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李 玲 樊 芳 李 育 朱臻宇 陈啸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上海 200433)
传统中医药是几千年来医药发展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医药起到了全程介入、深度参与、全程救治的多角度预防和治疗作用,为战胜疫情提供了中国智慧,彰显了传统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中医药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也陆续出台,支持中医药的发展[1]。同时,国家将强化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作为加强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中医药院校的建设地位和教育投入,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度。
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思政元素的融合、中医药科研启蒙的融入、中医药文化本身的独特魅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热爱、提高其学习主动性,进而提高中医药基础的教学质量,坚定师生中医药文化自信。
中医药基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专业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部分内容。通过课程学习,让药学专业学生对中医药进行整体了解,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能主治,为未来药学专业学习及药学服务工作奠定中医理念等中医药基础[2]。中医药基础涉及中医哲学思想、中医藏象及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防治原则,以及中药饮片的鉴定识别、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基础知识,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对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大、易混淆,很难内化并融会贯通。同时,中医药基础是药学专业而非中药学、生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整个课程课时较少,每个部分分配课时更少。但其理论具有基础性,对普及中医药知识、端正中医药基本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药学学生中医药思维模式的关键环节。
针对中医药基础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突出特点,高校在该课程的教授中,为更多传授知识,多采用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然而这种“重传授,轻能力”的教学方法,很难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习惯、激发中医药兴趣、提高中医药素养、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达到预期目标。在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混合不同教学方式,探索中医药知识及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在中医药基础的课程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中医药基础的教学质量。
2.1 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强调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及“振兴中医药文化”政策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课程在育人和文化自信等思政教学方面更具探索意义[3]。例如在整个课程的第一节课,讲解中医药辉煌历史时,可介绍华佗应用麻沸散行全身麻醉术,葛洪用疯狗脑髓防治狂犬病,《肘后备急方》最早记载用大豆、牛乳、松叶等富含维生素B1的天然物质治疗脚气病等众多领先其他国家上千年的世界之最,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文化自信心。在讲授青蒿时,可结合屠呦呦教授的事迹。屠呦呦教授翻遍古籍,走访中医,通过《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录,开展近200 次的低沸点溶剂实验来提取青蒿素。通过类似事迹的课堂引入,向学员强调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通过屠呦呦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坚持不懈,联合攻关的事迹,向学员强调科研工作中的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中医经典著作《本草纲目》等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参考,是中医药学的巨大宝库。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既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也能增强其文化自信。传统文学著作如《诗经》、唐诗宋词以及《红楼梦》等,也包含了很多中医药文化及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经典著作的片段中总结中药特征。例如在中药的解表药部分,以《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作为课堂引入,通过解读经典著作,让学生总结文中患者的风寒表征,进而总结麻黄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作用。整个过程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又让学生学习到了解表药的性能特征。
在中医药基础的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是全程浑然一体的,在不同教学内容中实现自然契合。例如,在麻黄成分的学习中,普及知识点:麻黄碱是合成苯丙胺类毒品主要原料。同时,融入“禁毒”思政元素,将加强禁毒意识融合在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意识到禁毒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
2.2 传统与现代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随着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停改革,传统的板书教学已经被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混合的方式替代。调查发现多媒体要素的融入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并有助于课后复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论性、基础性强,其目的是在本科教育的低年级阶段培养药学学生中医药思维。过强的理论性,让部分学生因畏难而学习积极性降低。本课程在不同教学环节设计加入不同的多媒体要素,让学生以浓厚的兴趣主动探索中医药基础知识。在中药的名称和分类讲解部分,采用多媒体展示出以中药名为人名的影视剧人物,如景天、雪见、龙葵、徐长卿、重楼、羌活等,通过轻松的引入环节,拉近中药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以兴趣为动力,主动学习中药命名规律及分类。
随着慕课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各种媒体交互属性的不断增强,微课这种可视、趣味性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更加灵活实用的形式应用于教学中,支持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的发展、应用、传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医药因新冠肺炎疫情、复杂疾病中发挥的多靶点治疗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空前的关注。但是由于中药物质基础的不明确、作用机制的复杂,中医药文化的根源及标准问题与单靶点化学存在巨大差异,世界舆论还存在较多认知上的误区。《本草中国》《本草中华》《秘境神草》等中医药题材纪录片,以本草为主线,用故事、镜头、音乐等要素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在中医药基础课程中,特别是在讲解重点中药材的章节时,将优秀纪录片剪辑后,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应用于课前预热或课堂学习,用文化艺术的形式,使学生亲近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现代纪录片进入课堂,讲解传统中医药的故事,增加了课堂趣味性,同时,纪录片也可以作为课外素材补充让学生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学习中医药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3 翻转课堂用于中药方剂的学习方剂学是中医药基础的第四部分内容,在学习方剂学内容前,学生已经对中医药理论、中医诊断及中药学基础知识进行了学习掌握。结合课程整体安排,方剂学部分仅安排3 个学时。如何利用简短的学时让学生对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组成原则和变化、不同疾病的常用方剂等知识进行学习,是教师一直探索的本课程改革的难点。因此该部分教学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方式。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过程翻转,将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探究相结合,以教师和学生角色的翻转安排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其主要意义是促进学生主动并深度学习,完成知识的内化[4]。
在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翻转课堂中,每位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剂,查阅文献等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自主备课并上台授课。教师从知识点准确性、授课创意、演讲状态、幻灯片质量四个方面对授课进行点评打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形成性评价部分。本班次20 名学生选择20 个不同的方剂进行5 min 的授课,如小青龙汤、乌梅丸、四逆汤、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逍遥散、四君子汤等。课前的主动准备和学习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团队交流、深度探究的潜力,充分延长了原有课堂教学时间,促进了学生中医药知识的内化。5 min 的课堂时间让每个上台学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主体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教授过程,学生用多媒体、语言、行为等,将自己的思维充分展示,实现了知识的外化,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教师通过对学生授课内容的点评和总结,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总结课程的重点难点,发挥引导作用。而翻转课堂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使学生学在平时、学以致用,避免了期末考试单次考核作为课程评价标准的弊端,有效减少了学期末的考前突击。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难点问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提高了中医药基础课程的授课效率。
2.4 科研反哺教育培养创新思维科研与教学二者互相协调、共同发展,是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目标,也是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5]。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科研实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点、热点。在大部分高校的本科培养中,并无专门的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课堂教学是激发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基础环节。中医药基础课程教授采取科研专题进课堂和本科生进实验室的第二课堂的方式,以科研反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冠肺炎暴发以来,中医药发挥了全方位的防治作用。本课程授课教师作为学校研究团队主要成员,联合厦门大学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基于人体暴露和ACE2生物色谱筛选传统中药连花清瘟胶囊的抗COVID-19 药理活性成分”在药学顶级期刊《药学学报》发表。将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肺炎实验研究的专题带入课堂,让学生可以从人体内部的角度理解连花清瘟胶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使学生从科研创新的角度理解中医药的整体理念和作用机制,引导学生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是传统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形式多样、组织灵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术竞赛、调研实践等是常见的第二课堂形式。将中医药基础课程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第二课堂相结合,让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在其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中药或方剂,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或者中医药的最新知识。以本班学生为例,有3 名学生在科研专题进课堂的启发下,希望探究中药金花清感颗粒的抗新冠肺炎活性成分及原理。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主动查阅文献,学习实验技术,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团队成员通过探讨学习、共同努力,成功鉴定了金花清感颗粒的体外化学成分以及体内暴露组分,并筛选出了其体内潜在靶标,成功发表科研论文。科研成果的产出极大地激发并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文化自信视域下,对中医药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思政元素和中华文化的融入,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的结合,增加了课堂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课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翻转课堂用于中药方剂的学习,锻炼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时间的拓展,有效解决了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科研专题进课堂和本科生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科研反哺教学模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科研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今后在中医药基础课程教学中,还要继续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融合思政元素、重视能力培养、锻炼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中医药专业能力,激发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