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本才,朱晓坤
(天津职业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党委学生工作部,天津 300410)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把劳动教育独立纳入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发展,更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其中,在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中提到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2]。
2022年10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3]。充分体现了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的重要性。
劳动素养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通过系统、科学并体现时代性的劳动教育使学生产生的关于劳动精神、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行为的持久变化。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结果,对劳动素养的评价是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必要路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与劳动教育培养体系紧密相关,研究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应搞清楚如何系统、科学构建体现时代性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
劳动素养评价机制,就是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行为活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与教育方针所期望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吻合程度。衡量和评价劳动教育成效暨劳动素养高低的根本依据是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本文中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等,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实现程度。
经过分析研究,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1)对劳动教育自身内涵和价值的研究;(2)对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反思的研究;(3)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其中包括了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4)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观的梳理研究;(5)对劳动教育相关教育方针的演变研究;(6)对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劳动教育对德智体美重要促进作用的研究;(7)对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和体系构建的研究;(8)对劳动教育时代特征的研究[4-13]。
需要注意的是要进行劳动素养评价的研究离不开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包括劳动教育的内涵、要求、体系构建以及其相关理论基础等。实际上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了劳动素养的评价,劳动教育的实施就可能走向虚化。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符合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我们不同程度存在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偏离其基本内涵、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体系中虚化、劳动与教育分离以及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观念特别是儒家经典思想的根深蒂固,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二是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如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三是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劳动教育很多成果暨劳动素养都是隐性的,如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态度等是不容易进行评价的。所以,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尖锐批评中国旧式的教育: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技能训练方面从根本上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但是重脑轻手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尤其需要重视劳动教育,特别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假如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却不愿意从事劳动,那将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无助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实现。高职院校须要特别重视对那些隐性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价值观层面的培养和评价。
黄济先生在《关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建议》中认为: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劳动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教育[8]。笔者认为还需要增加两点: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二是体现时代性,为了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如图1所示。
图1 劳动素养培养载体及层次
不同的劳动教育载体在劳动素养培养体系中的层次是有所不同的,观念层面的教育应该是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应该放在显要位置,在整个体系中处于固本培基的地位。以此往上应该是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生产技术劳动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最后是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显性的劳动素养的评价相对容易,如对劳动常识和劳动技能的评价。那些隐性的劳动素养其实更加重要,是价值观层面的素养,对于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对价值观层面的劳动素养如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精神等评价机制研究是难点也是突破点。如图2所示。
图2 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维度
要对劳动素养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对劳动素养组成元素进行综合评价,既包括了显性素养又包括了隐性素养,要根据重要程度和习得的难易程度进行合理权重分配。其中要注重将专业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与劳动技能评价有机结合,达到互认的程度避免重复评价。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并主要对劳动常识进行考核,有效提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及劳动精神等。在劳动习惯方面要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设定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
整体上劳动素养的提高过程是先从习得牢固的知识认知到形成自觉的价值认同,最后是发生稳定的内部变化的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在隐性劳动素养评价方面要借鉴企业对价值观考核的方式和经验。根据职业教育特点,设计一套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既体现了职业教育所特有的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和专业实习等,又体现了代表时代性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
在评价体系中总的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劳动知识、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评价。其中对劳动知识的评价主要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评价结果;对劳动观念的评价主要依托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结果和模范先进宣讲报告的参与度;对劳动技能的评价主要依托在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大赛的评价结果。劳动知识、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是逐级递进而又相互存进的关系。第二个阶段是对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的评价。其中对劳动态度的评价主要依托的是社会公益类劳动和自我服务类劳动的参与度及实习单位对专业实习的满意度;劳动精神的评价主要依托的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和职业技能大赛结果。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同样也是逐级递进而又相互存进的关系。
两个阶段共有五个方面的评价在时间上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共同进行。五个方面大致又可分为隐性劳动素养和显性劳动素养,相比于可以量化评价的显性劳动素养,隐形劳动素养更加基础,其评价结果也更加重要。隐性劳动素养宜开发一套标准情景,结果也多为判断行为是否符合标准,若不符合需要提供案例。根据重要程度赋予一定分值进行间接量化,而不能直接主观打分量化。评价机制构成要素如图3所示。
图3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机制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