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研究
——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为例

2024-04-06 05:56陈玉凤宾月景王卫东李强喻航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梧州学院资源

陈玉凤,宾月景,王卫东,李强,喻航

(梧州学院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0)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废弃物而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其主要思想是从废弃物中开发人类所需的各类资源。我国《“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2010 年起,梧州开始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了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市不锈钢产业园等工业园,相继引进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现今梧州市已建成南方地区最大的冷轧钢带生产基地,再生铜、再生铝、再生不锈钢、再生塑料、再生铅、再制造等产业支链齐头并进。再生资源产业占2021 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约三分之一,成为梧州最大的工业支柱产业,对梧州工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随着广西推动高端金属新材料重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以及梧州市不断加快和推动再生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梧州及其周边区域循环经济企业对再生资源加工技术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多。2018 年,梧州学院开设了化工类特设专业——资源循环利用科学与工程。2020 年,由学校统一部署、规划处指导、机械与资源工程学院牵头,梧州学院与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正式签署协议共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办好校地共建产业学院,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政校企合作,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专业与地方区域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已成为当前我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地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研究,探索了“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以期助推梧州市打造成千亿产值的资源再生产业。

1 产业学院的建设基础

我校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共建专业点包括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等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区级一流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校级一流专业、广西化工与制药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机械及自动化广西重点学科,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校级立项建设点等专业学科平台。此外,学院有机电控制与快速成型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梧州市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梧州市冶金机械人才小高地、梧州市风光能源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的合作单位包括梧州资源循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及骆驼集团华南蓄电池有限公司等园区龙头企业。相关产业领域包括资源循环产业、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群、生态环保产业。其中,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我国唯一在园区内形成全产业链闭路循环、资源量超500 万t 的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4];骆驼集团华南蓄电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蓄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为主的企业;梧州国龙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废塑料、废旧橡胶、废金属回收及精加工;梧州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再生铝汽车零件精密压铸生产为主的企业;梧州金升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具有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再生铜冶炼项目。

产业学院实行院长办公会负责制,院长办公会由1 名院长和2 名副院长组成。其中,院长由1 名学校副校长兼任,一名副院长由梧州学院机资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兼任,另一名副院长由产业园区派任。院长办公会下设行政部、教学服务部和科技产业服务部3 个部门。学院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筹措建设资金,保障产业学院的正常运行和建设工作。产业学院共有37 名学校教师和40 名企业教师,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40%。

2 产业学院的建设举措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校地方产业学院,找准与当前再生循环经济的切合点,以社会需要、服务地方为导向,集合多方资源,采用产教融合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升级的“三同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深化学校与循环经济园区及企业的产教融合,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遵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充分开展社会调研和人才市场调查,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实施培养技能型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定位,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5]。比如,20 级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总学分是175 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比重达35%,使该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工程应用型特色。

2.2 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教育部在2010 年新设立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专业,涉及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6]。因此,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具有的交叉性、实践性等特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质素要求更高,当前的专业高等教育无法满足要求,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水平。围绕我国循环产业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大力推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新工科建设,深化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主动调整专业结构,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7]。

2.3 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按照行业职业要求,重新构建课程模块,科学安排模块比重,形成满足面向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新工科”应用型课程体系[8]。在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全面综合考虑,开展社会调研和人才市场调查,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交叉性、应用性和特色化。在专业课方向设置上要面向企业生产实际需求,融入行业企业创新成果,机动设置1~2 门反映产业发展动态的行业必修课程以及2~3 门作为专业扩展的特色课程[5]。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循环再生产业为主导,在产业上游,已建成广西梧州国龙塑料化工有限公司的年产15 万t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回收加工、嘉禾润再制造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太阳汽车拆解等多个项目,形成177 万t/a 的再生资源规模化处理能力;在产业中游,已形成年产30 万t 再生铜冶炼、年产30 万t 不锈钢冷轧板带项目、3 万t 铜管铜棒、年处理20 万t 工程塑料类废塑料同步改性造粒项目的生产能力[9];在产业下游,已建成年产2 万t 精密压铸及模具,年处理PET 15 万t 再生加工等深加工项目[10]。因此,根据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产业需求,可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置废弃不锈钢处理与回收技术等行业课程。对于行业、特色课程,推进“引企入教”,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7]。

2.4 打造实习实训基地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推行“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共同实施订单培养,共同组织顶岗实习,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7]。在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实习基地,根据实习计划和教学需要,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行现场实地教学,学校教师补充讲解相关的理论,强调课本知识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将教学课堂搬进生产车间[11-12]。同时,产业学院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师资、软硬件设施、创投基金等资源,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共同指导大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学生竞赛、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活动。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考核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生产实践,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2.5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目前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教师有77 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5 人,副高级23 人,中级及以下39 人,来自企业单位教师40 人。本产业学院将按“理论与实践并重,专兼结合”的开放式教师队伍建设原则,以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新材料开发、分析检测、包装设计等专业为主的骨干教师,组建了一批跨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合作密切融洽、相对稳定的团队。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主要建设举措包括:(1)选派学院骨干教师去园区企业挂职或定岗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生产实践,提高骨干教师的实践应用水平;(2)选聘具有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2.6 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坚持“政校企”3 方主体协同共建的原则,以成果为导向、项目为驱动、工学交替组织模式,对应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废旧物资的收集、分类、整理、初步加工、深加工、销售行业实施专业群的对接建设,搭建一系列产学研服务平台,达成政府、学校与企业3 方满意的聚集成效。未来3 年内,产业学院将在区级一流专业、广西一流学科等基础上,围绕梧州市循环再生产业园区的产业链,加大产学研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拟将与“广西梧州国龙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再生塑料技术创新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与“金升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金属废弃物循环利用研发平台。利用多方资源,快速完成产业学院环境设施改造、实验室建设、企业设备入驻等工作。与合作企业共建2~3 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针对性地根据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规划相关应用型课程,实施以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融入企业生产实践项目等,构建教育、培训、就业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及园区产业的良性互动,达到教育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2.7 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根据高校与重点企业的资源优势,政产学多方参与,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需求,立足复合性功能定位,协同推进专业设置多主体决策机制、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制、教学运行与科研评价机制的综合改革,强化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等微观机制设计,打造政产学研用价值共同体。成立产教融合办公室,制定管理办法,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多方投入专项经费,健全机制,深化教育改革,构建“政企学行园”五位一体利益共同体,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利益共享、协同与长效运行机制。

3 产业学院建设的成果成效

现代产业学院改革由点到面,目前已取得以下成效。

3.1 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2021 年以来,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中,学生获国家级奖励23 项、省级奖励100 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20 篇;学生参与专利10 件,软件著作权20 项,学生参与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3 项。

3.2 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个性化选择培养方向。技术服务培养方向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大多数很快成为技术骨干。创新研发型培养方向的学生不少人成为企业项目研发、工程设计的骨干。管理型培养方向的毕业生很快能胜任企业的管理工作。

3.3 企业认可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梧州国龙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广西梧州金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梧州学院先后设立了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的优秀学子。

3.4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新增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1 个,升级改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传统专业2 个,建设成1 个区级一流专业,2 个区级优势特色专业,获批1 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 中心) 建设项目。

3.5 形成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先后选派教师到企业接受新技术培训50 人次、挂职锻炼10 人次。龙头企业技术骨干有30 多人承担课程教学任务,承担10 门行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500 人次。

3.6 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

获批区级一流课程2 门,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型课程5 门、实验讲义6 本、工程案例52 个,引入企业培训教材8 种。

3.7 实践平台得到完善

打造一批新型实践创新平台,建立3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 个协同育人平台、13 个校企共建区级实验室和创新中心。

3.8 教学改革成效提升

近年来,以产业学院为相关的校级以上教改研究项目5 项,教改论文10 篇,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 项。获2021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4 结语

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是针对我国《“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梧州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支持梧州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产业政策,依托梧州市及其周边区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整合学校、园区、企业资源成立的校地产业学院。围绕地方产业需求,梧州学院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打造成一个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猜你喜欢
梧州学院资源
初等教育学院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中共梧州城工委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