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毅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路径探析
孙 毅
[同济大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二十大精神和理论创新成果准确而及时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本文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述了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创新网络思政育人,传承大学精神、打造校园文化育人,小我融入大我、推进社会实践育人等措施,探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涵养新时代青年的路径。
二十大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立德树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22年10月25日召开的会议中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二十大精神和理论创新成果准确而及时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政治任务。
习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牢牢把握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牢牢把握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2]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深刻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1]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3]大学生是当今新时代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高校中深入贯彻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任重道远。
首先,二十大精神为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指引。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青年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这个时代中立足与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和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体系为青年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
其次,培养了青年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二十大提出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这一重要论断,引导青年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青年只有具备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爱国主义也是培养青年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青年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二十大精神培育了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二十大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鼓励青年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未来发展的新道路。青年是创新的主力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在新时代中创造出更多的新成果、新成就。同时,创新精神也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青年形成开拓进取、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第四,二十大精神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条件。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增强对党的信任和拥护。青年只有具备正确的政治观,才能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培养青年优秀品质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青年形成崇尚正义、拒绝腐败的优秀品质。
最后,二十大精神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青年人承担起历史重任,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二十大提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青年形成勤劳勇敢、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习总书记曾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QQ、微博、bilibili和小红书等软件成为大学生日常社交、娱乐、休闲等重要媒介。伴随着疫情常态化,线上授课的普及又进一步推进了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因此,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新型媒介,创新网络育人思政建设,把握好青年的思想脉搏,是二十大精神宣传学习的重要举措。
应优化顶层设计,坚持以二十大精神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宣讲为中心,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搭建以校级新媒体平台为主导、院系媒体平台参与共建的“多维立体”网络育人格局。实施“一院一品”特色亮点项目,培育院级宣传平台和载体,形成多方合力、多元多维的网络育人体系,汇聚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形式刻板、语言生硬、居高临下等传统宣传工作模式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成“话语鸿沟”;相反,网言网语、视觉形象、大众表达的话语情境能够强烈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亲近和追随,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共鸣,带来事半功倍的宣传教育效果。高校应聚焦学生群体,把握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主动进入到大学生的“朋友圈”“好友圈”中,开辟二十大精神宣讲线上专栏,深度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二十大精神相关素材,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加工制作,通过微课堂、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借助微信、QQ空间、B站、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推送,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身边故事;以党-班-团组织为活动主体,开辟红色教育论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及时、深入、有效地开展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宣讲和教育引导,构建具有吸引力和黏着度的校园新型主流媒体;同时,高校应依据学校行业特色和优势学科,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二十大元素,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打造具有高校特色、行业特色、学科特色的网络育人品牌,形成“互联网+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念跟党走,争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承载历史开辟未来,而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凝聚人心并展示学校形象和氛围。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品行的形成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也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融入小班辅导课、主题班会课、主题党团课、入学教育课、军政双训课、国旗下的思政课、青马班等载体,在日常教育中常态贯穿落实。集中开展学习座谈、故事分享、征文演讲、参观寻访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党团日活动,通过短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现青春风采,体现青年学子在成长道路上的精神面貌,展现结合专业立足岗位服务国家的实际行动,呈现理想新鲜融入家国情怀的担当精神;组建“二十大精神师生宣讲团”,通过打磨优秀课件、汇编精彩故事、录播优质微课,绘好立体化宣讲路线图,广泛开展解说式宣讲、分享式宣讲、诵读式宣讲、演绎式宣讲,讲透讲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精神宣讲辐射校内校外、贯通网上线下、全年持续推进;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等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各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要在深入自学的基础上面向基层党员学生、团员青年至少开展一次主题宣讲,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增强二十大精神的感染力、渗透力;同时,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国庆”等节日和“开学季”“毕业季”等时间节点,以多种文化艺术形式讲述难忘的峥嵘岁月,分享动人的时代变迁,在校园内唱响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主旋律。
加强校训、校史等资源挖掘整理,丰富校史校训在新时代的理想信念价值、凝聚激励价值、情操陶冶价值。将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活动与校史、校情深度融合,讲好校园故事,述说校园内的二十大感悟,将科技报国的行业精神、与国同行的家国情怀融入新时代校园文化,最终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浸润式、体验式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让当代青年充分体会马克思主义伟力。
习总书记提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将二十大精神宣传学习教育融入实践育人,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感知社情、体察民情,不断深化红色精神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入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动力价值,真正推动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实现高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和我的人生路”青春使命教育,组织学生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实践服务等,让当代青年在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深化青年学生对“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认识与实践,引导师生自觉将“小我”成长融入“大我”奋斗,将人生选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进一步引领时代新人形成红色精神承载的理想信念;聚焦重大成就开展实践体验教育活动,聚焦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足迹开展“学、思、践、悟”寻访分享活动,积极打造格调高雅、学生喜闻乐见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学习教育校园原创实践精品项目,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通过总结表彰大会、经验分享会、社会实践宣讲团等方式,总结传播优秀实践教学成果,有效补充课堂教学。
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大课堂”,充分利用并依托高校所在地及周边省份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发挥革命英烈、时代楷模示范引领作用,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追寻红色足迹、研学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4]上海市的红色资源富集,数量多、层次高、影响大,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同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同向契合性,是开展大学生二十大精神宣传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可以依托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解放纪念馆、龙华烈士陵园和刘长胜故居暨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等红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依托学校附近有效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充分挖掘、释放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让红色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新华网,2022-10-25.
[2]徐隽,张垚,孟祥夫. 做到“五个牢牢把握” 把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N]. 人民日报,2022- 10-22(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22.011462.
[3]张宇晴,李小玲.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临床医学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以内科学课程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22(04):18-19.
[4]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2-03-22(001).DOI:10. 28655/n.cnki.nrmrb.2022.002849.
2022年同济大学思政基金资助课题《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学生思想引领路径探析》(tjsz202238)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