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
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种植面积广泛,营养价值高。它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原料,同时也是动物饲料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因此备受关注。然而,当前玉米种植面临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需要深入研究其种植技术,并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这不仅有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也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关注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完善,为实现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玉米栽培现状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现已经排在世界前列,不仅能够满足我国日常供应,而且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向外出口。目前,玉米产量占我国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0.2%左右。虽然我国玉米产量较大,但是整体智能化、集约化水平较低,无法提高玉米附加值,在加工玉米的过程中依旧为淀粉、玉米油等商品,而在其他产业方面却没有更多地涉及。为此,需要加强分析玉米研发等技术,尽可能拓展玉米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一方面,我国玉米产业化发展进程较慢,在加工过程中严重脱离生产环节,没有形成产业链,影响玉米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玉米管理整体呈现粗放式运营状态,在国际上较为落后,部分加工企业管理能力较差、资格证不全,以至于玉米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种子培育不到位、玉米加工能力较差、技术水平低、玉米籽粒不饱满等。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品种选择
①结合土壤墒情、地温和地势选择品种
在选种前要调查土壤墒情和地温情况,如果种植地区墒情好光照充足,可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玉米品种,促进玉米高产和稳产,激发玉米生长潜力。地势相对较高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中熟或早熟的品种。地势较为平坦的种植地区,可以选择中晚熟或者晚熟的玉米品种。
②根据品质选择玉米品种
选择优良品种其中抗逆性涵盖了抗病性、抗倒性、抗旱性、抗虫性及耐寒性等多个方面。這意味着,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这些品种相较于其他品种更能抵抗不利因素的影响,如病害、倒伏、干旱、虫害及耐寒等。具体来说,它们能在其他品种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保持较轻的损害程度或者完全不受影响。这类品种通常具有较好的稳产性,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稳定的产量保障。因此,在选择优良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其抗逆性的强弱以及品质的优劣,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稳定。
2、种子处理
①发芽率测定
在玉米播种前要测定种子发芽率,可以随机选择100粒玉米,在温度为26℃~30℃的水中浸泡8h即可,然后将种子种植在土壤中,播种深度为2cm左右,放在温度为18℃的环境下计算发芽率,发芽率达到标准可处理种子,如果未达到标准要换种。
②晾晒种子
选择晴朗天气的10:00~16:00将种子均匀摊铺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晾晒2~3d,下午16:00后光照减弱应该放在室内,防止种子受潮。另外,通过晾晒种子能够消灭种子表面病菌,在晾晒过程中要定期翻动,保证种子受热均匀,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发芽率。在种子处理过程中不能选择铁器或者水泥地,会烫伤种子。
③浸泡种子催芽
种子浸泡催芽方式包括冷水浸泡种子和温水浸泡种子。若采用冷水浸泡种子,可以将种子放在冷水中浸泡12~24h。浸泡后晾干,干燥后播种。若采用温水浸泡种子,水温控制在45℃~50℃,并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捞出后将种子放在阴凉处干燥,种子表面没有水分后可以播种。通过该种方式能够灭杀种子表面病菌,可以防治黑粉病和炭疽病,能够降低玉米病害发生概率。需要注意的是,要控制好种子浸泡时间,浸泡时间太长会增加种子发霉的概率,浸泡时间太短会导致种子没有汲取充足的水分而影响出芽率。在催芽过程中需要每隔2h翻动1次种子,确保种子受热均匀。
3、选地和整地
①选地
为了给玉米生长营造健康的土壤环境,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和灌溉方便的土壤,最好选择沙壤土,太黏重的地块不适合种植玉米。应选择土壤pH值6.5~7.0、通风条件好的种植地。
②整地
选择好地块后,应翻耕处理前茬作物,深度控制在20~30cm,翻耕后镇压,增加土壤疏松度。在整地过程中,要结合土壤肥力施入适量的有机肥,作为基肥。通过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和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玉米产量。当前,有些种植户选择应用免耕技术播种可省去整地和耕地环节,不会破坏土壤地表结构,有利于土壤保墒。有条件的种植地区,可采用免耕技术播种。
4、施入基肥
结合玉米的产量适当地调整基肥施入量。如果玉米产量在6750~9000kg/hm2之间,施入商品有机肥2250~3000kg/hm2、尿素120~150kg/hm2、磷酸二胺150~180kg/hm2、硫酸钾15~30kg/hm2。如果玉米产量在9000~12000kg/hm2之间,施入商品有机肥2250~3000kg/hm2、尿素165~225kg/hm2、磷酸二铵345~300kg/hm2、硫酸钾15~45kg/hm2。如果玉米产量在12000~13500kg/hm2之间,施入有机肥2250~3000kg/hm2、尿素195~225kg/hm2、磷酸二铵225~360kg/hm2、硫酸钾30~75kg/hm2。
5、播种技术
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太早或者太晚都会影响出苗率。通常情况下,气温稳定在10℃以上,并且土壤湿度维持在20%以上才能播种。播种太晚会导致玉米出苗受到影响。在玉米种植中还要控制好播种密度,为植株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植株之间互相争夺养分和水分,也能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一旦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玉米产量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应在了解当地土壤肥力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播种密度。如果土壤肥力较差,播种距离应控制在60~80cm。如果土壤肥力较好,可以采取宽窄行技术,宽行距离为80~85cm,窄行距离为25~30cm,避免浪费土地资源,提高播种效率。
6、田间管理技术
①查苗、补苗
种植户要定期观察玉米的出苗情况,发现缺苗及时补种,选择阴天下午补种。如果缺苗不严重,可以带土移栽,之后浇水,提高玉米苗成活率。另外,针对覆盖地膜种植的玉米田,应在玉米第1片真叶展开后引出玉米苗,防止烧苗。
②间苗、定苗
应做好玉米田的间苗工作,否则秧苗之间会争夺养分和光照,不利于苗壮。在玉米幼苗3~4片叶片时开始间苗,直接去除弱苗。另外,在幼苗4~5片叶时定苗,保留健壮苗和大苗。
③蹲苗
在幼苗4~5片叶时,结合定苗进行蹲苗,蹲苗的前提条件为玉米长势旺、土壤墒情好和肥力高,将幼苗四周3cm处的土翻开,晾晒7~15d后封土,能增强玉米抗旱和抗倒伏能力。
④中耕除草
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中耕除草来提高土壤透气性,为根部营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促进有机质分解,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和抗旱能力。在玉米苗4~5片叶时,定苗的同时可以松土,深度为3~5cm。在玉米植株高度为30cm左右进行第2次中耕。在拔节前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为9~12cm,注意控制深度和培土量。中耕时配合除草,与传统的人工除草相比,化学除草具有高效、省工等多种优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⑤灌溉
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保证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的土壤湿度适宜。通常情况下,出苗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应该在60%左右,拔节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应该在65%,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应该在75%,成熟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应该在65%。种植户要结合各个时期玉米田的生长情况科学灌溉。需要注意的是,玉米大喇叭口时期是玉米生长的旺盛时期,要及时补充水分。
三、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1、粗缩病
粗缩病是玉米常见病害,患病玉米叶片宽短僵直,节间粗短,叶色浓绿,叶背、叶鞘、苞叶等多个部位叶脉出现条状凸起,颜色为蜡白色,粗細不一,粗糙感较重,植株矮化,雌穗出现畸形,雄穗逐渐退化,严重影响结实率。
防治方式如下:科学选种,优选高抗病性玉米品种;做好玉米种处理工作,播种前晾晒,施用药剂或种衣剂包衣后再播种;合理控制播种时间,避开灰飞虱盛发期;及时清除杂草,防止灰飞虱在此活动;若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统一深埋、烧毁,防止病原传播;返青后喷施25%扑虱灵等药剂诱杀灰飞虱,避免其传播病毒;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5%植病灵800倍液,每隔7d喷药1次,连用2~3次。
2、褐斑病
褐斑病在玉米栽培时有较高的发生概率,7~8月是该病的高发期,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则发病率越高,尤其是瘠薄地发病重。受害玉米植株顶部叶片和叶鞘交接位置出现密集成行的椭圆形、圆形小斑点,颜色为红褐色,有的呈黄褐色,后期叶片布满病斑。叶片上的病斑呈白色透明状,随后叶鞘、叶脉出现褐色斑点,后期形成粉末状物质。
防治方式如下:提高选种意识,优选耐病品种;坚持轮作倒茬3年以上,减少田间菌源积累;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晾晒,杀灭致病菌;做好施肥工作,前期施加充足的基肥,后期适时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控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包括浇水、除草等,确保玉米健壮生长;发病后,建议交替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d喷药1次,连用2~3次。
3、弯孢霉叶斑病
该病主要对玉米的叶片、苞叶产生危害。发病初期,受侵害的部位会出现黄色或白色斑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在病斑边缘位置形成一圈透明区域。后期,病变的叶片、苞叶变成暗黄色,严重时可以造成整株叶片干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病菌孢子在30℃~35℃下较为活跃,在相对湿度超过70%时生物活性较高。每年8月中旬~9月中旬是该病的高发期。
对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采取绿色防治技术:①及时清理玉米田。玉米收获后,将田间的落叶、秸秆、杂草等统一收集,运输到指定地点进行焚烧,杀灭残存在秸秆、落叶、杂草中的病菌。②春季播种前1个月,采取深翻土壤的方式,既可以让土壤变得疏松,提高蓄水保墒能力,同时,也能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孢子。③选择性状优良、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并在播种前使用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止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④合理密植。田间种植密度太大,通风效果差,夏季雨后田间湿度偏高,发病率较高。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夏季雨后,如果田间有积水要及时排出,对降低病害也有一定效果。
4、灰飞虱
灰飞虱是玉米栽培地主要虫害之一,会对玉米的生长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灰飞虱可为害玉米生长各个阶段,苗期不易被发现,直至长出6片叶时才出现症状,受害的叶片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然后遍布整个叶片,叶背出现一些凸起,呈蜡白色。受害的叶片颜色浓绿、宽、短、硬、脆,病株节间缩短,整株矮化,叶片密集丛生,受害玉米植株抽穗异常。
防治方式如下:合理控制玉米播种时间,夏玉米适当晚播,避开灰飞虱传播病毒的高峰期;重视开展玉米种包衣或药剂浸种工作,例如用70%高巧种衣剂包衣、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浸种,均可预防灰飞虱;提高田间管理意识,将田间地头的杂草清理干净,及时浇水追肥,有助于提高植株抗病性;田间出现病株时要及时拔除并烧毁;灰飞虱数量较多时,建议交替喷施48%毒死蜱乳油2000倍溶液、20%吡蚜酮2000倍液,每隔7d喷药1次,连用2~3次。
5、玉米螟
玉米螟也被称为钻心虫,幼虫爬上嫩叶啃食叶片后潜入心叶继续啃食,会导致心叶出现一些小圆孔。同时,玉米螟对雄穗、雌穗有较大危害,会导致雌雄穗发育不良,空粒、瘪粒增多,严重影响籽粒品质及产量。茎秆受害后,植株会逐渐早枯、倒伏。
防治方式如下:重视对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例如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在玉米螟产卵期释放可消灭虫卵;重视对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制剂的施用,该方法防治效果突出;做好除草工作,防止螟虫在此越冬;合理应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害虫数量较多时,建议交替喷灌25%灭幼脲3号悬浮剂6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每隔7d用药1次,连用2~3次。
6、红蜘蛛
玉米红蜘蛛又称玉米叶螨,在虫害严重时,每株可寄生几千甚至上万只玉米红蜘蛛,导致玉米植株大面积枯死。即便是没有枯死的植株,也会出现空穗率明显升高、籽粒瘦小的情况,造成严重减产。
对于玉米红蜘蛛,可采取以下绿色防治技术:①利用玉米红蜘蛛可以越冬的习性,在玉米秋收后及时浅耕灭茬,使土壤中准备越冬的虫卵窒息而死。②玉米播种至收获前,要做好玉米田内与周边田埂的杂草清除工作,通过清理杂草消除玉米红蜘蛛生长、繁殖的环境,也是一种控制害虫数量的有效方法。③选择抗螨品种,或是将玉米与豆类作物间作套种,可以起到减少害虫数量的效果。④玉米红蜘蛛对蓝色、黄色有趋向性,可以将长50cm、宽30cm的蓝色、黄色粘板悬挂在玉米田间,利用有色粘板表面的胶水将玉米红蜘蛛的成虫粘住,实现诱杀。⑤在玉米大田中放养玉米红蜘蛛的生物天敌,如七星瓢虫、赤眼蜂等,控制玉米田内害虫的数量。⑥如果田间害虫数量较多,还可以选择绿色低毒的生物试剂杀灭玉米红蜘蛛,效果较好的生物试剂有苦参碱、苦皮藤素等。
7、玉米粘虫
玉米黏虫也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且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虫之一。玉米黏虫每年可发生2~3代,在雨水较多的年份,该虫害容易集中爆发。
对于玉米黏虫,可采取以下绿色防治技术:①提前预防,降低虫源。在玉米出苗后,及时采取浅耕灭茬措施,通过消除玉米粘虫的生存环境,减少害虫数量,可有效預防害虫的大规模出现。②对于面积较小的玉米地,可采取人工捕杀的方式。在玉米长出叶片后,玉米粘虫开始出现,但是数量较少。农民可以在每天清晨和傍晚幼虫取食时,人工摘除叶片上的幼虫。③玉米粘虫的成虫具有趋光性,利用这一生物习性,可以在玉米大田内放置杀虫灯诱杀害虫。为了提高杀虫效果,杀虫灯离地高度在1.5~2m为宜,间隔距离控制在20m左右,可以取得理想的杀虫效果。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较广,但整体产量较小、技术性不强,严重降低了玉米附加值。为此,在后续工作中,相关人员要科学应用高产种植技术,强化田间管理,做好日常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玉米生长能力,规避外界因素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作者单位:122302辽宁省喀左县甘招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