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 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学科实践”的理念。何为学科实践?就是指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
语文实践要遵循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基本特点。千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只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劳动课”,语文实践要笼罩在情感、价值的氛围中,不要忘记了听说读写,尤其是读,语文实践千万不要减少了书声琅琅。
语文实践要努力让孩子体验“语文专家”的角色。即不断探究语言文字形成过程、机制。比如教学《猫》,便要让孩子们体验老舍的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要探究老舍的语言文字为什么能带来审美愉悦,老舍为什么能写成《猫》这样的文章。
语文实践要努力让孩子形成学习共同体。《一起为教育重新构想打造新的我们的未来社会契约》这本书提出,未来学习,一定要提倡团队学习、合作学习、共享学习。语文实践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更可以使语文知识的意义外溢,形成语言智慧,让孩子们真正体验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
语文实践要有问题意识。语文学科实践是发现问题、识别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猫》的教学,老舍是用了怎样的语言文字抒写了对猫的情感的呢?这也是在探究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个性化语言。在这个实质性问题的推动下,孩子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可以读,可以提取语言信息,可以进行网络查询,可以对老舍的语言文字特点进行归类。最终孩子们会像专家一样得出自己的结论。
语文实践要有“学后行为”的评价意识。语文实践应提倡表现性评价,不仅关注孩子们语文实践过程的表现,更关注孩子们在学习之后能做什么、做得怎样的表现。比如学习《猫》之后,孩子们尝试像老舍、夏丏尊、周而复那样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写对猫的喜爱,师生对抒写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样,语文实践就真正解决了实际问题。
语文实践,能够让孩子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合作带来的真诚、带来的温暖和带来的方法互鉴,真正提升孩子们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