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研究

2024-04-08 13:13陈新怡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6期
关键词:鄞州鄞州区应用型

陈新怡

[摘           要]  人才作为首要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宁波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智力、科技、培训、人才等资源优势帮扶合力陆续成立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研究院、实践基地等多种模式,在鄞州区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聚焦宁波市域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发展现状,结合“三螺旋”理论分析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个人发展、高校建设及政策方针方面存在的困境,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优化措施,以期对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借鉴,培养“知农、爱农、兴农”的现代“三农”工作人才。

[关    键   词]  乡村人才振兴;应用型高校;鄞州;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005-04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肩负着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鄞州区作为浙江省宁波市的重要城区之一,其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面临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调查和案例分析,不仅有助于推动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乡村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必要性

(一)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2019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初心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人才振兴也逐步成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发展转型等因素助力下,2022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成立“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联盟”,充分发挥全省高校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将高校优质资源导入乡村,实现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赋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二)助推高校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等方面承担了重要责任,依托政校企三方的行业优势、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形式,主动对接企业、服务产业,在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共建多元教学场景,打造应用型教学团队;二是积极搭建实践育人场所,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三是聚焦产业发展现状,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新型乡村技术人才。

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是高校应用型职能的重要实践。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聚焦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乡村科技、人才、培训等合作帮扶,积极探索“未来乡村,未来农业,未来农民”的发展机遇,承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责任,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跨领域、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产业场景深度融合。

(三)加强乡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鄞州区作为浙江省宁波市的重要城区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十三五”以来,鄞州区坚持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充分挖掘乡村产业特色,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开发乡村特色产品,发展非遗传承和影视创作等新兴产业,打造“农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产业学院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出现“产业学院”的概念,文件中指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依托政校企三方的资源优势、教学优势及行业优势,创新教学实践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搭建产学研一体的合作平台及实践基地,孵化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成果,推动区域乡村文化传承及经济转型发展。

2021年4月28日宁波财经学院与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展开战略合作,共建宁波未来乡村学院,不断凝聚智力、科技、培训、人才等帮扶合力,深化校地帮扶模式。宁波未来乡村学院是高校社会服务的新型模式,也是学校的特色产业学院,秉持“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原则,聚焦宁波乡村振兴,探索“未来农业、未来农民、未来农村”建设,在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研究、乡村全域发展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上打造“高校样板”。

(二)研究院

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研究院”模式指高校、当地政府、企业三者相协同,致力于政策研究、理论创新、技术开发、决策咨询等功能。如浙江萬里学院和鄞州区人民政府共建的“鄞州-万里乡村振兴研究院”,以该校的优势学科为基础,下设“艺术振兴乡村(社区)研究中心”“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共富未来乡村研究中心”“农业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在内的4个研究中心,分别围绕非遗文创设计、农旅规划运营、数字物流建设、农产品技术开发等方面展开战略规划咨询、科技创新升级、乡村治理改革及数字化农村建设,助力鄞州区乡村人才更新培养与相关产业转型迭代。宁波大学中国乡村政策与实践研究院通过和鄞州区东吴镇政府搭建“大学+小镇”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发布《乡镇级乡村振兴综合解决方案(2023版)》,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支撑,推动高校人才及技术等方面优势在乡村落地实现。

(三)实践基地

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实践基地”模式通常指高校联合区县政府、乡村企业共同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围绕具体某一类产业或具体某一乡镇街道开展学生实习实践、社会培训、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活动的产教融合项目。如宁波财经学院与鄞州区东吴镇天童村打造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开展“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之走进天童”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当地居民,寻觅红色文化探索保护与传承天童文化各项措施;与姜山镇签订“校村协同振兴行动”,组织师生通过走访调研活动打造姜山镇全域乡村振兴项目。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困境

(一)个人发展层面

师生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组成成员,也是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力量。但高校师生在参与乡村振兴环节中存在部分困境:

1.学生乡村就业意愿不强,相关政策了解不足

通过访谈了解到,受传统思维影响,部分学生对于乡村人才类别及需求认识有限,对乡村就业环境存在一定认知偏差,同时,对于个人未来就业处于多元化发展情况,大多集中倾向一线城市或回家乡发展。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以得知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薪资待遇、工作稳定性及社交沟通等方面最为需要。尽管鄞州区乡村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区域内仍有部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城乡融合机制有待提升,外来人口居住条件一般等情况,对于吸引优秀地方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存在较大困难。

2.教师科技成果转化不佳,职业发展关联有限

在针对72位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教师参与乡村振兴程度略高于学生,其中,占比最高的教研岗位教师表示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主要包括带领学生专业认知实习、实践教学及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但仍有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对乡村振兴了解较少,存在对乡村现阶段发展的重点及方向认识不清等情况。此外,在围绕乡村振兴相关的科研及教学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及资金,且后续成果无法得到完全的保证,通常受到很多自然因素和政策方针的影响,因此使得教师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不佳,对个人职业发展增效有限。

(二)高校建设层面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聚焦产业发展现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在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方面仍有一定困境。

1.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学校定位模糊

鄞州区的主要乡村产业包括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文化产业等方面,同时有雪菜、茶叶、水产等多项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但纵观宁波市的5所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专业类别基本以经管、工科、文学、艺术等类别为主,农学专业几乎没有,尽管通过增加实习实践板块参与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但是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调整难度较大,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缓慢。其次,近些年来,为响应宁波整体产业发展需要,部分应用型高校增设或准备申报部分新专业,如浙江万里学院新增数字经济专业,宁波工程学院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新增智能建造专业等,但与鄞州区围绕乡村振兴方面提出的乡村新业态培育,创意农业开发、乡村特色挖掘等方面需求关联不大,缺乏专业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农业等方面实用人才的培养专业。

2.实践教学设置薄弱,资源配置受限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各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教职工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等方式优化学校师资配比,但多数课程仍需要大班授课或集中授课等情况,学生乡村振兴类别实习实践机会缺乏。其次,目前宁波市域内各应用型高校存在专业课程实践安排不合理、时间及场地受限等情况,同时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中也受经费、办学条件等各方面影响,缺乏规划足够使用场地的情况,无法将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与乡村振兴实践实训做到良好结合。

3.乡村振兴领域创新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首先,乡村振兴需要紧跟政策发展及产业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现阶段采取的乡村振兴方式大多围绕学生实习实践、组织各类农业培训等方面展开,缺乏对乡村振兴理论有深入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及高层次人才的引入机制,无法解决目前乡村对科研人才及团队的高需求。其次,地方应用型高校还未探索出各类别专业与乡村振兴领域的长久合作模式,在乡村治理、产业转型、智慧农业等方面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对于相关科研项目及技术研发缺少一定激励机制,无法吸引优秀师生参与其中。

4.政校企联动力不足,合作模式同质化严重

宁波各应用型高校办学以发展区域经济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高校产教融合模式大多以专业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校外实践基地或部分订单班等形式展开,合作深度有限且模式同质化严重。

(三)政策方针层面

1.引进人才机制有待完善

“十四五”以来,鄞州区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大力推动数字化乡村建设,如“淘宝特色宁波馆”、电子商务村、数字农业工厂等数字乡村建設工程。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鄞州区对于“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现代农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是没有建立吸引乡村治理高层次人才、乡村振兴理论学科带头人的引进政策,如乡村振兴类科研项目奖励、科研工作量互抵等,没有完全解决高校教师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后顾之忧。

2.培训人才方案有待更新

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培训乡村振兴人才通常采用“校内教师+校外专家”相结合的模式,但是两者之间因为专业背景及工作重点的显著差异,缺乏一体化专业培训及规划,导致人才培养与具体行业需求存在错位和脱节的情况。

3.留住人才环境有待提高

在基层治理、技术研发、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激励奖励措施和政策不够细致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与具体业务内容不相匹配,人才待遇奖励与具体付出成就不成正比,不能充分调动乡村人才扎根乡村的积极性。宁波市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暂未制定与乡村振兴有关的制度文件,相关的管理与监督机制还未健全。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层面

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之一,对高校培养人才及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确定发展目标定位

在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以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无缝对接为导向,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及鄞州区域乡村经济产业及业态发展需要,确定赋能乡村振兴的方式与内容,逐步形成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打造四年全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发展的乡村振兴应用人才。

2.调整学科专业课程

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积极探索专业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结合模式,创新专业课程实践形式。如影视传媒类专业可以开展短视频直播培训、影视创作,培育引进非遗表演、曲艺演唱、摄影摄像等专业工作室,帮助农民发展文化艺术和科普培训,传承发扬进士文化、耕读文化等特色文化,讲好历史文化故事,发展农旅融合产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依托鄞州区传统村落和人文風采,开发以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金银彩绣等国家级非遗为特色的手工作品和伴手礼等文化衍生品,积极培育乡土工匠,深入挖掘“鄞州民居”元素,设计改造整体风貌,建设特色美丽城镇。经管类专业可以将专业特色与鄞州区各镇村联合,强化特色产品开发,探索引进职业经理人及团队搭建手机App、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在线服务平台,围绕衣食住行提升乡村经营消费能力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3.健全奖励机制体制

在教师层面,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将赋能乡村振兴贡献度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制度中,并对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教师给予一定绩效奖励,尽可能减轻教师因职称晋升、教学科研等方面压力。在学生层面,地方应用型高校可以将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学生学期评奖评优、第二课堂学分等相关制度中,对积极参与或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授予荣誉称号,同时可对接镇及街道推荐就业、入乡创业、科技创新等激励机制。

4.校企合作模式优化

积极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研究院及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助推乡村振兴计划将面向国家乡村振兴大战略和宁波区域乡村建设发展需求,搭建“政、校、企”产教合作联盟,采用“课程实践”“专业认知实习”“工作室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活动实践”“专业竞赛”“成果展演”等多种模式对接乡村,以专业赋能乡村,用创意助推实践。通过合作平台,一方面发挥应用型高校专业优势,助力乡村解决一线实际需要与问题;一方面引导在校师生了解乡村、热爱乡村、建设乡村,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切实承担起社会发展重任,提升个人综合实践素养。

(二)市区县各级政府层面

市区县各级政府应当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围绕人力、财力、场地等方面提出相关支持政策。

1.人力支持

各级政府可以围绕鄞州区发展现状加大引才、留才政策,如通过成立高校教师乡村振兴交流中心,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成果与区域企业乡村振兴需求精准对接。同时,通过采用定期培训、柔性引进等方式统筹整合行业龙头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建立鄞州区高层次乡村振兴“智库专家团”,分派到宁波市域内各应用型高校针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展开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2.财力支持

各级政府可以成立乡村振兴发展基金,将应用型高校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区域政府财政预算制度中,明确财政支出责任。在乡村振兴发展基金中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或专项贷款,扶持宁波地区应用型高校应届毕业生及全国鄞州籍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并进一步优化住房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此外,强化宁波市域内应用型高校和属地镇(街道)合作项目的场地及资金等要素支持,健全项目动态监督机制,促进合作质量与效果优化。

3.场地支持

通过合作共建、产教联盟等形式鼓励地方应用型高校围绕乡村振兴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鄞州区大学生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就业实习实践基地,统筹整合区域各类资源,建立跨区合作模式,实现场地共享共用,资源互联互通的新发展模式。

(三)涉农企业及产业层面

涉农企业及产业在政校企合作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1.参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涉农企业及产业负责人可以联合地方应用型高校共建“乡村振兴校企师资共同体”,建立“校内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与“校外行业专家+业务骨干”为一体的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以乡村振兴为特色的应用型教师团队。

2.与政校联合搭建乡村振兴合作平台

涉农企业及产业积极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参与由地方应用型高校发起的各类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研究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同时,涉农企业还可聚焦自身重点服务领域,将乡村产业场景复制进高校校园,运用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市场化项目”形式与校内教师工作合作孵化乡村振兴产教融合成果,推动鄞州区域乡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真正实现赋能鄞州乡村人才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思瑶,马秀峰.场域理论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3):27-34.

[2]刘春桃,柳松.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6):16-21.

[3]邓泓,蔡欣,彭莹琼,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2):50-53.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鄞州鄞州区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我在鄞州 我很幸福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宁波市鄞州区德培小学
践行“四力”追梦新时代——以鄞州日报《天南海北鄞州人》专栏报道为例
小区域 大关注——《鄞州日报》探索多平台建设的初步尝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鄞州区非遗展示馆
宁波市鄞州精艺机电厂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