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如意
[摘 要] 课程思政就是以课堂为育人的主要渠道,将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知识点传授与技能培养环节中,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基于P学院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在梳理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重要意义的前提下,从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重视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P学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总结,以期为其他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093-04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如何在各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设计中提升和评价思想政治的效果,在培养目标上满足学生、行业和社会的需要是当前高校教学重点关注的问题。
P学院于2014年率先在全国设立了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專业,本专业以慈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进的慈善理念、系统的慈善管理知识和扎实的岗位实操技能,能够在慈善组织、事业单位、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相关政府部门等单位从事项目管理、资金筹集、公关传播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围绕公益慈善行业的人才需求设置了资金筹集、公益传播、公益项目、综合管理四大核心课程模块,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综合管理课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能胜任公益组织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 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及员工关系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士首先具备较高的政治意识、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方有胜任的可能。相较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价值观、使命感等方面的考量更高,这与公益慈善的生发动力——对社会问题的担当和责任息息相关。因此,公益行业本身对思政的高要求及课程本身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是人力资源专业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需要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培养的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适应职场生存的职业素养比较欠缺,主要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制订清晰的职业规划,甚至没有职业规划,直至临近毕业盲目跟风考研、考公和找工作,对自己缺乏清晰的定位。根据《求职》杂志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52%的学生不知道毕业后要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52%的学生未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而到了工作中,工作的积极性、服务的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不高。因此,要改变人才的培养现状,必须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穿插思政教育元素,不仅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人,还要培养思想素质过关的人。
(二)满足公益行业对人力资源岗位人才素质的需求
公益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随着近些年公益组织数量和规模的扩大,公益人才的需求增加,迫使公益组织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公益组织中人力资源的职能多数由其他职能兼任,设有专岗人员的较少。且大多公益组织的领导人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行政化工作,即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招人、记考勤、发工资、缴纳社保、办理离退休等,未从组织发展的战略性和专业化角度来看待人力资源岗位。而如今人力资源管理已进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经理进入组织的决策层,以专家顾问和战略伙伴的身份出现,参与决策,推动变革。探究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人事管理阶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行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专业水平有限,根据墨德瑞特调研数据显示,40.6%的领导人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专业水准表示不太满意,其中80%的领导人更看重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在对员工的招聘和培训中也更加注重对员工公益使命感、公益情怀和价值驱动力的培训。因此,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必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培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同公益组织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符合公益行业需求的人力资源专才。
三、P学院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虽然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再加上组织本身发展资金所限,目前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仍有一部分公益组织人力资源岗由一人担任或由其他岗位兼任,但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职能同企业一样围绕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六大模块设置岗位。因此,在教学中可围绕此六大模块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的效果。具体如下:
1.在人力资源规划中挖掘思政元素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了满足组织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在组织战略人力资源目标的前提下,在科学分析组织人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科学预测组织在未来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开发和保留策略。教学中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的战略思想、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各大公益组织每年发布的人力资源规划,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和全局意识。通过对公益组织内外资源的战略分析和基于组织使命和愿景而进行恰当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培养学生主动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2.在员工招聘中挖掘思政元素
员工招聘主要让学生掌握人员甄选的程序步骤、方式方法、招聘评估的方法、员工招聘的渠道和方法等。课程思政教学中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努力选拔和培养一批忠诚、有责任、有担当的高素质專业化干部队伍,引导学生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理念,加强个人的职业道德和政治水平的修养;通过求职简历的撰写,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岗匹配意识得到培养;通过模拟求职面试情景,学生自信乐观、公平公正、文明和谐的品质得以提升等。
3.在人才培训与开发中挖掘思政元素
该模块要让学生掌握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各类培训的方法,能根据组织不同发展阶段制定适合员工的培训内容,并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整理。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在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理解他人需求,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有效沟通,合作开展活动并展示成果。另外,培训模块融入的“树立终身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形成爱岗敬业精神”“培养服务意识和危机意识”等思政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
4.在绩效管理中挖掘思政元素
该模块需要学生理解绩效、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内涵,掌握常见的考评方法以及应用,熟悉绩效考评的内容,懂得如何进行绩效反馈面谈,能够结合组织特点制定考评标准、选定考评办法。课程思政教学时,结合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在工作中秉承求真务实,追求真相的工作作风;邀请各大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分享公益组织绩效考核的方法,培养“公平公正职业操守”和“团队协作意识与竞争意识”;讲解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库建立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奋斗与绩效间的关联,从而提高学生工作积极性。
5.在薪酬管理中挖掘思政元素
该模块需要学生理解薪酬的内涵与实质,理解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掌握各种工作岗位评价方法及优缺点,能够运用薪酬设计知识分析企业薪酬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M基金会培训、员工关怀、职业发展等非物质激励措施的案例介绍,引导学生要注重“精神”补给,正确看待物质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企业和公益组织薪酬泄露相关案例讲解,培养学生的法律底线,保护员工个人隐私。
6.在员工关系管理中挖掘思政元素
该模块需要学生熟悉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和人力资源政策,掌握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熟练掌握劳动合同的变更、终止、解除,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组织内部的劳资冲突,妥善处理劳动争议问题。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入热点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诚信守法意识、以人为本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与此同时,也要懂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确立和谐的员工关系;在劳动争议的处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沟通、谈判能力和说话技巧。
(二)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1.交替混合使用多种课程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P学院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实践中,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资料、课后复习资料、课上知识点测试、拓展延伸资料的上传、课后作业的布置等,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思政知识思考空间。同时,教师可以借鉴网络平台中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和视频资源,植入思政元素。在直播课程教学中,可以综合利用平台自带的签到、聊天、举手发言、弹幕等功能开展线上讨论、抢答、分享等,加深学生在线教育的参与感,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秩序,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服务及发展的核心思政教育目标落到实处。除了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外,在教授知识与理论的同时,还应该采用更为多元的线下教学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主题讨论等,引导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探究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升课程趣味性和课程质量,同时完成思政育人的目标。
2.引入行业专家嵌入课堂教学新模式
行业专家嵌入课堂教学是指邀请一线岗位上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高校某门课程课堂实践教学,将行业一线最新的知识带给学生,使课堂与行业实际环境紧密结合,弥补高校教师实践教学的短板。P学院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实践中,邀请各大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主管,分享自己所在单位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方面的实践经验,传授学生良好职业素养与高尚道德品质,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受到熏陶。比如,X基金会的人力资源主管在分享该基金会招聘的要求时,重点强调该机构首先看重的是应聘人员的公益使命感和价值观,其次才是能力、潜力、性格和态度方面的考量。不仅使学生增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使命感,还帮助学生树立公平、公正、诚信的价值观,更加清晰地了解行业对慈善人才的需求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3.构建实习实践叠加课程思政教学的长效机制
根据P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各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加重了实习实践的教学比例,这就使得普通的课程教学由教室转移到实习单位,一方面,为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拓宽了渠道,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以课堂为主、偏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扭转有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不起兴趣的局面。另一方面,实习实践叠加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公益组织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习面试及实习工作中切身感受公益组织在员工招聘中公平公正和诚信,员工培训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自我发展意识、绩效管理中培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奋斗意识、薪酬管理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以及重视非物质性薪酬、员工关系中树立法治观念等。同时切身接受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组织文化、公益行业使命与责任等在内的道德素质和思政教育。这种隐性的思政教育能避免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单一而难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效率低下的弊端,进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
4.建立校友导师“传帮带”的课程思政教学引领制度
P学院自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第一届毕业生伊始,就建立了校友导师制度。秉承“授之以渔”的理念,坚持以分享、激励、引领、进取为主旋律,校友导师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与学生分享职场经验和人生感悟,同时也把这种模式应用到了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的要求,建立了校友导师“传帮带”的课程思政教学引领制度。校友导师通过“传授人力资源管理前沿信息和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开拓视野,优化职业发展规划,争取实习实践机会。带领加深对行业的理解,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和务实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帮扶路径,一方面,助力学院课程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助力学院公益慈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1.多元评价主体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侧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评价等方面,其中重点在教学内容的考核上,重点关注学生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需要侧重思政教育目标是否达成。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需要在传统评价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比如,在评价主体上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实现协同育人的良好效果,并为进一步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指导。因此,通过P学院的实践探索,建立了“学生+授课老师+校友导师+实习单位+辅导员+学生家长”六元评价主体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受益人,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专业自信”“职业生涯规划”“三观”“理想信念”等方面学生获得感方面的评价量表,发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校友导师和用人单位通过平时工作案例的分享、学生实习的表现等方面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授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可通过观察学生在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参与社会服务等情况观察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
2.多元评价方法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强调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具体表现为“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活动表现法”相结合。比如,学生自评方面,设置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随后从1~5分计分,形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的学生“理念信念、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三观”等评价指标的问卷调查量表,通过合理设置权重,将总分数调整成100分。授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活动表现等方法评价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校友导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心、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工作中待人接物、工作积极性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3.多元评价内容相结合
课程思政下的课程评价不仅需要考核学生知识的学習和掌握情况,更应该考查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感、学习态度等方面。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下,课程评价内容应该更加多元化。本课程将考核的内容分成三个模块:分别是日常学习态度考核、面试考核和实习实践考核,分别占50%、20%和30%的比例。日常的学习态度考核中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度、课堂表现、团队合作、实践调查表现等。面试考核中会与学院合作的各大公益组织合作,在每年的实习面试中给每位学生的面试情况进行打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简历制作、公益使命驱动价值、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实习实践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待人接物的能力、是否吃苦耐劳、具有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以上三部分的考核,检验公益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对公益慈善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是否满足专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束语
总之,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未来的课程思政探索中,首先,注重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根据思政教育的目标深入挖掘所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改变传统课程思政改革中的问题,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应构建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体系,关注评价主体、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的内容,全面把握学生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后的获得感和行为变化,为进一步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指导。最后,应注重家、校、公益组织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学校要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家长辅助学校检验课程思政的效果,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公益组织一方面助力课程思政教学,另一方面助力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从实践的维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8):169-171.
[2]赵瑜.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5):103-105.
[3]陈柳源.“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融合路径探索[J].高教论坛,2020(8):30-33.
[4]朱琍.基于“三位一体”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J]大学,2023,588(6):112-115.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