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田丽 陈意飞 葛勤 朱思遥
急性酒精中毒为急诊多见的一种急性发作疾病,即人们常说的醉酒,系指患者一次饮入过量酒精或酒精类饮料后引发的机体机能异常状态,尤其对神经系统与肝脏的损害最为严重[1-2]。据2020年中国酒业协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年来饮酒人数逐年增加,酒精依赖者日益增多,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由于在酒精作用下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患者在兴奋期、共济失调期与昏迷期皆存在一定风险,治疗或干预不当,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4]。因此,实施护理干预尤为必要。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多存在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及焦虑抑郁等症状,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通过调整患者不合理认知以达到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5]。多数急性酒精中毒缺少对醉酒危害的认知,故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护理干预[6]。目前,笔者尚无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护理方案在急性酒精中毒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急诊输液室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该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以进一步发掘改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心理应激,提高其预后的有效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与2023年3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西区分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64例,根据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将2023年1月1~31日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4~62岁,平均年龄(37.44±9.85)岁;疾病类型:昏迷期9例,共济失调期12例,兴奋期11例。将2023年3月1~31日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作为试验组,共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39.31±13.24)岁;疾病类型:昏迷期9例,共济失调期13例,兴奋期1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和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依据《急性酒精中毒诊治共识》[7]中相关标准得以确诊,靠近患者可闻到一身酒气,经临床查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面色潮红、心动过速、中枢神经兴奋、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者出现昏迷;②年龄>18岁,男女不限;③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感染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②伴有心、脑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③既往存在心理障碍性疾病或精神异常;罹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恶性肿瘤;④病史、病历资料采集不完整。
1.3 方法
1.3.1 对照组:实施急诊输液室常规干预,具体内容:①维持气道通畅,头偏于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②维持循环功能,注意血压、脉搏,静脉输入5%葡萄糖盐水溶液,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状态和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③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情况;④保暖,维持正常体温;⑤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镁低时补镁;⑥遵医嘱为患者补充维生素B6、维生素C,有利于酒精氧化代谢,输入果糖补充水分、能量,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损伤,适量使用促醒药物如纳洛酮,加速降低患者体内乙醇含量,解除酒精中毒的中枢抑制,缩短昏迷时间;⑦如患者出现躁动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安排专人看护,加床护栏,必要时约束制动,避免患者发生误伤、坠床等情况;⑧待患者意识清醒后,给予常规宣教。
1.3.2 试验组:待患者恢复意识且病情稳定后,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①认知行为干预:a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饮酒动机,掌握患者日常饮酒情况,如饮酒频率、每次饮酒量等,并做好记录。b与患者一同讨论病情,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酒精中毒的症状与存在的风险,了解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的躯体与心理损害,加强患者戒酒或节制饮酒的意识,组织戒酒会共同讨论、分享各自亲身体验有效的方法,或通过案例激励法激发患者戒酒的意志力[8-9]。c采用动机启发性面谈,通过开放式提问、反馈式倾听、及时确认以及阶段性小结等交谈技巧,启发患者挖掘矛盾情感与澄清行为改变的原因,引导患者自我表达行为改变的愿望,从而促进患者进入行为改变阶段;在面谈过程中始终坚持由患者来选择与履行改变行为的计划,同时运用患者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对其进行鼓励,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d多数患者伴有焦虑、抑郁、情感脆弱等情况,为此,护理人员应全方位评估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个体化干预,帮助患者排解负性情绪,指导患者心理调节的方法,帮助患者建立早日康复的信心;对于患者渴望饮酒的想法及行为,护士则及时制止并加以正确引导。②健康教育:a教育方式包括开展健康科普教育、病区电视机播放宣教视频、发放《酒精中毒防治知识手册》及“一对一”教育等方式;教育内容包括:酒精中毒的原因与危害、症状及表现、治疗与预防等,减少患者对急性酒精中毒的不确定感;列举真实案例对患者进行防治教育与宣传,使患者全面了解酒精中毒的各种危害及对家庭造成的负性影响,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加大摆脱酒精依赖的决心与信心。b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向患者家属说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和谐也是导致患者饮酒成瘾或治疗后复饮的重要原因,指导家属与患者多沟通,不要一味指责,从心理上、行动上支持与鼓励患者的戒酒行为,对患者戒酒过程中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与家庭关怀。必要时可与患者签订戒酒协约,家人从旁监督,促使患者从思想上坚持纠正过度饮酒的行为[10]。2组均随访1~3个月,观察患者的饮酒次数。
1.4 观察指标
1.4.1 心理应激评价: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后将2个量表中的20个项目的评分相加再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作为标准分,SAS、SDS标准分的分界值分别为50分、53分,标准分与焦虑、抑郁程度成正比。
1.4.2 自我效能评价:选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11],总共10个条目,总评分40分,按照Likert 4级评分法,分数高说明自我效能感高。
1.4.3 疾病不确定感评价:选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A)[12],共33个条目,评分33~165分,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评分越低则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越低。
1.4.4 随访情况:随访1个月、2个月、3个月时2组患者的饮酒次数。
2.1 2组患者心理应激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SAS、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心理应激评分比较 n=32,分,
2.2 2组患者GSE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GS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间GSE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GSES评分比较 n=32,分,
2.3 2组患者MUIS-A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MUI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2组MUIS-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MUIS-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MUIS-A评分比较 n=32,分,
2.4 2组患者饮酒次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随访1个月、2个月、3个月时的饮酒次数均明显减少(t=2.473、5.992、6.478,P<0.05)。见表4。
表4 2组间饮酒次数比较 n=32,次,
3.1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对改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心理应激的作用 认知行为干预起源于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改变患者负性情绪背后的认知,从而改善情绪与行为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13]。刘敏等[14]报道,医疗失效模式干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降低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的心理应激,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积极的作用。健康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促进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及不良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王翠英[15]研究表明,对人工流产患者实施循环改进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应激。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SAS、SDS评分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急诊常规护理干预比较,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改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心理应激方面更具应用优势。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清醒后易出现抑郁、焦虑、自责等负性心理状态[16-17]。本研究通过实施认知行为干预,采用动机启发性面谈、个体化心理干预以及多渠道的健康教育,纠正了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并引导患者建立正确行为,同时填补了患者对急性酒精中毒相关知识的空缺,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水平。
3.2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患者清醒后自觉给家人造成了麻烦与负担,有时难免会陷入深深地沮丧、自责和自我怀疑中,自我效能感急剧的降低,这对于后续的治疗与护理极其不利。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干预后的GSE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试验组升高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急诊救治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究其原因在于本研究运用患者过去的成功经验来对其进行鼓励,从而提高患者戒酒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促使患者从思想上坚持纠正过量饮酒的行为。通过认知行为干预使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与应对方式对疾病治疗是不利的,促使其重建理性认知,同时运用过去患者的成功经验来对其进行鼓励,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上多渠道的健康教育、家属的情感支持与家庭关怀,更是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信心。
3.3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对提高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效果 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认知状态,当患者缺乏必要的认知与健康知识,疾病不确定感就会随之产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干预后MUIS-A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MUIS-A评分明显降低,分析原因主要是通过认知行为干预调整患者不合理认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酒精中毒的症状与存在的风险,了解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的躯体与心理损害,另外,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了解酒精中毒的各种危害及对家庭造成的负性影响,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减少患者对急性酒精中毒的不确定感。
3.4 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对减少急性酒精中患者饮酒次数的作用 既往多采用传统护理干预辅助急诊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然而却难以帮助患者戒掉对酒精的依赖。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随访1个月、2个月与3个月时的饮酒次数明显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与认知行为干预改变患者不合理认知,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有关,同时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指导家属从旁监督与鼓励,有利于帮助患者从思想上坚持纠正过度饮酒的行为[18-19]。上述两种手段结合应用,可满足患者认知与心理两方面的需求,从而有效减少患者饮酒次数。
综上所述,对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结合健康教育,可明显降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减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减少患者饮酒次数,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正向影响,有应用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