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2024-04-06 17:34郑丽芬
学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公益活动法治道德

郑丽芬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福建泉州 362011)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在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方面形成的综合素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懂法律、能够健康生活的公民。这些核心素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感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理解道德与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针对以上几点进行综合设计,以不断提高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水平,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内容

(一)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直、诚实、友善、宽容、有责任心的道德品质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在道德教育下,学生应该做到明辨是非,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治观念教育,学生能够增强法治意识,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懂得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学生需要明白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障,能够在面临问题时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权利,处理各种矛盾。

(三)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是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在保持身体健康和活力的基础上,积极践行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一)根据学生生活环境,通过故事引入,引发共情

1.微课引入趣味元素。微课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融合了多媒体、图像、声音等元素,能够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通过展示生活化故事,如以学生的身份为切入点,讲述他们熟悉的情境和问题,可以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容易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1]。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激发初中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课程学习。而且生活化故事能够创造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从而提升情感投入度。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将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一方面引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使其提高课堂投入度。比如,在讲授《情绪的管理》这部分内容时,在课程开始阶段,教师就引入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微课展示一个趣味故事,让学生在观看中慢慢融入课堂氛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个关于情绪失控的情景,如一个小孩儿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发脾气,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搞笑的反应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在观看故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或周围人的情感失控的经历,这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教学活动。接下来,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内容拓展,如介绍不良情绪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等,让初中生从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自觉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这样,于教师而言,能更好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能更直观地吸收知识点,并提高健康生活意识。

2.集体评析社会热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新闻热点开启新课。新闻热点通常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涉及广泛的领域,如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注,增强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初中生对这些话题往往充满了好奇,因此,将新闻热点引入课堂,可以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新闻热点通常涉及当下社会的重要议题和问题,学生通过关注和了解这些热点,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动态,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而且在讨论新闻热点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观点和立场,从而培养多元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新闻热点往往涉及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学生通过了解和讨论这些问题,能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角色。比如,当学习法治、法律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出示“两个小男孩儿带现金到手机店买手机,店家拒绝出售”这条热点新闻,让学生了解这一事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讨论店家将贵重物品售卖给未成年人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会不会构成违法行为。教师还可以从商家拒绝出售的行为层面谈谈相关法律规定,即作为商家,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和拒绝出售商品的几种情况是否矛盾,以提醒中学生要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让他们明白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借此,教师可以拓展到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义务以及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树立良好的家庭榜样,让学生从小在一个有法律意识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总之,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一热点事件提醒学生要增强法治观念,努力成长为一个懂法、守法,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

(二)聚焦当地教育资源,组织多元活动,丰富阅历

1.参观革命老区。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了解当地特殊的教育资源,并引入实际教学中,可以增加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运用有关地方文化、人物故事等资源,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具体的背景中,一方面能够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并深入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独特魅力,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2]。此外,引导学生接触当地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当学生了解了自己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后,能够更加深化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对祖国和人民的关注与热爱。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定期参观当地的革命老区,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牺牲。通过实地参观,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革命的艰辛历程,深刻体验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从而产生对先辈的敬意。在参观过程中,教师要介绍革命老区的历史,尤其是那些与国家存亡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通过深入讲解,学生能够深刻理解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未来和民族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从而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其次,教师可以安排专题讲座或座谈会,邀请相关专家就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挑战等问题进行讲解和交流。通过与专家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家安全的各个方面,以及个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如参加当地航展等,了解当地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这样,教师借助当地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感知到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的来之不易,并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更加坚定为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2.组织公益活动。组织公益活动作为一种实际行动,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3]。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能够将抽象的道德和法治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能够深刻理解道德和法治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形成积极的行为习惯。而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比如,在参与关爱弱势群体、环保行动等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需要和困难,从而培养出关心社会、乐于助人的意识和品质。这种意识和品质不仅能够让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还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与他人进行协作,共同完成多项任务,这能够锻炼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有所承担,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协调资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参加公益活动,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体验将爱心付诸行动的重要性。这样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社会中存在的弱势群体,培养出同情心和关爱之情。这种情感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树立起关心社会、助人为乐的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再如,教师可以举行为环卫工人送温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整理环境,为劳动者提供关爱,让他们认识到劳动者的辛苦和贡献,进一步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并从内心深处尊重劳动者的付出,从而养成尊重劳动的品质。

这些公益活动不仅能够在情感上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更能够促使他们在行动中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总的来说,组织公益活动不仅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形式,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关爱他人意识以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际行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内涵,并将这些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担当的公民。

(三)打破固有评价模式,平衡评价力度,全面培养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往往偏向于对知识的量化考核,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记忆知识,缺乏深入理解与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近期表现进行纵向评价,意在通过对学生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和进步进行比较,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发展情况。首先,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变化,有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低谷,但长期来看却有不断提升的趋势。通过纵向评价,教师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曲线,从而更准确地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其次,学生的学习困难、兴趣变化等都可能在不同时间段显现出来,教师如果只关注某一次的测评结果,可能会错过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变化。通过纵向评价,教师可以更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辅导,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得到支持和帮助。此外,纵向评价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学生通过对自己不同时间段的表现进行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从而更积极地思考如何改进和提升。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非常有益。

比如,针对“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单元,教师可以通过纵向评价了解学生对“维护秩序”“遵守规则”等课程知识的掌握。如教师可以设置定期小测验或考查,检验学生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这些小测验可以包括情境分析、案例分析等,旨在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况下是否能够正确运用规则,以及在道德抉择上的表现。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观察学生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课堂上的合作与互动中,教师可以留意学生是否有礼貌、尊重他人、遵守规则,以此来了解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交行为。教师还可以借助日常观察,关注学生的课间活动和校园行为。在操场、食堂、教室等场合,教师可以留意学生是否遵守秩序、遵循规则,以及他们是否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品德。教师还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对社会规则的认知和态度变化。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是否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以及他们是否愿意在日常行为中积极遵守和践行。

除了注重教师层面的纵向评价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学生层面的横向评价,即生生互评,学生互相分享学习经验、交流思想,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成长。而教师则可以鼓励他们在小组讨论、同伴合作项目等活动中,互相反馈、评价和帮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使学习过程更加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借此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学习方向、方法等,这能促使他们提高自我反思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养。

三、结语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学生在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方面的素养。通过引入热点事件、组织公益活动、引导多元评价等策略,教师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初中生个人的全面成长,也有益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持续探索和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推进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公益活动法治道德
公益活动证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