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砌体结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以太原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024-04-08 07:51刘伟郑红勇王晓林高新艳太原学院山西太原030032
安徽建筑 2024年3期
关键词:砌体结构砌体应用型

刘伟,郑红勇,王晓林,高新艳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及就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进一步变革,社会各个岗位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已明显不足[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及输出的主要源泉,逐步开始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也成为了“新工科”建设的中坚力量[2]。如太原学院,本着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相一致的学科专业体系的专业定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作风朴实、积极进取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为契合相应培养目标而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相应课程特点,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与此同时,这也促使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导致相关专业“砌体结构”课程的课时大幅缩减,甚至存在将该课程合并为“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课程一部分的趋势[3]。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并按授课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对高校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太原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例,结合“砌体结构”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实践措施,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并为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2 课程特点

“砌体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砌体的力学性能,理解砌体结构构件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各类砌体的承载力计算方法,熟悉混合结构房屋的墙体设计,初步掌握砌体结构设计中的构造要求和构造措施,了解砌体结构的发展动态、前景与方向,为后续开展毕业设计及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 问题分析

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砌体结构”课程实际教学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3.1 课时缩减严重

学校土木工程专业2019 级“砌体结构”课程的教学课时由原来的32 学时缩减为16 学时,缩减幅度高达50%。在教学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匹配度较低,致使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明显增加,这种情况的出现极易引起教师为赶进度而忽略学生感受以及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的现象。不仅使教师的授课过程较为疲惫,而且使学生的听课体验较差,影响教学效果。

3.2 课程未被重视

“砌体结构”的开课学期、课程性质以及发展趋势导致课程未被学生重视。首先,学校“砌体结构”开设在第六学期(即大四上学期)。在此阶段,学生的关注点逐渐由专业知识的学习向职业规划倾斜,如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继续考研深造或出国留学等;其次,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且其与毕业设计的相关性低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最后,目前砌体结构工程建设项目亦在逐步减少。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对于“砌体结构”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甚至将其作为非重要专业课而直接选择性放弃。

3.3 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砌体结构”的教学多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形式,每节课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则往往只负责“听”。虽然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但一味的讲授始终无法促进学生有效思考与讨论,更无法谈及师生间教学相长的双赢互动。

课程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考核方式,虽然最终成绩以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开卷或闭卷)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占比为4:6 或3:7,但平时成绩仅包括平时作业、出勤率。如此固定单一的考核方式致使学生对“砌体结构”这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4],仅在考试前进行“突击”复习,并将总成绩60 分作为目标,从而使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质量与教学目标、要求背道而驰。

3.4 知识体系模糊

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对其认知相对较少。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对其中的相关知识点逐步掌握,但对节与节、章与章之间的联系则缺乏系统地理解,无法做到课程知识脉络“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融会贯通,犹如“盲人摸象”,很难形成宏观整体的正确认识。虽然课程学习完毕,但是在学生脑中形成的课程知识体系始终处于模糊状态,使得教学效果与质量大打折扣。

3.5 实践教学的薄弱

课程学习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更是为开展毕业设计及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工作做铺垫,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然而,许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局限于课本。同时,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或缺失,使学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均较为不利[4-5]。

3.6 教材建设滞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砌体结构方面的新材料、新技术在不断涌现,然而教材的内容改变相对较小,主体内容与新时代相比仍显陈旧[1]。同时,砌体结构相关规范也在不断更新,而一些教材的版本修订并非同步进行。倘若始终照本宣科进行内容讲授,则无法使学生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

4 改革与实践

为了契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为根本,融入新理念及课程思政,采用新模式,结合新技术和新趋势,应用新方法,从根本上对“砌体结构”课程开展新一轮的改革与实践。

4.1 教学方法多元化

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局限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本身,而是最大化地将其加以应用,这既符合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又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因此,学校“砌体结构”的教学可以仍以多媒体和板书为基础,融入OBE 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尝试和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多维互动式教学[6]、(对比式)类比教学法[3]等,对分式课堂教学[7]。同时,学校积极研究土木工程专业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并将其应用于“砌体结构”课程的教学,如图1 所示,使课堂教学氛围明显改观、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图1 线上线下相融合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线下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讲授之外,笔者也逐步融入其他相关的知识,如结合教材的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为学生讲解参考文献的写作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有效查找相关参考文献,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效资料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时查找外文文献资源以及毕业设计参考文献的写作做准备。根据教材中章、节标题的分级与写法,巩固学生在word中有效应用标题分级以及生成目录的能力,为其毕业设计完成以及工作中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奠定基础。这样从学生的关注点及切实利益出发,使课堂中学生的抬头率、听课积极性明显提高,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水平,又为开展毕业设计及就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积极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通过线上布置作业、线上测验、线上评阅及线上答疑等方法,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同步的问题,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而教师也可将与所讲知识点相关的工程实际视频等资源及时分享给学生,使网络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如在学习无筋砖砌体轴心受压的破坏特征及网状配筋砖砌体的破坏特征时,让学生观看相关试验的视频,直观感受其破坏过程,并结合实际破坏过程总结相应的破坏特征,实现从工程实际到理论分析的过渡。这样可将实践性教学融入理论课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8],也大幅减少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

另外,要求学生利用线上网络教学资源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划分内容的重难点,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在授课时将主要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相联系,突出课堂教学特点,对于浅显易懂或与其他相关课程重叠的知识点、章节,可由学生自学或在授课过程中点到为止。如此将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效融合,既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减负”,减少课时缩减所带来的问题,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在“砌体结构”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相融合,通过引导、启发、互动、交流等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断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2 考核过程全覆盖

为了使考核能够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等多方面的水平,通过不断细化考核方式,将砌体结构考核贯穿于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如图2 所示。首先是课前评分,即通过简单的测验考查学生的预习程度;其次是课堂评分,主要从学生出勤率、回答问题和讨论等平时表现、相关前沿新事物的汇报、资料查阅情况、ppt 制作等方面进行考核;再是课后评分,即结合课后作业、课堂知识点总结(如树杈式知识点总结)、文献检索及写作方法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打分,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每一个项目赋予一定的占比;最后,再将所有考核项目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以百分制的形式给出最终成绩,以此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检验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2 考核过程

4.3 教学内容体系化

结合学生出现的知识体系模糊的问题,在课程介绍之初,结合教材,通过知识架构的分析(见图3)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课程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

图3 课程知识架构图

如图3 所示,具体将“砌体结构”课程内容分为是什么、用什么(材料)、怎么做(依据)、做什么(设计)四个板块。其中,在“是什么”板块中主要介绍砌体结构的概念、特点、应用范围及发展趋势;在“用什么”板块中分门别类地介绍砌体结构的材料、分类及力学性能;在“怎么做”板块中介绍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在“做什么”板块中主要介绍相关的设计计算,也是涉及章节重难点最多的部分。通过对课程的整体介绍,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架构思维,以此帮助学生厘清内容体系,从而明确、系统地进行章节学习。此外,也可按照实际工程结构设计的顺序组织教学思路来进行讲解[3]。

4.4 课程思政的融入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9]。因此,“砌体结构”的教学改革亦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挖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如介绍砌体结构的发展简史时,可结合古建筑——赵州桥、万里长城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从砌体结构的发展引出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砌体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的介绍中指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配筋砌体结构引出“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思想;从砌体结构相关设计规范、标准等学习中引出土木人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从结构构件设计和墙柱高厚比验算的讲解中引出工匠精神、辩证思维、服务社会和严谨意识。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让学生意识到土木人所肩负着祖国的民生、建设祖国的重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努力做到在润物无声中教书育人。

4.5 实践教学的提升及教材的建设

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符合学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学校积极推进教师暑期进入企业学习并丰富实践经验,加强校企合作。同时不断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教师能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及教学业务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配课程课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与“用”,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比赛,努力把学生培养为知识水平达标、实践能力过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教材修订以相关规范为指导,而且教材是对规范的深入阐释与解读[8],所以教材的编写应首先以相关最新规范为依据。其次,教材要与新时代接轨,不断融入新的应用成果及研究成果,如高性能砌体材料、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BIM 技术在砌体结构中的应用等[10]。合理删减或缩减某些陈旧的内容,并适当添加工程案例分析,使教材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进而有效发挥教材的参考与阅读价值。

5 结语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背景,针对土木工程“砌体结构”课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课时分配、学生的重视程度、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分析总结了现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新时代所需人才的新趋势出发,结合教学中的新理念、新模式,逐步展开了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分析了课程思政的融入点,提出了教学方法多元化、考核过程全覆盖、教学内容体系化以及实践教学提升的改革措施与实践过程。通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严谨求实和服务社会等的思想意识,以期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并为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砌体结构砌体应用型
砌体墙上安装摩擦型阻尼器施工技术探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竖向开槽砌体墙燃气爆炸动力响应及加固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砌体结构裂缝的成因与控制技术
论建筑工程中砌体结构现状及前景
采高对砌体梁关键层位置的影响分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