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理路与实践
——基于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的启示

2024-04-07 07:17王轶晰
教育评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命题考试情境

●王轶晰 谭 霞

2020年,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扭转教育评价的不科学导向,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考试评价制度……带动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如何有效提升教育评价尤其是高利害考试评价的公平性、设计与实施指向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对此,本文基于当前标准化考试的现实困境,从西方评价领域提出的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入手,借由其内涵特征及实施原则,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全面发展等问题。

一、当前标准化考试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国内外大批学者对标准化考试的价值导向及公平性提出质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有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部分标准化考试仍以考查知识的简单记忆与理解为主,选择、填空、简答等常用题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2]传统标准化考试难以有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几乎成为共识。二是应试导向加剧。学生在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中的表现承载了巨大的功利价值[3],将决定学生升学、教师及学校业绩甚至未来发展方向等。因此,“以考定教”难以避免,也使学生难以将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境中[4],更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高利害性的标准化考试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类考试尤其需要提升命题水平,通过科学、有效的命题,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

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标准化考试缺少对考生作为“人”的尊重,缺乏文化敏感性。评价和考试只关注单纯的知识掌握,较少关注知识与学生所经历、传承的社会行为与规范、生活方式与习俗、文化传统与话语体系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间的照应。

二、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美国学者班内特(Randy Bennett)提出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依据学生的社会文化特征为学生设计更加科学、有效、公平的评价。[5]

社会文化理论及相关的学习科学理论认为,人类认知发展受社会文化环境调节。[6]一些学者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学习是在某一群体性活动系统内发生的,这种系统包括群体内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语言及话语体系、文化、社会行为、实践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影响、塑造了群体内所有成员认识世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7]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本质是基于行为与情境的关系而获得证据,并依据证据对学生能力水平进行推理的过程。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和评价结果不仅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反映,而且是学生与情境互动的结果。[8]

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综合了以上观点,在评价观方面提出以下几方面认识:其一,评价不仅仅是学生能力水平及情境互动的结果,而是学生能力水平及其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认知等所有内部因素,与包括评价任务和评价条件在内的所有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9]其二,评价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参与塑造人、发展人的过程,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10]其三,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强调评价在深层次的公平性与可比性,反对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个体,认为应在控制好个体、群体背景因素和评价任务特性的基础上,充分排除与学生能力水平无关、但能影响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的因素,从而对学生能力水平做出科学有效推断。[11]

三、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的实践原则

伊万斯(Clara Evans)为说明教育实践对学生社会文化背景的敏感程度,构建出社会文化视角下教育实践的四级模型。其中,第一级为“文化感知”(sensitive),即教育者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文化背景的相似与不同,但不做价值评判;第二级为“文化相关”(relevant),即将学生的背景与其学习相连系;第三级为“文化响应”(responsive),即依据学生背景主动进行调整;第四级为“文化可持续”(sustaining),即尊重、探索和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以此为基础,认为经过精心设计的标准化评价能够达到“可持续”的水平,或至少应达到“响应”的水平。[12]为达到这一目标,评价必须依据下列五项原则进行设计,这五项原则构成了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文化背景相关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考试题目中呈现的情境联系并尊重学生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与个体认知,使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对情境是否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学界一直存在争论。[13]对此,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认为:首先,学生在与自身经历、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相一致的情境中,能够更加充分地将学习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运用于情境中,充分展示自身思维与能力的深度与广度。[14]其次,提供与学生自身经历一致、具备价值引领性的情境,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其以积极的视角探索、了解世界及其中问题,支持其整体发展。[15]最后,提供多样化情境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打破西方社会对思想和价值观的垄断。文化背景相关性原则的实现路径在于尽可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在编订题目情境的过程中尽可能详细地描述特定群体熟悉、喜欢的问题情境。对于可能以多个群体为目标的大规模评价,应构建具有一定普适性、使大部分受试者都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和题目。对于小规模评价,则可考虑根据被试者的特征,为被试群体“量身定制”情境与问题。

(二)呈现与表达多样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评价中的问题或任务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并允许受试者以多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思考结果。传统观念认为,为保证公平性和可比性,评价中的题目和任务必须以固定规范的形式表述,学生也必须以规范的形式作答。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通过梳理分析现代评价理论,认为不同群体可能存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与表达风格。[16]强制学生与评价之间以特定话语体系或表达方式进行互动,不仅容易引入与评价架构无关的因素进入评价过程中,损害评价的公平性,而且容易固化、窄化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不同学科,呈现与表达多样性原则有不同的实践路径和范围。如,数学等学科的呈现与表达多样性应以遵从学科话语体系为前提,在学科话语体系内以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美术、音乐等学科应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表达或呈现。总体而言,许多学科都涉及语言表达、图像表达和符号表等不同表达形式,需要评价设计者在学科话语体系内,以多种表达方式呈现问题,并允许学生选择三种中的任意一种呈现自身的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

(三)深入学习指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通过题目的指令和说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其学理依据有如下三点:其一,深度学习要求学生抓住学科内的核心知识进行深度能力培养,这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是学生必须发展、评价必须考核的能力;[17]其二,在标准化考试高利害性的背景下,将引领教师和学生关注核心素养发展,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和知识,并将其应用到现实情境中;[18]其三,对学生而言,评价实施的经历属于学习经历的一部分,题目的指令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19]从评价设计角度,实践这一原则包括多种路径,如提供丰富且有参考性的支撑材料,在表现性评价中引导学生完成适宜的任务,加强情境、任务与指导语之间的联系等。典型的实现路径是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深入分析,形成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包含关键思维策略与思维习惯等具体考查要点的评价模型。模型要特别强调所有考查要点的思维步骤与层次区别,然后依据思维步骤选择评价材料、编订评价情境、设计评价任务,并在评价任务中提供特定的思维引导。最后,依据评价模型系统组织任务,保证学生完成任务的顺序和思路与核心素养要求相一致。

(四)个体特征适应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评价主动适应学生特征,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并非直接增减难度,而是根据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或特殊需求,对评价给定的情境和任务等进行相应调整,使其能激发学生个体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和结果。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通过梳理多年来的评价理论与实践,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学生的表现和需求对评价内容和任务进行调整,并不会损失评价的公平性。长期以来的自适应评价实践说明,依据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选择与其能力水平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能够有效提升评价效度。[20]地域、城乡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标准化评价中的表现,也降低评价效度和可比性。针对学生特征调整评价任务,能够减少背景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提升评价效度。其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两种:第一种是表现性评价,即布置有较大选择空间、大部分学生能找到兴趣话题的任务,甚至允许学生在不同任务中做出选择。同时,不能引导学生做出特定的选择,或暗示选择哪类话题或题目将获得较高分数,而应以完成问题的过程和思路作为考查重点。[21]第二种是计算机自适应标准化评价。通过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为其自动匹配适宜难度的标准化题目,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展示思维能力。这种路径需要以大量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优质标准化题目作基础,并需要利用相关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

(五)结果分析交互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将评价结果呈现为作为完整的“人”的学生个体,与评价任务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观念认为,评价结果和分数是学生个人能力的表征,这也意味着不同群体、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只要在特定学科上能力水平相近,在评价中也会有类似的表现。[22]但是,诸多现代评价理论批驳了这种观点,如项目反应理论从统计角度说明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同时取决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题目特征。[23]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生个人知识水平、学科能力、学习方式、自我认知、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作为完整的“人”的学生个体。评价结果是这些因素与包括评价实施的环境和任务属性等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明确学生评价结果出现差异的系统性因素。目前,在正式的标准化评价结果报告中,较少应用这一原则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实践中,这一原则首先应用于命题质量评估和相关研究中,如对比男女或城乡学生针对特定问题的表现等。这一原则帮助命题者、教师和研究者开拓对评价和命题进行深入分析的视角,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水平,而且关注学生学习习惯、个体认知等其他相关因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命题者和研究者深入分析题目内容、情境、任务说明等对学生群体的适宜程度,提升命题质量。

四、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对我国考试评价改革的启示

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更新了评价设计的理念与原则,形成了新的评价设计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我国的评价改革工作具有借鉴意义,从研究方向、评价观念、评价设计与结果分析技术等多方面提供了启示。

(一)进一步深化考试评价的命题研究

在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的五项原则中,有四项直接指导命题,第五项原则要求命题者和研究者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对命题质量和命题思路进行解读和分析。可见,提升命题质量是系统改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核心和关键。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精心设计的考试题目或评价任务能够科学、准确、有效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做出推测;另一方面,大规模高利害性评价的命题天然具有较大的教学反冲力。教师会自发通过分析、揣摩高利害性评价的命题内容与思路来调整自身的教学,并由此调整学生的学习。因此,必须给予命题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提升命题水平不仅意味着提升评价体系的水平,而且意味着由此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

当前国内关于评价改革方面的研究,大多仍以政策解读、路径探索、指标体系构建等整体设计为主,对评价情境和任务如何设计、任务如何表述、如何为学生提供指引等具体命题方法和命题技术的研究较为欠缺。进一步深化评价改革工作,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对命题工作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基于现代评价理论和评价设计模型,提升试题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进一步更新现有评价观念

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将评价看成作为整体的“人”的受试者与评价互动的过程。这种观念意味着参与评价的不是学生单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一个整体的人。这也意味着评价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在特定情境下完整个体与评价任务和评价环境相互交流的过程,而非一种单向的简单评判。命题者和研究者在研究、审视某一评价时,不应单纯考虑评价能否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做出准确判断,更应审视这种评价是否照应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背景性、系统性因素,审视题目或任务是否与学生形成正向、有益的互动,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展示自身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分析评价结果、评估命题质量的过程中,命题者和研究者也不应单纯检测题目难度、区分度等指标是否符合预期、是否有明显误差等问题,而要深入探索差异形成的原因、如何理解并干预预期之外的差异等。这种深入探索不仅能提升评价质量,而且能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学生,带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应用方法技术赋能评价变革

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是对一系列现代评价理论的发展,而评价技术的进步是现代评价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命题、结果分析和信息技术的局限下,更需要进一步研发应用新技术。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命题方法和命题技术。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对命题原则和实现路径有深入阐释,已有部分评价将这些原则应用至命题环节。我国应以这些评价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借鉴其情境创设和任务设置的方法,并尝试将其拓展至更多学科领域中。二是评价结果分析和反馈技术。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使用事关评价效度,也是评估评价命题质量、实现教学评一体的重要方法。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对如何分析和反馈评价结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但实现这一思路仍需应用结果分析相关统计方法和技术进行支撑,并同时研发新方法,强化结果分析的科学性。三是评价相关的信息化技术。在以计算机自适应评价为代表的现代评价中,信息技术作为关键共性技术存在,为评价的顺利高效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条件保障。要实现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的广泛实践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赋能评价改革的关键路径,创新技术应用场景,从而基于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的部分原理,深化我国评价改革。

五、余论

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围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与思考国际前沿理论,既是深化理论研究、更新评价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索评价方式变革、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举措。社会文化响应性评价理论对评价命题的情境设计、任务设计、评分方式、结果分析与应用等均做出深入阐释,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基于当前研究进行深一步的评价模型建构、命题策略研究以及相关技术环境的搭建,为更好开展大规模考试评价、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持续助力。

猜你喜欢
命题考试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护患情境会话
下一站命题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