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芬芬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重点。教育部门提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个学段,与各个学科相融合。信息科技学科包含大量的教育素材,将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有助于两者的共同发展。在具体教学中,小学信息科技可以与劳动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掌握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劳动的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学科融合”背景下小学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意义与教学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信息科技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一步一步地完成操作,整个课堂兴致不高;在劳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活动,没有投入太多情感,这些现象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必须进行改革。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科技学科,可以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与劳动技能。为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要高度重视本学科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并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意义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劳动教育的目标,要让学生对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充分理解和践行。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科技与劳动相辅相成
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持续提高,再加上各种信息科技技术的更新换代,如人工智能、VR技术、AR技术、开源机器人等,使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信息科技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学会创造。而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科技教学中,不仅有利于促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劳动新形态的发展,而且符合《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专业相融合”的理念。因此,信息科技学科作为承载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两者相互融合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劳动教育助力信息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目标,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初步具备解決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能力,发扬创新精神;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方面的教育,更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科技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1.在劳动教育中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让学生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与判断力,能够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找到问题解决方法。而在脑力劳动中,学生会逐渐养成信息获取、筛选、加工、发布的习惯,形成一定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从而能够在新时代劳动环境中稳定生存。
2.在劳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
所谓计算思维,就是学生在利用信息科技知识与思维方法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信息科技相关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付诸行动。如学校知行园及大棚的平面图设计,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从而激发他们用信息科技解决劳动问题的兴趣,促进其计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在劳动教育中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信息科技创新精神就是指在数字化合作与探究中,学生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信息科技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大量的课程知识,掌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信息技术,提升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如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份关于学校蔬菜义卖活动的海报,海报中要将“义卖”“蔬菜”“校园”等关键信息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发展了创新精神。
4.在劳动教育中践行学生的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学生在文化修养、行为自律、道德规范等方面应用的责任,而这些责任在劳动教育中均可以体现出来。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学生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并且明白规范自身道德行为与积极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体会劳动的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要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准则,强化自身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如果信息科技教师仅依靠课堂知识的讲解,那么学生难以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更谈不上承担责任。
二、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科技加深对劳动的认识
教育部出台的《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各个阶段的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劳动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小学生作为国家后备人才,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美德的重任,养成爱劳动的意识与习惯,并在劳动过程中发展创新力与创造力。信息科技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科技帮助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识,了解劳动的重要性。
例如,在《各色花瓶传文明》一课教学中,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草图绘制中通过点绘制曲线命令的应用;应用旋转命令创建对称的立体图形;掌握浮雕命令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多个不同样式的花瓶,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花瓶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其次,带领学生认识古代花瓶的制作方法与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古代劳动人民在制作花瓶时,需要先手工打造花瓶的基础形状,再用泥土制作花瓶,并根据要求精细加工花瓶造型,接着烧制,烧制结束后在花瓶表面绘画,最终完成磨砂、雕花、抛光等细节装饰。而现代花瓶制作虽然也需要简要经过烧制、上釉、打磨等过程,但是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绘制出花瓶样式,再根据花瓶样式制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成本。通过了解花瓶的制作方法演变过程,学生可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最后,教师讲解利用信息技术绘制花瓶及渲染花瓶的方法。在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以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发挥想象,自主绘制一个花瓶,并保存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可以让学生通过花瓶制作方法的变化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
(二)在脑力劳动中了解信息科技发展历程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劳动教育融入本学科教学中,信息科技教师也不例外。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科技课堂,可以在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信息科技教学质量。从广义上来说,劳动教育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体力劳动,二是脑力劳动。很多教师在劳动教育中都将重点放在了体力劳动上,忽视了脑力劳动,而信息科技课程正是开展脑力劳动的一个有效渠道,让学生通过学习信息科技知识明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日夜钻研,各项信息科技成果都是科研人员通过脑力劳动所获得的。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信息科技发展历程,感受科研人员的点滴付出,体会脑力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此,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而且进一步开阔了视野。
例如,在《人工智能在身边》一课教学中,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活、学习、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机器人,并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明白,机器人是经过科研人员的一点一点完善,才达到当前的状态,才能够被广泛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科研人员完善机器人的过程就是脑力劳动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科研而奋斗的观念,并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其学习成效。
(三)利用信息科技完整记录劳动过程
在将劳动教育融入信息科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过程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从而使学生在深化信息科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成就感。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劳动作业,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将做家务的过程以及结果录制成视频发送到班级群。在记录劳动、分享劳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更加主动、更加认真地参与劳动,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以“演示文稿展成果”这一综合活动为例,教师之前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学生也掌握了制作要领。接着,教师便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演示文稿制作技术的掌握,而在此过程中便可以融入劳动教育。
首先,教师布置主题为“我爱校园”的劳动作业,具体内容为:选择校园的某个角落进行美化,如涂鸦、种植花草、张贴名人名言、制作警示牌等。学生两人一组,选择某一项劳动内容,利用课下、周末等空余时间完成,并在完成过程中相互拍摄彼此的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成果。其次,利用课堂所学的演示文稿制作方法剪辑拍摄资料,并添加各种趣味性的文字和背景音乐,让演示文稿更加精彩。最后,各个小组完成演示文稿制作后,在课堂上播放,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点评,最终投票评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发布到班级微信群,让更多的人观看。在相互点评的过程中,各个小组要发现本组演示文稿制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借鉴其他优秀作品的制作方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精彩。这样一来,学生既钻研了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又开展了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脑力与体力的综合发展。
(四)打造线上平台展示劳动成果
行为心理学提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养成并巩固新的行为习惯的时间大约为21天。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其自制力较弱,难以在21天内养成一个新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为了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科技打造一个线上平臺,让学生将每天的劳动成果发布到线上平台,由家长和教师一同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立打卡机制,21天为一个周期,如果学生能够做到每天上传劳动视频或图片,那么周期结束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其劳动热情。如果学生没有坚持上传劳动视频或图片,那么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从而让学生明白做一件事要持之以恒。这样,在提高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同时保障信息科技教学成效。
学生将劳动成果上传到线上平台以后,班级其他同学也可以观看,然后相互交流,分享劳动的喜悦与心得。为了让学生有更强烈的成就感,21天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开展匿名投票,选出两个劳动最认真的同学,将他们的资料、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上传至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经过21天的坚持,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劳动意识与劳动习惯,能够主动参与劳动活动,同时加强了对信息科技的应用,促进了其综合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科技让劳动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而劳动教育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科技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挖掘信息科技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良好的劳动精神,促进体力与脑力的同步发展,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