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凡,曹睿,许舵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 合肥铁路物流中心,安徽 蚌埠 233017)
铁路物流基地是铁路生产力布局调整、运输能力不断释放的情况下产生的[1],主要是以铁路货运场站等资源作为基础[2],融合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的空间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统筹骨干线路、物流枢纽设施,不断对国家骨干枢纽、骨干物流基地设施的条件进行完善,健全县乡村为主的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快速发展高铁快运等铁路货运产品。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境内,铁路青龙山站与雷河之间。其交通区位优良,紧靠符夹铁路(符离集—夹河寨)青龙山区段站,符夹、青阜(青龙山—阜阳)2条铁路在此交汇,接连京台高速铁路(北京—台北),铁路运输能力强;紧靠孟山南路、省道101、省道202等,公路集疏运条件便捷。但目前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各功能区不够协调、物流设施不适应场区地形等不足,无法发挥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的战略优势。因此,研究尝试对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布局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1)物流基地货场情况。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青龙山站隶属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局集团公司”)蚌埠货运中心管辖,车站设有货场,铁路装车线3条,集装箱专用门吊1台,起重能力40.5 t,建有9 750 m2钢结构货棚,适合全天候作业;同时与6条专用线、3条专用铁路接轨,其中专用线分别是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朱庄煤矿、淮北双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淮北运兴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烈山铁路运输服务所、淮北国安电力有限公司、合肥机务段青龙山整备车间、淮北申皖发电有限公司,专用铁路分别是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铁路运输处、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淮北洗煤厂、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杨庄煤矿。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充分发挥了铁路在社会物流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发展前景良好。
(2)周边企业结构分析。2018年淮北市杜集区商务局发布的《淮北市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青龙山物流园区是需要积极发展的3个骨干物流园区之一,依托铁路无水港,以烈山经济开发区、淮北经济开发区新区为产业支撑,打造青龙山物流园区[3]。青龙山物流园区周边区域工业基础较好,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绿色食品、农副产品、电子信息材料等货物在性质上都适合铁路运输,加之淮北在周边区域内具有经济辐射和货物运输能力,可以围绕钢材、农副、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设计运作模式、开发新客户。
(3)交通运输情况分析。近年来,上海局集团公司不断在铁海联运、国际联运、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领域,推出铁路货运班列产品,高效精准地谋划运输能力、合理地安排运能,更全面地服务于皖北地区的企业与经济,帮助皖北地区物流更加高质量地发展,以此实现调整皖北地区运输结构的阶段性目标。淮北市为皖北门户,临淮望海,地处苏、豫、皖3省交界,陇海(兰州—连云港)、京沪铁路(北京—上海)的交汇地带,交通便利。根据《淮北市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淮北将加快完善干线交通路网,从而提高交通线路的等级,不断强化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智能化发展,增强对内对外的交通通达能力。其地区内符夹线与青阜线形成“丁”字格局,青龙山站为青阜线的接轨站,符夹线上唯一的区段站。地区内货流可通过符夹线、青阜线连通京九铁路(北京—香港)、陇海铁路及阜阳枢纽等路网重要通道及节点,与珠三角、西南及华中地区紧密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区内货流还可通过符夹线连通陇海线进入欧亚大陆桥出口欧美等国。铁路物流基地的发展依托铁路行业的优势,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衔接,是市场发展的战略要求。
(1)目前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功能性较为单一,仅仅是基础的装卸作业、仓储作业,服务周边专用线企业。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除了这些基础功能还需增加配套的多式联运、加工、期货交易、物流金融等综合性物流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
(2)目前青龙山货场仅有货物发送与到达服务,服务功能较少,缺少多元化的服务。现代物流不是单纯的A点到B点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之间相互协作,打造“仓储+配送+轨道”的全流程服务,从而最优化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降低物流成本。
(3)随着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铁路提供的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服务已经不能够满足客户需求,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才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如门到门一体化服务。
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区布局规划[4]主要是以降低物流中心内部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为目的,重点分析和定位物流基地的主要功能区,合理配置运输道路和内部的功能区,从而实现功能区内部的布局最优化。青龙山货场本着“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进行布局分工设计。参考《铁路货物运输品分类与代码表》,对当地货运品类进行整理、归纳,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物流基地品类构成。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为了进一步扩大运输吞吐量,需要结合物流基地设计定位,综合考虑区域内的产品供给结构、货源分类及各类物流市场所占有的比重,了解需求,扩大运能。
功能区划分及主要功能设施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青龙山货运站功能区分为集装箱功能区、包装成件货物作业区、综合服务区等9个区域[5]。
表1 功能区划分及主要功能设施Tab.1 Functional area division and main functional facilities
在物流基地总体布局时,基于系统布局规划(System Layout Planning,SLP)理念[6],结合各功能区、货物发到品类、运量,分析各功能区之间的物流相关性。将功能区间的关系划分为5个等级:A绝对必要,E非常重要,I重要,O一般重要,U不重要。通过统计青龙山站2021年1—4月货物实际运输量(发送吨),把运量大于3 000 t划分为A,1 000~3 000 t划分为E,500~1 000 t划分为I,100~500 t划分为O,100 t以下划分为U。功能区间货物运量如表2所示。功能区间物流相关性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功能区间物流相关性示意图Tab.1 Logistics correl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areas
表2 功能区间货物运量tTab.2 Freight volume between functional areas
将A=4,E=3,I=2,O=1,U=0转化成得分,如功能区1得分为A+U+A+A+U+U+E+A=19。计算出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相关性总分,即综合接近程度,并按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功能区综合接近程度排序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各功能区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功能区1、功能区2、功能区8和功能区9的综合接近程度得分较高,相较于其他功能区相关性较强。
表3 功能区综合接近程度排序Tab.3 Sorting of comprehensive proximity of functional areas
SLP是现在物流中心布局分布的主要测算办法之一,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出物流基地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划分,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结合物流基地实际面积及未来规划等数据进行具体调整。根据货物品类、作业流程、功能设置等综合因素,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各功能区布局设计时可以采取相互融合的布置形式。功能区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由表3可得集装箱功能区、包装成件货物作业区、仓储配送区、海关监管区接近程度相对较高,因而图2中将这些区域设置在物流基地较为核心的位置[7],以便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沟通流动。
图2 功能区位置关系Fig.2 Location correlation of functional areas
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区布局如图3所示。①集装箱贸易区距离海关监管区域较近,为了未来便于开展铁海联运,从目前铁路货运发展总体情况来看,集装箱标准化优势明显,适合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转换。②包装成件货物作业区、仓储配送区、流通加工区位于整个物流基地的大通道中心,同时位于物流基地的出入口附近,便于货物快速出入,且不影响周围其他功能区。③调车场位于物流基地最北部接近正线,便于货车调送及取送车作业,同时连接周边企业专用线,且紧邻集装箱功能区以减少集装箱落地后的移动距离,同时降低物流成本。④综合服务区靠近货场停车场附近,便于货主单位咨询业务,以及业务手续的办理。⑤散堆装货物作业区位于规划的2号出口附近,便于散堆装货物的堆码及流通加工,同时不影响其他功能区的作业。⑥长大笨重货物区位于集装箱功能区与散堆装货物作业区之间,普通货物与长大笨重货物的区别在于质量或者体积上超过了一般货物运输的上限,需要对其进行特殊运输,必须全面考虑布局以减少对集装箱功能区与散堆装作业区间货物流线的干扰。
图3 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区布局Fig.3 Functional area layout of Qinglongshan Railway Logistics Base
青龙山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区规划主要目的是加强功能区布局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提高物品流通效率,最终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发展铁路物流基地是铁路货物运输由传统运输方式向现代物流转型的一个重要过程[8],也是今后铁路货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为铁路综合物流发展提供保障。
铁路货物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整合铁路货场现有的运输、仓储资源,发展现代物流,积极引导集装箱、多式联运、仓储配送等延伸服务功能,增加服务产品,强化物流意识[9-10]。铁路物流基地作为新型物流中心,具有以铁路运输为依托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与传统铁路运输相比,能够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社会物流结构,提升铁路运输效率。未来还应结合专业化市场需求特征,对铁路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进行系统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