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业 陈春艳 刘 蕾 吴文笛 钱光琴 林 雪 吴 倩 张 莹
(1.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云南 昆明 650011;3.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工会,云南 昆明 650011;4.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肝病科,云南 昆明 650011)
中医护理技术有简、便、易、廉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疾病防治。《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年)》[1]明确指出,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要结合慢性病防治需求,遴选成熟、有效的慢性病预防、康复保健适宜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慢性病的治疗关键是保护阳气[2]。扶阳理论强调阳气为立命之根本,扶助阳气为治病之关键[3],这和慢性病的治疗关键点相契合。适用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技术种类繁多。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中医护理技术存在见效慢、规范性不足、缺乏创新等问题[4,5]。目前,扶阳理论指导下的创新产物——扶阳罐,在慢性病应用中效果显著。因此,明确理论依据对中医护理技术的创新、临床疗效及操作标准化流程的形成有远大意义。
扶阳理论源远流长,其思想渊源可上溯至《易经》。《周易》中第一卦点出了“阳生万物、阳统乎阴”的观点。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辛味药的应用,体现了通阳和补阳的扶阳方法[6]。明代张景岳提出“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观点,点出了肾阳对人的作用。清代末年,郑钦安是中医“扶阳派”的开山鼻祖,极其强调肾中真阳的作用,著成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等书,促进了近现代扶阳流派的发展。
2.1 阳主阴从观扶阳名医卢崇汉认为,“阳主阴从”存在于人体活动中,阴阳动态平衡是以阳为主导的阴平阳秘状态[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说明了“阳主阴从”的关系。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阳主阴从观曰:“阳盛则精血盛,生气盛也”,气清则升,为阳,能推动津液和精血的化生,故李可先生常用干姜、附子等药物回阳固津以摄血[8]。因此,扶阳可从阳气气机生化角度进行。
2.2 肾中真阳为立命之根本秘藏于肾中的命门火是一身阳气之源,能蒸腾肾水以化生阳气,从而产生肾气、脾气等一身之气[9]。因此,维持命门火的潜藏状态尤为重要。保持这种状态,藏象“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太阴湿土”(即藏象“脾”)的加持下,阳气不仅能保持向上运动的势能,还能维持“太阳寒水”位(即藏象“肾”)藏而不泄的状态[10]。因此,扶阳时温扶肾脏和脾脏同样重要。
2.3 扶阳方法扶阳有两层含义,广义的扶阳是指维护人体阳气功能的原则和理念,狭义的扶阳是指服用温热药物或用其他各种手段以达到扶助阳气目的的方法[11]。万病分阴阳,病在阳者有瘀血、痰浊等阴邪聚集,阻滞阳气运行,故宜祛邪助阳气流通;病在阴者表现为虚寒之象,本质为阳气亏虚,故治疗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补益肾阳[11]。
扶阳理论用于诊治临床疾病的方法是祛邪通阳和温补扶阳[12]。祛邪通阳法简称“通阳法”,是指运用活血、理气等方法疏通被郁遏的阳气,具体方法包括散寒通阳、通阳活血等[13]。胡欣欣等[14]用当归四逆汤加味为患者通阳活血,治疗后患者经期冷汗淋漓症状得到改善。
温补扶阳法简称“温阳法”,《景岳全书·中兴论》曰:“气为阳,阳主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虚则补之”。在温补扶阳外治法中,郑玉等[15]用生姜汁、吴茱萸等扶阳中药组成的姜辛固本脐贴贴于太冲、涌泉、神阙等腧穴,治疗了36例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3.1 扶阳理论指导下的常见中医护理技术在扶阳理论祛邪通阳和温补扶阳方法指导下,把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护理技术划分为通阳类和温补类,有利于辨证施术。通阳类以泄实为主,疏通被邪实阻塞的经络以通阳除邪,如刮痧、推拿、拔罐等疗法;温补类扶助人体阳气,以补虚为主,如灸、贴敷等疗法[16]。对阳气运行不畅的疾病,可选用通阳类技术以疏通阳气,对阳气虚损的疾病,可选用温补类技术以扶助阳气。
3.1.1 通阳类
3.1.1.1刮痧疗法刮痧疗法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用特定刮具刮拭人体皮部以防病治病。刮痧手法有补泻之分,通阳体现在手法及经络的选择上。王秋琴等[17]以“通督温阳”为原则,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为主,为核心病机为“虚”和“瘀”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刮痧,使患者疼痛症状得到了改善。
3.1.1.2推拿法推拿又称按摩,是把补虚泻实按摩手法作用于机体体表来调节机体功能活动,让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方法。林志刚等[18]用通督扶阳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期患者,先疏通经络,其次通调督脉,最后调理肝脾肾三脏,取得了较好效果。
3.1.1.3拔罐疗法拔罐法是把形成负压的罐吸附到人体表面部位来防治疾病的方法。《本草纲目拾遗·火部·火罐气》曰:“火罐……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火罐的温热作用可以振奋阳气。目前在扶阳理论指导下对罐具进行了创新,形成了扶阳罐,广泛应用在临床中。
3.1.2 温补类
3.1.2.1灸法灸法是通过燃烧灸材产生的热力或药物作用刺激体表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扁鹊心书》里提及“保命之法”,即“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由此可见灸法温补阳气的重要性。
3.1.2.2贴敷法贴敷法是把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与适当基质混合,制成敷贴剂,贴敷于人体患处或经穴上,激发经气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贴敷法温补阳气体现在药物选择和贴敷部位的选择上。
3.2 阳经扶阳以通为要阴经扶阳以温为要周海丰提出,以扶阳为主,首推经络,以阳经为主,亦重阴经的扶阳外治方法;经络中阳的特质显著,阳经扶阳以“通”为要,阴经扶阳以“温”为要[19]。经络的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阳经行气促血行,阴经行血以载气[20]。气为阳,故气机不通时,宜用阳经宣通阳气。吕明庄教授用通阳刮痧法刮拭督脉、膀胱经为主的腧穴,达到以通为要、调节阴阳的效果[21]。对阴经扶阳,朱小香等[22,23]艾灸阳虚受试者的关元和神阙穴以达到阴中求阳的扶阳效果,经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发现,艾灸这两个穴位可以升高任脉经穴以及督脉经穴体表温度,对阳虚体质有改善作用。
3.3 泻法通阳与补法扶阳的灵活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手法有补泻之分。根据患者疾病证型选择适宜操作手法,是中医护理辨证施术的体现。如痰浊、暑湿等实邪阻滞气机升降,郁遏全身阳气,则要祛除邪气、宣通阳气[11],故可选用泻法疏泻病邪,使阳气流通。若病为虚证则用补法补益阳气。在疾病发展中,临证表现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是比较常见的。因此,不仅要灵活应用通阳类、温补类护理技术,操作手法也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临床研究大多关注经络和腧穴选择,对补泻手法本身总结较少,未来可加强相关研究。
3.4 温扶先天肾中元阳及后天脾胃之阳并重肾中命门火是维持人生命活动的根本。脾能维持命门火的潜藏状态,因此扶阳要注重温扶肾阳和脾阳的整体观念。在操作部位选择上,可加入与脾、肾相关的腧穴。贺维等[24]用健脾益肾通督针刺结合健脾益肾通督按摩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选择补肾阳穴位按摩后再为患儿补脾,取得了良好效果。
4.1 扶阳罐特点扶阳罐是在扶阳理念“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指导下开发的,其特点是以罐代手,补而不过,祛邪而不伤正[25]。
4.2 扶阳罐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扶阳罐广泛应用在慢性疾病中。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中,不仅进行了临床试验,后续研究中还规范了操作流程,既保证了扶阳罐的使用安全和疗效,也促进了技术推广。高丛珊等[26]把8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疗法,观察组采用扶阳罐疗法,操作方法有温推、温刮、温灸,操作部位有督脉大椎-至阳、双侧足太阳膀胱经天柱-大杼、双侧足少阳胆经完骨-肩井、双侧手太阳小肠经天宗以及患者感觉强烈的穴位或肌肉压痛点。干预后,观察组的证候测评量表评分、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说明扶阳罐疗法对患者颈椎功能的恢复、生活状态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推拿疗法。因其效果良好,付薇薇等[27]在后续研究中,经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制订了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扶阳罐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并在医院相关科室推行。
目前来看,扶阳罐在大部分疾病中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操作规范。相关的临床研究大多为小样本临床试验性研究,缺乏大样本、随机化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和相关理论机制研究。
扶阳理论历史悠久,理论体系成熟,在祛邪通阳和温补扶阳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具有扶阳特色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扶阳理论核心概念,总结出了其从护理技术分类、经络应用以及操作手法、操作部位方面指导中医护理技术的理论依据。但目前扶阳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技术相关操作手法、操作部位在研究中体现较少,今后可加强相关研究。
明确扶阳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创新将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临床循证验证后可构建以扶阳护理技术操作为主的系统标准方案及评价指标,形成疗效俱佳、具有扶阳特色的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这对为患者提供疗效确切的中医护理技术,规范扶阳特色护理技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及其推广应用有极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