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光毅
(北京市供水管理事务中心,北京 100073)
随着北京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供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回应居民诉求,推动城乡供水公共服务均等化,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推进供水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1](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现结合北京供水工作实际和现行法规政策,就《行动方案》编制背景、建设任务、制度依据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2022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2022 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要求强化农村供水保障,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健全水质检测监测体系;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3]将于2024 年4 月实施,该标准缩小了城乡饮用水水质标准差距,使农村饮用水水质提升面临新挑战,亟需开展供水站出水水质达标能力复核和净水工艺提升。
目前,北京市城乡供水保障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供水集约化、运行管理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略有差距,距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首善标准有较大差距。
此外,从接诉即办来看,部分区域的供水诉求居高不下,反映出城乡供水保障和服务水平与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亟需完善供水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行动方案》共由7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总体要求”“构建完善城乡供水设施体系”“构建完善水源保护体系”“加快建立专业化供水运营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供水监管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强化组织保障”。其中,“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中明确了全市供水能力提高到1 000 万m³/d 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提升到85%以上以及重点区域供水安全系数达1.3以上等宏观目标。“构建完善城乡供水设施体系”按照地域划分的方式,明确建成海淀区温泉水厂、新建(改建)供水管线110 km 以及完成老旧供水管线消隐改造300 km 等主要建设任务。“构建完善水源保护体系”主要对水源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快建立专业化供水运营服务体系”提出了供水专业化运营的相关要求。“健全完善供水监管体系”则提出了加强水质监督、服务监管、信息化监管以及供水法制建设4个方面要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强化组织保障”分别从投资政策和组织保障方面提出了保障《行动方案》实施的路径和方法。
自2018 年北京市机构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北京市水务局紧跟改革思路推动全市供水工作统管,而《行动方案》就是全市供水管理工作转变后的重要成果之一,具体表现在管理机构、工作目标以及建设任务3个方面的转变。
此前,北京市供水管理体制机制属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供水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其中,城镇地区供水管理工作由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负责,其他地区为郊区水务处负责。目前,随着机构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北京市供水管理工作实现了全市统管的体制机制,全市城乡供水均由北京市水务局供水管理处负责,体现了管理机构的转变。
以往工作目标是按城乡二元结构分别提出目标要求,而《行动方案》中提出“覆盖城乡的供水设施体系基本建成,总供水能力提高到1 000 万m³/d 以上”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率提升到85%以上”等目标,均是按照城乡统管的思路提出的,体现了供水工作目标的转变。
3.3.1 建设任务
在建设任务中不仅规划了“建成海淀区温泉水厂、丰台河西第二水厂及河西第三水厂”“完成老旧供水管线消隐改造300 km”等城镇地区建设任务,还规划了“完成村庄供水站标准化改造提升工程300 处”“对水源保障不足的行政村,采取更新水源井、修建调蓄设施、异地搬迁等方式”等农村地区建设任务。此外,还提出“将33 个行政村纳入中心城区公共供水范围”“逐步扩大城乡公共供水向农村地区延伸,采取‘城带村’‘镇带村’方式,将公共供水管网周边100 个行政村纳入供水覆盖范围”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拉近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的建设任务。这些均体现了建设思路的转变。
3.3.2 管理制度
《行动方案》不再简单从城乡二元进行分类,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基于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从水源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科学划定市、区、乡镇、村4 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按照各级政府明确了水源保护的责任;从供水服务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供水单位,提出了具体的服务体系建设要求;针对北京市自来水集体供水地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供水厂互济与管网互联、市区水务部门分级监管、市自来水集团专业化运营服务的供水保障体系”,对其他地区则提出了“加快构架专业化运营服务体系,明确管护范围、管护内容、管护标准和服务制度,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从供水监督的角度,对所有供水设施提出了“建立从源头到水龙头的水源检测制度,实现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水质检测全覆盖”的要求。这几点无疑体现了管理方式的转变。
《行动方案》中涉及的建设任务和政策基本上是法律法规、规划和其他政策文件中相关要求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细化要求,少部分为保持一致。《行动方案》建设任务和管理制度依据对比,详见表1。
由表1 可知,《行动方案》中的建设任务主要依据国家、北京市的相关规划,基于现状重点提升水厂、管网以及农村供水设施,具有提升和引导意义;而管理制度主要依据国家法律、地方性法规以及部门职责,具有较为充分的法律依据,是对目前供水相关制度的落实和细化。
对《行动方案》从内容构成和与以往文件进行比较的方式对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和研究。
《行动方案》中的“构建完善城乡供水设施体系”部分主要明确了具体的建设任务,“构建完善水源保护体系”“加快建立专业化供水运营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供水监管体系”这3个部分明确了管理制度要求。从流程监管的角度,《行动方案》基本覆盖了水源-供水设施-用水户的供水流程,对水源保护、供水设施运营和用户服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从技术监管的角度,《行动方案》对供水设施的运营方式提出了专业化运营的要求,加强了水质监督和信息化监管,提升了水质水量的监管力度。此外,还引入了供水服务质量监管,将用水户的评价传导到供水运营单位以提升运营水平,形成了供水服务水平的正反馈。《行动方案》基本上构建了全市供水工作统管的结构框架,是拉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步。
5.2.1 比较过程
《行动方案》与《北京市进一步加强农村供水规范化管理2020 年行动方案》[12](以下简称《农村2020年方案》)在农村供水管理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行动方案》与《农村2020年方案》的农村供水管理内容对比
5.2.2 分析结论
由表2 可知,《行动方案》与《农村2020 方案》相比,在供水管理体制上完成了全市供水统管的转变;在设施管理思路上,《行动方案》在专业化管理基础上增加了供水服务和水费收缴相关内容,推行专业化运营,用以形成供水服务的正反馈,不再强调岗位培训考核和单独设施的运行管理也印证了这一点。总的来说,《行动方案》基本延续了《农村2020 方案》水源保护、水质管理和设施改造提升等方面内容,同时在“城带村”“镇带村”、供水服务监管以及供水信息化监管方面有所突破,体现了北京供水行业向着服务均等、为民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通过分析《行动方案》的编制思路、建设规划以及管理政策,认为《行动方案》在建设任务方面主要落实了国家、部委和北京市相关的规划要求,按地域分类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管理制度方面,主要依据现行法律规章和部门职责等,具有较为充分依据;与往期政策进行研究相比,总结了北京市现阶段供水总体发展方向和向着服务均等化、信息化发展的供水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