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
[摘 要] 以近年来火爆出圈的贵州“村超”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和探讨“村超”作为一种载体,在民族传统展示、精神风貌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及文化产业创新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内涵和效果,并由此得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质效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更多的研究关注“村超”这类现象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育人价值。
[关 键 词] 贵州村超;中国式现代化;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009-04
一、引言
2023年,一项被网友追捧为贵州“村超”的足球赛事横空出世并且在短时间内火遍全网,最终演变成为备受关注的“现象级”足球体育赛事和乡村嘉年华。“村超”,是一项由群众倡导,众多村民参与其中的“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此项赛事办赛风格接地气,展现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营造了热火朝天的现场氛围,因而在短时间内火遍全网,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开赛以来,榕江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去当地观赛并游玩,甚至还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游客。游客的大量涌入直接推动了榕江县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带动旅游、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外,还产生辐射作用,间接带动了非遗、文创、特色农副产品等行业的发展。仅开赛后的一个月内,“村超”在全网的流量就已超60亿,本地媒体“村超”赛事直播的点击量超过千万,自5月至7月开赛的2个月内,“村超”所在的贵州省榕江县吸引国内外游客250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高达28.39亿元。7月29日“村超”决赛日当天,全国各地游客、球迷蜂拥而至,场内观众高达7万多人,场外人数高达15万多人,场面堪比世界杯决赛。“村超”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弘扬了体育精神,还大大提升了县域人气及知名度,重新利用和配置乡村现有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踢出了乡村振兴的一张新“名片”。有板有眼的业余赛事和“土里土气”的元素混搭,折射出的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力量和无限生机,展示的是幸福中国、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模样。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村超”丰富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营造了现实与网络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全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辐射范围和增强了教育效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根据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结果,我国学者发表的关于“村超”主题的研究成果数量仅20篇左右,目前对“村超”的研究内容方向主要集中于政府治理、地方经济、群众体育、文化创新、互联网传播以及乡村振兴等,大都立足于“村超”现象本身或兴起原因分析,未对其现象产生之后的借鉴意义和引申意义作探讨;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體育、旅游、农业经济、新闻与传媒等专业领域,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开展审视与思考的尚且不多,将“村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研究比较稀缺。本文以“村超”的走红为切入点,主要从现象、成因、影响及启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开展载体的创新,总结归纳其可借鉴之处,有利于更为扎实地在青年群体乃至全民间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调动群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巩固和强化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三、对“村超”现象的分析与启示
(一)民族元素汇集展示的一个平台
1.民族文化的风潮
榕江有侗、苗、汉、水、瑶等17个民族,各有不同的民族服饰和民族文化。“村超”开赛前,与运动员们一同入场的,通常是挑着糯米饭、腌鱼、牛瘪等特色美食的村民们。每到中场休息时,足球场更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舞台”,各村的少数民族同胞们换上民族盛装,轮番上场表演侗族琵琶歌、水族芦笙铜鼓舞、瑶族舂杵舞、苗族芦笙舞等民族歌舞和特色乐器,借“村超”舞台通过网络传播,向全世界展示当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2.自然朴素的奖品
球员们的奖品并不是现金,大多是当地特产,如每场比赛获胜队伍奖励两只猪脚,前4名奖励为农特产品。7月底联赛结束后,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奖品均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如小黄牛、小香猪等。这些奖品就地取材,价格不高,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保证了乡村赛事的原汁原味。让外地观众好奇新鲜,让本地群众喜闻乐见。
3.交流团结的纽带
在贵州队与岭南队的比赛中,岭南队伍中包含多名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球员,是贵州“村超”开赛以来第一次迎来中国台湾的球员;而贵州“村超”与香港明星足球队的友谊对决、梦幻联动也取得了空前成功,成为网络话题度很高的热门事件。
有媒体认为,在推广民族文化和体育运动方面,“村超”的举办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由当地村民上演的民族民俗风情秀、风物秀,把“村超”变成了真正的狂欢节、嘉年华,不仅吸引了全国老百姓,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使“村超”成为一个向国际展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的平台,既弘扬了体育精神,又促进了各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二)人民健康向上精神风貌的一个样本
1.人民自发的运动
“村超”的主角从始至终都是群众,无论是赛事的启动、赛程的规划,还是具体的晋级规则、节目表演的准备等,都由民间自发组织、自主安排、自行实施。政府在其中能明确定位、做好配角,尽可能地减少行政干预甚至参与,以支持、引导、服务和确保赛事期间安全为主,因此保持了赛事的民间性、乡土气,真正实现了群众搭台、群众唱戏。
2.全民参与的热情
“村超”的球员和裁判都来自榕江本地的各行各业,有种田农户、银行职员、中学教师、小学校长、公务员,也有卷粉摊老板、企业主、司机、在外打工者。榕江三宝侗寨的所有行政村都拥有自己的足球队,最小的队员12岁,最大的队员50多岁,球员踢一场比赛,全村的村民都会支持,组成本村的啦啦队和自己的球队一起入场,给队员们加油,球员的装备和补给,全由各村寨家家户户出资筹集,是名副其实的“全民参与”。
3.发自内心的热爱
“村超”所在的《榕江县志》记载,20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迁入榕江的广西大学将足球运动带给了当地百姓,足球运动随即传播开来。随着20世纪60年代榕江县足球队在黔东南州足球比赛中获得冠军,足球运动自此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足球在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逐渐兴起,20世纪80年代许多父母主动把孩子送去踢球,20世纪90年代榕江人开始积极改造简易的露天足球场。直至今天,榕江已用80多年时间日积月累、精心培育出了体育文化的土壤和氛围。“村超”火爆出圈后,村民们的热情被彻底激活,争先恐后报名、开动脑筋出节目,争相为“村超”发声、代言,皆源于当地人民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
因为“接地气”,所以“有人气”,是“村超”能够凝聚人心的核心奥秘。足球在榕江代表着一种朴素的热爱和团结,承载着乡愁、记忆,乡土文化和烟火气息在此汇聚,温暖着当地,传播至全国,甚至影响到海外。体育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经济的繁荣,还因此传递出了幸福能量,感染着更多现场和网上的人。
(三)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个窗口
1.乡村文化繁荣的新形态
黔东南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千百年来该地孕育了绚丽的历史文化、璀璨的民族文化、独特的体育文化,不同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文化生态。“村超”是榕江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结合的体育项目,也是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交融的“文化大集”,在以地方特色基因点燃体育热情的同时,将民族文化、美食文化、农业文化和产业文化更好地推广出去,尊重和彰显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同时也坚持和凸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其参与感,为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建设发展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赋予了新的内涵。
2.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样本
近二十年间,国家在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很大投入、很多努力,贵州全境高铁穿行,民航机场密度西南第一,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50座、前10名中有5座在贵州。山高水险的贵州,终于实现了“机场星罗棋布,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的宏伟蓝图。当前,榕江“村超”也正在用“超好看”的足球赛事、“超美味”的特色食品、“超好玩”的自然美景、“超好住”的舒适民宿等“超”经济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参考的样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村超”的火爆出圈,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實践的生动诠释。
(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范式
1.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
“村超”因地制宜,立足于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依托足球赛事,丰富活动内容、延展特色内涵,如打造出“体育+美食”品牌,在8月份开启的贵州“村超”全国美食足球友谊赛中,来自广东、福建、河北、四川等多地共276支足球队参赛,其中大部分足球队的名称以当地独具代表性的食物命名,比如扬州炒饭足球队、南京盐水鸭足球队、文昌椰子鸡足球队等,各路球队带着地方美食来进行交流,为“村超”等活动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借助“非遗集市”平台,推广集中体现民族特色的蜡染、银饰及刺绣等手工艺品,面向非遗传承人、留守妇女、创业青年等特定群体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甚至将非遗“双创”产品带到海内外参展,让非遗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读懂贵州大山,进而呈现和打造更多的“体育+民族文化”特色品牌,为贵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持续注入“超”能量。
2.推动特色资源产业化发展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无论是贵州省,还是榕江县,民族文化都是其特色和特长。榕江县辖地民族众多,十余个少数民族又在历史积淀中形成和发展了十多项包括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在内的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以食为天”,这方水土还在千百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腌鱼、牛瘪、卷粉、小香羊等数不尽的民族特色美食。贵州各地也正在借力“村超”等赛事形成的人气,立足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推动体育与农业、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特色的“村味”文化,实现农村产业振兴,为县域经济赋能。如乡村正在积极调配各类资源发展民宿,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极具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如野生菌、优质黑毛猪、野生土蜂蜜等,打造特色产业牌;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为契机,一方面吸引当地青年返乡创业,注重积极引进文创专业人才入乡创业;另一方面加大“超”主题文创潮品方面的研发投入,从而形成一条足球牵引、辐射周边、特色鲜明、门类齐全的产业链条。
“村超”作为一场场比赛,也是一步步阶梯,作用于精神文化层面,推动着物质层面的转型升级,可以不断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打开新思路。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发挥好“村超”的文化溢出效应,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性地讲好今天的乡村故事,必将凝聚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质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要增强主体体验,加大情感共鸣,在共情上多下功夫
“村超”是一场以“小足球”推动民族“大团结”的视觉盛宴,整场比赛热血沸腾、群情投入,不仅展现了来自贵州、江苏、四川、福建和港澳台各族群众之间团结向上、文明和谐、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还让参与者、关注者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从而形成爱国感恩、凝心聚气、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起到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这种形式的教育载体具备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并能够更好地将教育内容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也能够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参与其中。爱国本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但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与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年轻人的特点难免存在脱节,只有增强主体体验,加大情感共鸣,强化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才能涵育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
(二)要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求真务实注重实效
探寻“村超”中蕴含的成功密码,其中必然有对市场规律的充分尊重、对群众力量的高度推崇,让社会和群众的活力与政府的引导教育和服务保障共同生发,用创新引领了活动品牌的升级、构建了民族特色的新优势、赋予了地方文化的新内涵,不仅实现了流量转化和经济增长,更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村超”故事、榕江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也为深刻认识爱国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的洗礼、精神的熏陶,要强化思想引领,做到润物无声,就要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既要遵循规律,又要创新发展,注重落细落小落实、日常经常平常,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务实节俭开展教育、组织活动,杜绝铺张浪费,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求真务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三)要调动积极性,增强主动性,突出群众的参与作用
被誉为“群众的活动、群众的赛事、群众的舞台”的“村超”,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融入人民的海洋,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群众无限的活力和潜力,体现了群众体育的精神感召力,开创了群众作为主体、群众投入主创、群众创造成果、群众参与共享的生动局面,也充分展现了基层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精神风貌,激发了广大民众创新、创造潜力。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突出教育的群眾性,要坚持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唱响人民赞歌、展现人民风貌,大力弘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生动展示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新业绩、新作为,引导人们自我宣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要善于调度传播,扩大影响力,提升思政舆论引导的效果
把思政工作融入新闻传播,能发挥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对“村超”的宣传报道,搭建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相结合的全方位宣传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现象级传播。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主流媒体,以更广阔的视角、更深度的叙事,围绕“村超”全方位开展新闻宣传,通过典型式报道、微观式剖析,持续提供信息增量,呈现乡村振兴新面貌,解读文体旅产业融合为乡村发展注活力、开新路的有益探索,引发一波又一波舆论共鸣。这些宣传彰显了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展现了中央和各级政府对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切;为研究“村超”样本、总结“村超”经验,探寻乡村振兴难点问题和社会民生热点议题的解决对策提供了思路;对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发展力量,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五、结束语
2023年以来,“村超”以及同为贵州的“村BA”赛事火爆出圈、迅速走红,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村超”一词因年度特征明显,折射社会生活面貌,与“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热点并驾齐驱,入选为“2023年十大流行语”。学界、政府和互联网更多关注如何才能保持其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让“村超”和“村BA”这一系列现象级的“狂欢”变成一年一度的“常欢”,让“走红”变成经济发展的“长红”。但与此同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是,如何赋予“村超”这类现象更多的教育意义和育人价值,挖掘“村超”这类现象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教育,尤其是结合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文化等载体,多层次、全维度地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关注和研究,以期获得更深层次的启发和更丰富的实践成果。
参考文献:
[1]许峰.“村BA”“村超”现象级传播中的“狂欢”要素分析[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3(4):29-32.
[2]刘海涛,周晓旭,王宜馨.贵州“村超”现象级传播的生成逻辑与传播效应:基于知识发酵理论的视角[J].体育与科学,2023,44(5):15-21.
[3]董航维.乡村传播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抖音“村BA”“村超”短视频用户评论分析[J].新闻世界,2023(8):47-51.
[4]刘峣.“村超”“村BA”:中国“村赛”热到海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16(09).
[5]贵州日报报刊社调研组.群众创造历史 创新引领发展:从村BA村超看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N].贵州日报,2023-09-20(01).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