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玲 邓寒霜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品质与能力的体现,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基本元素。中药炮制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中药炮制追求专注与精益,强调传承与创新,与工匠精神高度契合。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抓住其基本元素,在讲授中药炮制知识点时,引入恰当事例,传播中医药文化,使学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 键 词] 中药炮制学;工匠精神;课程教学;教学改革;中医药文化;教书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041-04
工匠精神是一種专注、创新与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是敬业精神的升华[1]。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制药工艺,承载着“医”和“药”的双重任务,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中药炮制学课程不仅要讲授中药炮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对从事职业的认同感[3-5]。
一、中药炮制研究近况及教学中存在问题
我国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经历多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药炮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63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和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共同编著的《中药炮炙经验集成》,成为后来研究中药炮制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1963年版开始收载中药炮制内容,并制定了《中药炮制通则》。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对传统中药炮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与总结。目前,已梳理出包含炮制类的本草典籍220余部,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不同炮制品种与临床应用案例等内容。各地学者在梳理名家典籍的基础上,重塑了炮制“药性理论”“药汁制理论”“二味同炒”“二味同打”等传统炮制理论[6]。也创造、创新了炮制理论,如“三适理论”提出了中药炮制中应“适度、适应、适宜”等[7]。还对炮制理论内涵进行了研究,促进了炮制理论与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全面开展盐制入肾、醋制入肝、炒炭止血等理论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炮制减毒、焦香健脾等机理研究,大大促进了中药炮制的发展,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中药炮制教育教学工作仍有待加强,当前中药炮制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缺乏自信。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知识、信息爆炸式增长。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影响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教学中发现,不少青年学生虽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医药理论知识很感兴趣,但还是对中医药文化缺乏自信,造成对中医药类课程学习的热情、动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二是某些学校中医药文化氛围不浓、师资力量欠缺。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中药制药类专业近年来就业形势较好,成为新增专业的热点。然而某些学校,特别是一些非中医药类的地方高校,教师较年轻,中医药文化沉淀不够,难以以身为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三是某些教师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只重视传统技能的传授,忽视中药炮制的科学内涵。一些老教师受过良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但在教学中缺少创新与探索精神,仅将中药炮制视为一门技术性课程,授课中仅重点强调工艺与质量要求,少有涉及炮制理论的内涵与科学道理,导致学生对炮制技术也只是一知半解,难以做到“知其所以然”。
四是中药炮制课时有限,学生实践机会少。受专业总学时的限制,各院校中药炮制学授课学时均较少,多在32~72学时之间。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缺少实践动手能力,则难以对诸如“武火、文火”“炒黄、炒焦”等名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少数学校完全不设实验课程,导致学生不认识炮制后的饮片。
二、工匠精神于大学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以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为办学宗旨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本科教育水平,介于学术型与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类人才。应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可将学术型人才所发现的科学规律运用于生产实践,是具有较强综合知识与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既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动手能力,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出来的合格人才[8]。这与我国古代哲学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谋而合。我国哲学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道技合一”,即“匠工蕴道”。《庄子》中多次出现了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如“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这些故事均体现了古代匠人把技艺练到炉火纯青后的“道技合一”境界。此境界并不以提升“技”为最终目的,其精髓是以“技”悟“道”、以“道”促“技”,这种“道技合一”的境界,正是如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符合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
大国工匠是奉行“技艺精湛、完美可靠”理念的行业精英,是具有突出特点、高超水平、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顶尖技术人才,他们不断探索超越极限的制造技术,积极推进创新科技的运用,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是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可靠人才的重大改革项目。大国工匠、卓越工程师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主力军。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质量,并享受产品在自己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追求无瑕的品质,追求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三)工匠精神培养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培养工匠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大学期间,大学生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可以激励大學生锤炼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提倡精益求精,引导大学生在专业领域中不断探索,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工匠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具备卓越的能力和品质,才能够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而工匠精神正是培养这种卓越能力和品质的重要途径。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业中表现出色,更能够在职场中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工匠精神教育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追求卓越,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促进他们更快成才,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将工匠精神应用于中药炮制学教学的探索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综合介绍我国中药饮片炮制中工艺方法、标准规格、作用机理以及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同时具有传承与创新属性的课程[9]。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中药炮制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本门课程的学习,可宣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增加青年学子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药炮制是中药材加工使之成为供给患者使用的饮片的过程,饮片的质量直接关乎病患的生命安全。炮制过程中任何细微工艺的改变、火候把握的差异均会对饮片质量造成影响,各种炮制工艺中的“度”均需精准的掌握。明代医药大家陈嘉谟曾说过“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很好体现。许多传统饮片生产中精益求精的做法,如熟地、首乌、黄精蒸制过程中的“九蒸九晒”,以及阿胶的精细熬制过程,均很好地诠释了“炮制虽繁,必不得省功夫;辅料虽贵,必不得短斤两”“制虽繁,不惜工”的工匠精神。通过中药炮制学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具有人文哲学思想、现代创新思维、大国工匠精神和爱国传承情怀的炮制专才;要使学生具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思路对中药炮制领域进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能够拥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工匠精神。结合中药炮制与生俱来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
一是培养对职业的热爱与专注。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而“爱一行”才能“乐一行”,只有对职业充满热爱,才会从职业中获取成就感与幸福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源于职业的快感,正是不断提升技艺的源源动力。工匠精神的一项重要表现就是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专注,这是成为技艺高超工匠的首要条件。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之引入课堂,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如讲授熟地、黄精等药材炮制时,可举例如下:“九蒸九晒”古法炮制的工艺传承人,潜心从事中药炮制工作50余年。在此期间,炮制逐渐成为他的兴趣而不再仅仅是工作。在遵循古法反复“九蒸九晒”的过程中,只要开火就不能停,需不分昼夜有人看守把握火候,只有分毫不差,才能达到“色黑如漆,亮如油,甜如饴”的精髓。这个过程,在旁人眼中犹如苦行僧般枯燥无趣,但对于从事了大半辈子古法炮制的老药工们来说,却是一种享受。
二是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人们常以《诗经》中原描写器物加工时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追求学问与陶冶情操的精益求精,也体现了工匠精神的一丝不苟。“中药无效,炮制不到”,中药炮制最讲究精准。如在讲授饮片切制加工时,可对饮片的10余种片形对刀法的不同要求做详细说明,如“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以体现为确保各种饮片发挥最佳药效而对工艺的精准要求。又比如,在讲解天南星的炮制时,可提到“京帮”炮制技术中“九转南星”的炮制过程。第一年,将新鲜的天南星干燥后粉碎成粉,加入胆汁等辅料,藏于缸中,密封后埋于地下发酵,进入阴转过程;第二年,取出阴转南星再加胆汁,搅拌均匀后置于牛胆囊内悬在通风处,进入阳转过程;第三年,取出阳转南星,加水闷润,压成粉后加胆汁,又再置于牛胆皮囊内阴干;之后三年重复前三年的工艺过程,直至第九年;到第十年才得九转南星。最终,临床正式入药前,还需再加黄酒处理3天,待其软化后,再蒸透,搓成条状,切成半寸长的小段,晾干才得最后的成品。在讲授大黄时,可提到“川帮”炮制技术中“二十四制大黄”炮制时,需加24种辅料,反复蒸制33次始得成品。这些炮制程序为追求药效不计人力、物力,最长历时十年,可谓不惧其繁、不厌其繁,繁中求精、繁中求效,乃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突出体现。
三是品牌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高质量的产品是工匠的安身立命之本,古代工匠一般以自身的特色技艺为基础,做出质量上乘的产品,并大力推广这种产品,使之成为品牌。同仁堂第二代掌门人乐凤鸣曾说,“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此后200多年,凭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经营理念,成就了“同仁堂”的百年老品牌。在讲授枳壳时,还可提到“清江枳壳”因其独特的炮制工艺,使所得枳壳皮青、肉厚、色白、香味浓、果囊小,成为深受医家青睐的上品,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然而,特定品牌所对应的产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古代工匠的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水火共制法时,可提到江西“建昌帮”独创的“炆制法”。炆,指没有火焰的微火。以炆何首乌为例,取干燥的首乌片,水浸透后加黑豆,放入炆药罐中,加温水,扣上盖子;炆药罐置于围灶内,罐四周加干糠和少量木炭,点燃后炆1~2天,至糠尽灰冷、药透汁干时,取出,干燥;筛去黑豆渣,何首乌片再加黄酒搅匀,待酒被吸尽后,蒸4~6小时,停火密闭一夜,取出,干燥即得炆何首乌成品[10]。此法所得何首乌饮片品质独特,其中具有致泻作用的结合蒽醌类成分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在增强何首乌补益功效的同时,有效缓解了生品的泻下作用。
四是传播传统文化,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将中医药知识融入日常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而悠久的中药文化。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应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将传统文化要素缓缓植入具体药味的炮制介绍中去,以文化这个“无形的手”,紧紧抓住当代大学生那颗好奇求知的心。以中药炮制的视角,将课堂打造成一场精致优美的中医药文化之旅。比如,在讲授薏苡仁、竹茹、芡实等药味时,可以深入解读中药炮制与饮食文化的关联;在讲授桑叶、淡豆豉、泽泻等药物时,可以揭示中药炮制与农耕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精心严谨的案例筛选、恰到好处地引入生动激情的语言表达,使学生在学习中药炮制知识时,还可体会到深刻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11]。在授课过程中,充分结合讲授内容,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着力讴歌其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比如在介绍《神农本草经》时,可以引入《淮南子·修务训》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记载;在介绍《本草纲目》时,可以突出强调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博览群书,遍访四方,以身试药,不畏艰辛,历时廿七载编纂鸿篇巨著的伟大情怀。在讲授中药“七情”在炮制中的应用时,向学生渗透药之七情如人之七情,与人相处,应多一分“相须相使”而少一分“相恶相反”,弘扬文明、和谐、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在课程讲授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中药炮制学理论的不断完善,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学者前仆后继的薪火相传,在体会古代医药大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同时,使学生把奉献精神和探索精神深驻心间。
四、结束语
近年来,众多高校对中药炮制学教学方法、实验模式及考核方法做了较好的探索和总结,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理论课讲授方面,将传统讲授、情景教学、OBE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3]。二是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4,14],特别是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以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激發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考核方式方面,采取理论考试、实验考试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兴趣[15]。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我国加强在校大学生思想建设的要求。目前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开展中药炮制教学改革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课题组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抓住“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元素,宣扬中医药文化,使学生在掌握中药炮制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卓威,胡慧,孙静.工匠精神视域下金工实习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2022(14):114-117.
[2]钟凌云,解杨,龚千锋,等.思想引领价值挖掘文化体现: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思考[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3(4):108-112.
[3]魏晴,梁珊珊,李玮.混合式教学视域下《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1):97-99.
[4]杜洪志,柴慧芳,李玮,等.基于“白芍不同炮制方法的对比研究”探讨《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改革[J].正数太传统医药,2020,16(7):209-213.
[5]梁珊珊,魏晴,熊瑞,等.中药炮制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及成效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0):176-178.
[6]祝婧,钟凌云,杨明,等.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现状分析及创新发展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9):4919-4923.
[7]钟凌云,叶协滔,杨明,等.中药炮制“三适”理论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10):180-185.
[8]刘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学,2023,14(7):93-95.
[9]钟凌云.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4-8.
[10]刘军锋,王红波,张红,等.中药特色炮制技术的帮派特点与发展[J].陕西中医,2019,40(7):964-967.
[11]王艺鑫.弘扬民族精神助力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J].国际公关,2023(4):53-55.
[12]易延逵,张璐,梁业婷,等.中药炮制技术与中国文化整合在中药炮制学思政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3):32-34.
[13]张乐,陈巍,于生兰.基于OBE理念的线上教学应用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1):159-161.
[14]李剑男,高红梅,张洪涛,等.“思政”教育在《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4):153-156.
[15]高静.中药炮制技术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应用[A].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五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22:779-782.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