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圆圆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美育政策文件,作为一种健全人格所需的美好心灵的养成之道、定型之道,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以期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 键 词] 美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013-04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针对美育,特别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2019年4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020年10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美育的发展作了新的系统性制度设计:“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充分证明了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挑战,深入探究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对纾解现实困境、推动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观念、法律观念以及公民责任感等。它涉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律和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其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属于一种相对理性的教育。
美育,即美的教育,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三育交融的大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实践活动,它强调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进而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属于一种相对感性的教育。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上存在显著的一致性。
1.都是为了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公民
美育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和创造,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美的世界中,学生学会了区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这种审美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道德价值观是相一致的。二者都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都强调学生的全人发展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全人发展。美育所强调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和公民素养。这两方面的培养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都强调社会实践和经验积累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它们都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经验积累,美育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參与到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中,通过实践体验美的真谛。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鼓励学生走入社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4.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美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突破传统限制,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这种创新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思想政治课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要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善于理性思考,认清错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
综上所述,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存在显著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为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教育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教育内容的互促性
在新时代高校教育背景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不仅在教育目标上有显著的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还存在深度的互促关系。这种互促关系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美育涉及对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欣赏。这种文化熏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国家的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也有深入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当两者结合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为国家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2.道德情操的培养与审美情趣的提高
美育中的艺术欣赏和创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相互促进的。反过来,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也会更加深入地体验和感受美的内涵。
3.公民责任感与艺术创作的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学生的公民责任感,鼓励学生为社会作贡献。而在美育中,艺术创作往往也具有浓厚的社会属性,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当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时,这无疑加强了他们的公民责任感。
综上所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交汇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该加强这两者的融合,使美育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工具和有效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教育体验。
(三)教育方法的互补性
在探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时,教育方法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在方法上的互补性尤为明显,它们共同为学生提供了全面、深入的学习环境。
1.体验式与参与式学习
美育往往强调体验式学习,无论是艺术的欣赏还是创作,都需要学生投入情感,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和社会实践等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验式与参与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和投入。
2.情感与理性的结合
美育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学生可以在情感上得到充实和满足。而思想政治教育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分析能力。这种情感与理性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情感的投入,又有理性的分析。
3.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为跨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可能。例如,通过艺术作品来解读历史事件,或者用艺术的方式来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4.实践与创新的鼓励
美育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和社会实践,让他们走出教室,参与到真实的艺术创作中。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鼓励他们走入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这种对实践和创新的鼓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有创造性。
综上所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的互补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这两方面教育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资源和方法。
二、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蕴
美育自古有之,如“周之礼乐”“理学家之词章”“科举时代之词章书画”等。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他把美育视为沟通“现象世界”“实体世界”的桥梁,并提出“今日科学发达,宗教亦无所施其技,而美术实可代宗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育已经成为国民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属性在于它是大学生人格定性时感性形象的涵濡过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汲汲于近功近利”的偏向,涵养“高尚之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美导真,美育有助于塑造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是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稳定品格,包括其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涉及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蔡元培认为:现代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普通教育”中“参用美感”,以及让“实业教育”与“美感教育”调和,从而培养“人格完备”之现代人才。开放时代下多元价值观共存和竞争致使大学生的人格养成遭遇到多重挑战,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依赖于思想品德教育,还需要通过美育的途径加以涵濡,即通过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科技美育和艺术美育等去建构,创造一个能让大学生身心愉悦、释放个性和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润物细无声”地促使大学生形塑自身的美好心灵。
(二)以美润善,美育有助于培育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良好精神
美育通过美的形象塑造、激扬的旋律去滋润大学生的道德感,让他们不再把道德规范看作是外部强制力,而是将其内化为自觉自愿的精神享受。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思想,就强调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对改变社会风气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音乐、话剧、建筑和绘画等艺术途径,大学生可以深入探索社会并获得豐富的信息,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这些艺术途径不仅蕴含真、善、美的价值观,还体现了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及社会理想。因其富有感性和非强制性,更易为大学生所喜爱,同时也补充了学校德育中的空缺。
(三)以美树信,美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是指以美的形象、品质及其深长意味去帮助大学生培植理想信念、坚定信仰,在感性形象的想象和体验中,达到对思想品德、理智和身体等方面社会规范的自主占有和自由享受。此观点,在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所标举的“君子”养成途径中可见一斑。当我们谈论“美”,并非仅指物质层面的形象与视觉艺术。更多的时候,是指能够触动人心的、情感上的美,在关键时刻成为人们精神支柱的美。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正是借助于这种力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育更为形象、生动。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因为其抽象性和理论性而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美育则通过直观、情感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教授的知识。这种以情授理的方式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艺术化、生动,还能够引导学生将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高校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进步。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门教学科目,更是一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强烈民族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之间的结合点,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借助美育蕴含的潜力,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人无时无刻不在与包围自身的环境互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都感受和适应着环境的变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它不仅体现了学校的传统和发展历程,更是一所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校园文化不仅包含自然环境营造,更包括人文环境浸润。蔡元培在《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一文中,就强调了大学校园自然环境对于开展大学美育的意义,“故为达到美育实施之艺术教育,除适当之课程外,尤应当注意学校的环境,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能,更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该以此目的为指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美育为载体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卓越的文化氛围和学校精神,以此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将校园环境打造成无言之师。
(二)加强课程融合设计
首先,加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整合。这意味着在设计课程时,要避免两者之间的内容重叠,确保每一部分内容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涵盖,并注重强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白艺术不仅仅是形式,它更具有深远的思想和文化意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交叉教学法。即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时,融入美育的元素;反之亦然。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可以通过展示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等,使学生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价值意义。最后,可以加强专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旅游景点,然后再引导他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如绘画、摄影等,感受创作表现。
(三)加强艺术服务社会实践
艺术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濡染、言传身教,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淳朴的风尚习俗等都直接作用于个人精神人格的成长。通过艺术服务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如公益演出、美育普及、文化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真实地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更加深入地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增强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代,经过数字技术的洗礼,教师的工作由之前的传道授业解惑逐步发展成富于创造性的、与培育人的心灵直接相关的工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陪伴者,是当代教师最显著的角色特征。格累哥利·那齐恩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队伍要以自身为“教具”,投入美育教学之中,彰显自身角色的美育功能。主要包括:一是创造性地吸收和转化知识,更新教学理念,以美育为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交流、情感沟通和思想碰撞,坚持守正创新,深化育人实效。二是进行系统的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尤其是审美和艺术素养,成为美好、健康形象的示范者,焕发学生的精神风貌,发挥言傳身教的心灵化育功能。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是大势所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探索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实践路径,推进美育培根铸魂取得新成效,进一步提高育人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28)[2024-01-2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4-01-2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0.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01-23].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287.
[5]王一川.文心涵濡:大学美育新方案[J].美育学刊,2022,13(6):1-10.
[6]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6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33-134.
[7]王一川.大学美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8]胡斌彬.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J].林区教学,2022(4):17-20.
[9]宋伟.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美育现代性问题[J].文艺争鸣,2022(3):106-109.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