”的“五个一”实践活动深入人心,全力培养“国防教育小小讲解员”,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强化国防观念、赓续红色血脉,让双拥工作在辖区内全面开花。
华龙湖公园一角的双拥知识教育林,通过设置人行道道旗和草坪花草牌,宣传双拥意义和国防知识,使广大市民在游园休憩中潜移默化接受双拥熏陶和国防教育;在文山军分区、文山市人武部单位外墙打造军民鱼水情宣传廊,图文并茂展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不同革命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先烈,以及杜富国、张富清等新时代英雄人物,让市民在休闲漫步中,了解我国革命历史的发展进程,用沉浸式的体验帮助市民收获知识,为双拥“续航”注入不竭动力,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扫黑除恶等各条战线上再做新贡献、再创新业绩。
谈到文山市的双拥阵地建设,自然绕不开文山烈士陵园陈列馆,建成后的陈列馆供全市各级部门开展国防教育、祭扫活动,成为文山人瞻仰革命烈士的重要阵地。文山烈士陵园陈列馆已建成十余年,分为北馆和南馆,北馆陈列文山革命斗争史,南馆陈列对越防御作战史,陈列馆共分13个专题,共展示图片749张,实物74件,景画50幅,深刻记录和反映了我州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斗争、保疆卫国的壮丽丰功伟绩,让驻足这里的市民、游客更加了解文山、认识文山、爱上文山。
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方便烈士家属祭扫,文山市结合文山烈士陵园实际,聘请公司积极推进网络祭扫平台建设,打造网上祭扫阵地。网络平台分为烈士陵园简介、代亲祭扫、VR展馆、网上祭奠活动四大板块,并对文山烈士林园内的218个烈士墓逐个取像,让烈士家属在千里之外“足不出户”实现异地祭扫,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缓解了烈士陵园的接待压力。网络祭扫平台搭建好后,随即通过网络扩大宣传面,让广大市民通过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文山英烈网进入祭扫页面进行网上祭扫活动,让网上祭奠真正成为现实。近几年来,每到“清明节”文山市依托“文山英烈网”,推出“网上祭扫”“代亲祭扫”“认亲祭扫”等暖心服务,让烈士家属、战友通过一对一视频直播或录播方式,高效快捷实现“一触即达”的祭扫模式。
每年,文山烈士陵园举行大型代亲祭扫活动时,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干部职工、部分烈士家属、共青团以及少先队员等,都会参加到祭扫活动中来。整个祭扫过程分为五个步骤,首先由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礼兵现场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参加活动的全体人员鞠躬并默哀三分钟,工作人员宣读代亲祭扫倡议书。最后一步,组织工作人员清扫烈士墓、用抹布除去墓碑的尘土,以示对烈士崇敬和缅怀之情;为烈士墓敬献鲜花,表达对烈士思念之情;站在烈士墓碑前三鞠躬,送上深沉的敬意,让远方的烈属感受到对逝者的缅怀和追思。
整个代亲祭扫的过程,不但可以寄托哀思,还为身处异地不方便来现场祭扫的烈属提供代亲祭扫服务,为广大烈属和祭扫群众提供了更加安全、更有温度、更为便捷的服务。
二
每逢春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日,文山市委、政府领导都要走访慰問驻文部队和重点优抚对象代表,走访市人武部、武警文山中队、空军驻文某部73分队等,详细了解部队官兵的日常训练、生活和学习等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民鱼水情。
在此基础之上,双拥办还联动军方组织军事日、军营开放日、军地座谈会等军地互动活动积极推进军地联动,开展了多次文艺慰问演出,《欢乐一家亲》《阿老表》《万疆》《不忘初心》等独具文山地域特色的节目,为部队官兵送去精神文化大餐。2021年的“八一”建军节,州民族文化工作团的吴媛媛同志在部队表演完,接受采访时她说:“我觉得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带着本地的文化大餐走进军营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希望今后能多送一些慰问进军营”,用实际行动让关爱充斥军营的每个角落、慰藉人民子弟兵的心灵,发挥协调军地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动员官兵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助力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中站排头、当先锋,积极支援文山市改革发展建设,共谱“双拥”共建新篇章。
整合全市媒体资源力量,实现了双拥氛围营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让“双拥”细胞嵌入城市肌理。以人流密集的地方为工作突破口,“小切口”开展双拥工作,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城区主要公共场所设置永久性双拥宣传牌5块;在便民服务大厅、车站、银行、医院、超市等服务场所设置军人依法优先标志牌950块,军车免费停放标牌110块;在辖区内的9个高速路口收费站点安装“军车免费通行”标牌18块;在公交车站台橱窗安装双拥宣传标语100幅;在全市运营车辆的醒目位置粘贴征兵宣传标语1923条;在城区3个客运站安装“军人、军属优先购票”“军人、军属绿色通道”“军人候车室”“军人专座”等标识标牌;在乡镇、街道各行业的1300个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双拥标语,免费在文山城区400余部电梯淘屏滚动播放双拥视频宣传,双拥公益广告《守护戎装》、双拥微电影《军属》,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同时,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橱窗等公共设施进行持续性宣传教育,组织拍摄了双拥专题片、开展了双拥画册拍摄制作等活动,让尊重尊崇军人成为社会风尚。
为扩大宣传面、拓展双拥半径,先后投入双拥宣传经费170余万元,以市、乡(街道)、村(社区)三股双拥工作宣传主要力量,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为阵地体系,“市、乡、村”一体化推进阵地体系建设,结合国防教育工作以扩大“双拥”辐射范围。同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文山市电视台、非常文山、第一文山等媒体开设双拥宣传专栏,多角度展示文山市双拥工作开展情况,借助“全媒体矩阵”力量让双拥工作深入人心,让双拥宣传直抵群众内心。
全市的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国防教育工作阵地、N种形式全面推进双拥工作开展,形成了“1+7+17+152+10+N”的双拥工作模式。结合双拥工作宣传需要,利用建军节、全民国防教育日等开展多场文艺汇演,用心用情讲好双拥故事,组织开展了“爱我国防”演讲比赛,以云南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洒戛竜为背景,编排原创红色话剧《指路碑》,创新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音乐思政课”,先后在“洒戛竜”“吴澄洞”“丫呼寨”“楚图南故居”“花桥村史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感受红色传承 重温入党誓词”“红色故事我来讲”等系列活动,红色故事《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楚图南》获得在人民日报和学习强国平台推送。
为传承红色基因、重温红色记忆,文山市积极联系医学专家为援老抗美参战老兵开展义诊。由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6医院朱副院长带领11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开展“联勤军医老区行”医疗健康巡诊服务,为文山3位援老抗美参战老兵进行了义诊。参加义诊专家组成员,认真倾听老兵们讲述当年投身革命、赴老报国的往事,并向老英雄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为其送上了相关的药品,并耐心叮嘱老人如何服用药品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让他们在新时代的文山如沐春风。其中,参加过援老抗美战争,1976年入伍的白礼祥同志,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第50团新兵连的一名战士,还做过四营十五连汽车驾驶员,并在援老抗美的战役中主要进行后勤运输保障工作,期间曾受连嘉奖9次。如今,年过七旬的白礼祥同志身体依旧硬朗,挺直的背脊展现着一位老革命人风采依旧的军人之姿,尽显岁月风霜磨砺的坚毅。
而从军28年,经受炮火硝烟的洗礼和生与死、血与火考验的杨育富,一直从事排雷、排爆等高危、高风险作业,退役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决定与同样是退役军人的战友们一道共同成立“文山先军砺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380余万元在职教园区闲置场地上建成了集军事训练、体验教学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训练基地,占地总面积150亩,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50人驻训,集科学健身科普基地、青少年就业见习基地,成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拓展体验、野外对抗和学生夏(冬)令营的首选之地。2019年5月,杨育富怀着一颗赤诚的忠心,满腔热血地加入到了文山州老山精神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为更好地做好“一弘三传”(弘扬老山精神、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传递红色正能量)尽心尽力地努力着,奋斗着,组织编辑出版了会刊《老山魂》,组织各地各级“理想信念”培训,为培训班作“老山精神”主题报告……杨育富一人就是一个宣传阵地,一人就是一盏引路明灯,把双拥工作融入日常、融入骨血,广泛传递了社会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践行“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此外,文山市还发动全社会力量为现役军人及其直亲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优先、优惠、优质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退役军人及军属创业就业;在业务范围内为军人军属提供绿色通道;为部队建设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服务,开展两用人才技能培训;组织志愿者开展双拥文化演出和各类慰问活动。针对辖区退役军人年龄跨度大,文化水平认知水平不同的实际,文山市就来访的退役军人,进行因人因事有针对性的接访,确保每一名来访人员都能带着问题来、带着笑容归。对每一名来访人员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建立台账,落实好双包联制度,让退役军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份诉求都得到解决,做到小事不出乡镇(街道),大事不出市区,从细微处切实做到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在文山市大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自2019年以来,文山市共接收退役士兵346人,其中,符合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士官128人,选择岗位安置121人,选择自谋职业7人,安置军转干部3人;解决随调家属2人;解决驻文部队官兵子女入托入学204人;现役军人家属工作调动6人;引导全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公园(广场)、图书馆、公交车为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提供免费服务。进而,当好人民子弟兵的坚强后盾,不让打江山的人流血又流泪,不让保和平的人吃苦又吃亏。
三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将双拥工作开展在日常。文山市于2019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文山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并在所辖的17个乡镇(街道)152个村(社区),挂牌成立了169个“两站一中心”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全域覆盖。并为广大退役军人提供了政策咨询、创业扶持、帮扶解困、权益保障等相关服务工作“一站式”办理,实现了双拥工作的“文山速度”。追栗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被成功打造成为全州标杆型站点,被评选为云南省“十佳退役军人服务站”。在2021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视频调度会上,文山市追栗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被选为现场调度汇报,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及高度评价,文山市的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已组建82支队伍773名退役军人,其中市级大队1支共76人,乡镇(街道)退役军人志愿服务中队17支共335人,村(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分队64支共362人,他们共同成了文山市各项工作的“突击队”,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自2019年以来,文山市结合实际,聚焦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军嫂”典型选树活动,选树了马忠卫、王秀峰等10名退役军人为“最美退役军人”,选树了王红云、龙志敏等9名具有感人事迹的“最美军嫂”,让一个个生动的名字成为一个个“双拥”的实证,成功擦亮了文山市的“双拥”名片。
据了解,“最美退役军人”周海波同志退役后,继续发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部队作风,在2019年全市脱贫攻坚决胜的关键时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脱贫攻坚决胜的战斗中。参加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后,周海波进驻到东山乡南林村委会,走村串户,不舍昼夜,与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研究脱贫致富的对策。2021年脫贫攻坚胜利结束后,本可以回单位工作的周海波,却再次投身到乡村振兴工作队的行列中去,把自己奉献给文山大地,把每一次默默奉献连成一条线,增加生命的厚重感。驻村以来,凭借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深知“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他与队友们开具致富增收方子,引进适宜南林村种植的经济作物,为实现群众增收开辟新途径,找准致富新路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人本色。
而“最美军嫂”周杏芳的丈夫常年不在身边,为了支持丈夫工作,她一个人默默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多次因工作成绩突出而立功受奖,家里的大事小情,她一个人承担,似乎成了别人眼中的“孤勇者”,但周杏芳却无怨无悔。母亲重病,她瞒着丈夫;儿子生病,她独自守护,成了丈夫的“大后方”,从不让身在军营的丈夫分心。平时,当丈夫愧疚的谈起日常,觉得苦了她的时候,周杏芳只简单了说了一句:“没事,我能行,你放心吧”。吃了多少苦,度过多少孤寂的日子,但是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孝敬老人、支持丈夫,撑起了他们的“小家”,成为丈夫“背后的女人”。
在已经过去的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更是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退役军人,他们当中有以身作则、迎难而上,专门负责运送湖北返乡人员到市级医学观察点任务的武装干事张添贤,也有组织退役军人为社区居民开展防疫工作的“吹哨人”罗文华,更有响应国家号召、慷慨捐赠20余万元三七产品的文山七麟公司董事长王麟猛……正如王麟猛曾说过的“直到今天,我还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班长,一心带着我的兄弟姐妹团将公司发展壮大,想像守护孩子一样守护好文山三七,让离开文山的人们回家。”曾经在部队,保家卫国;如今在家乡,守护三七,是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的真实写照。
而卧龙街道文新街社区的党委书记罗文华,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退役军人,在社会需要时主动担起提高退役军人服务站服务质量的大梁,打造了一个120平方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为368名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服务。2021年,他组织74名退役军人成立文新街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带领队伍冲锋奋战在疫情“防控、巡防”“创文、创卫”的第一线,奔走在大街小巷、小区,累计开展志愿活动1000余次,充分展示了“退役不褪色”的老兵精神。2022年,在上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指导下,罗文华当仁不让、主动担责,帶领社区干部在文新街社区打造了全长630米的“双拥一条街”,吸纳商户成为“拥军示范店”,为退役军人搭建了服务、交流平台,让“双拥一条街”成为文山市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他将半生融入了社区的广阔天地,积极当好社区兵支书,在繁忙而充实的岁月里绽放着异彩,使拥军优属政策落地开花,在2023年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百名优秀主任(站长)”。
而今,为“空巢老人”送药上门、修理管道、清洁卫生等,随时都有罗文华的身影,是真正的“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离军不离党”。在每年元旦、春节、“八一”前夕,罗文华总是带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走访座谈和慰问活动,对辖区困难退伍军人进行优抚慰问,累计发放慰问金4.8万元,并与重点对象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近年来,他将为退役军人办实事、解难题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帮助5名困难退役军人申请了临时救助及大病医疗补助,及时解决政策咨询类问题57个,收集解决诉求10件,不断传递党和国家的关爱,提高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现在,始终抱着精忠报国之心的罗文华,他又把刚刚成年的儿子罗斌,送到军营延续军旅梦。
为让双拥工作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文山市积极组织关爱军队表彰奖励的先进典型,为立功受奖现役官兵家属送喜报257次,发放奖励金69.2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庭优待金470人,共计492.1万元;为退役军人、军烈属等家庭悬挂“光荣之家”牌匾11800块。在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组织下,相关领导先后深入开化街道、卧龙街道、新平街道、德厚镇、薄竹镇等地走访,为马塘镇热水寨村的灰家良父母、小街镇朵白库村吴永盛父母等多名现役军人,以及60名“四有”优秀士兵(士官)家庭,送去立功喜报、“功臣之家”牌匾和奖励金等,并与军人家属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情况,通过简单而隆重的仪式,表达了对军人军属的崇高敬意。现在,文山市柳井乡的好儿郎郭德清,已成为全军优秀军士、陆军第五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让文山市“双拥花”开得成色更足。
为实现双拥工作的提速换挡,邀请了国家“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排雷英雄杜富国等到社区开展“讲英雄”故事宣讲活动,聘请文山籍军人、全军优秀军士、陆军第五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郭德清担任文山市征兵形象宣传大使,发动国防教育讲师团700余名讲师深入到学校、社区、村寨等开展国防教育“六进”活动,真正实现了文山市双拥工作的“突围”,让“双拥声音”传播得越来越远。
有着十余年军旅生涯的郭德清,历经二十多场重大军事行动砥砺锤炼,三次国际军事比赛顶尖较量,山地障碍挑战极限,编组射击生死决斗,在西藏林芝军分区多次立功。郭德清作为登顶“欧洲第一高峰”的雪域勇士,把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忠诚、血性与担当诠释得淋漓尽致,把自己锻造成一把永不卷刃的胜战尖刀,在一次次“战斗”中增强了自身本领。2016年,他参加了“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军事比赛,从六万多名官兵中杀出重围,向极限发起挑战,敢与自己过不去,三个脚指甲脱落仍不下训练场,六天五夜连贯作业从不叫苦。面对高手如林的国际赛场,他把荣誉挑在刀尖,涉险滩、越障碍、过沼泽、攀绝壁,技压群雄掀起“中国震撼”,一举斩获团体亚军和两个单项第一、五个单项第二,挑战了极限、创下了奇迹。
后来,郭德清再次领队出征,实战实训带出好猎手,以身示教练出硬身手,擦亮大国军人靓丽名片,夺得团体亚军和4个单项第一,成了文山人的骄傲。目前,郭德清个人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先后被陆军和西藏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军目标,为文山青年树立标兵榜样,树立文山的好男儿形象!
为弘扬部队官兵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参军报国热情,文山市联动文山学院开展了“英模事迹报告会”活动,邀请郭德清到文山学院为师生们作交流,激励大学生投身军旅、绽放青春。报告会上,郭德清将自己的事迹娓娓道来,用简单朴素的语言,从守初心、真爱国、懂感恩、回馈时代等方面进行分享,现场回答了文山学院师生参军入伍前在体能训练上需要注意什么?进入部队日常训练做些什么?面对生命的危险你怕过吗?当祖国需要你无条件离开部队时你的心情如何?是怎样一种信念让你一直坚守在部队……鼓励青年学生肩负起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投身军营为祖国国防建设增光添彩,“身临其境”的报告会为学生插上了军旅梦的翅膀。
如今,浮雕式4米长的“爱民河”,正讲述着生动“爱民河”的双拥故事,反映了从文山市坝头的龙潭寨到坝尾迷洒村全场34.5公里的,解放军35165部队主动承担盘龙河458.5米的截弯改道任务后,部队在盘龙河畔安营扎寨,热火朝天开展盘龙河的改道工作。经过近千名干部、战士和文山人民一起连续鏖战四十个日日夜夜,移土15万方,开挖了长450米,宽40米、深5米的新河道,1986年3月盘龙河改道竣工,让大小河湾136处的盘龙河由害变利,被部队命名为“爱民河”。今天,“爱民河(盘龙河)”依旧蜿蜒流淌,一直造福着文山人民,成为“双拥”的时代见证。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电影《长安三万里》获得好评,带领人们在瑰丽的唐诗世界里漫游,在千年文脉里感受文化自信。于文山而言,只要军心在,民意在,“爱民河”就永远在,“凯旋门”的故事就会一直延续。
【作者简介】邓在艳,女,云南威信人,作品散见于《文山学院学报》《含笑花》《黄河口文艺》《天下美篇报》《文山日报》等,作品收录于《月是故乡明》《写在大地上的“西畴精神”》《拾韵七乡》等书籍。在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2023年7月获全国“革命老区文化建设优秀作品·报告文学类”,2021年、2023年分别获云南经济日报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