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创新与就业能力统筹推进研究

2024-04-05 23:51吴明伦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吴明伦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现今,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已设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但在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和社会所需不相符[1]。所以,民办高校需结合自身的特点及社会需求,探索出一条科学的课程创新路径,在传统课程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2]。在课程创新过程中,需注重和就业导向相关联,分析与明确该专业毕业生去向,收集部分已就业学生的信息,将获得的数据应用于创新工作中,确保更新后的内容切实具有价值[3]。同时,还需与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使得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同时,设计出具有文化、社会、经济多重价值的内容,为吉林省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征

1.1 多元性

视觉设计作为新兴专业,其多元性体现在需通过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才可呈现出想要的设计效果[4]。正是具备该特征,使其在专业技术支撑之下实现设计的不断创新发展。

1.2 社会性

社会性指的是专业和社会需求高度匹配。视觉传达设计是借助先进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但从本质上分析,设计工作是以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为主要目标的[5]。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与更新,这意味着人们的精神层次需求越来越高,视觉传达设计则是满足高层次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6]。

1.3 探索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新专业,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以传播与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为主要方式。但从该专业发展动力方面分析,是为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这表明专业发展方向并无既定方向,而是需要结合人们需求变化不断探索[7]。

2 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本科院校,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点在于其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与产业接轨,侧重于培养具有实际设计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人才,即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注重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旨在开阔学生的跨界视野,不仅限于传统视觉传达的范畴,而且倾向于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但是从整体来看,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等环节存在短板,不利于推进教法创新,难以提升人才培养效率。下面重点针对这4 个方面展开论述。

2.1 未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也随之不断改变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求该专业人才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掌握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8]。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民办高校并未明确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衔接性不足,采用的培养计划雷同,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就业竞争力较弱,与社会快速发展的状态不适应。某些学校虽然适时调整了培养目标,但与产业发展方向、学校实际情况、社会需求的结合不足,导致培养的人才难以胜任岗位工作[9]。

2.2 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缺乏创新创造能力

从民办高校的课程安排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环节占比较低,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锻炼创新创造能力,实践经验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就业能力[10]。某些学校与广告公司、新闻出版等单位的合作不紧密,学生缺少到校外实践的机会,教学也偏向理论知识讲授,实践动手操作不足。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专业就业形势的认知不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就业能力等的培养,但由于实践训练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具备这些能力,最终出现创新力、想象力、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2.3 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安排科学性不强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促进学生外观设计、颜色搭配等能力的提升,在新时代背景下愈发受到社会与学校的重视。但从民办高校该专业课程安排的情况来看,课程体系不完善,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11]。总的来说,课程安排不符合社会需求,教学体系陈旧,教学缺乏新意,与培养创新创业理念要求不匹配。虽然某些民办高校已将数字化内容加入课程体系中,但并未妥善安排课程内容,也并未高效整合数字化资源,导致数字化内容和专业课程融合不深入。

2.4 教学模式不合理,培训目标难以达成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学生审美水平、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从现今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模式不合理,偏向讲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总的看来,课程教学局限于单个专业内容,以知识与技术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导致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设计概念延伸,协作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深入分析市场需求,设计室建设经验不足,跨界设计整合能力偏弱,与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不符。

3 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法创新与就业能力统筹推进路径

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将教法创新和就业能力培养统筹推进作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有益的改革培养之路,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保障人才培养方向的合理性,所培育的人才可为行业提供更好的服务[12]。高校应更新教学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工作开展时,学校需结合创新与就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并根据市场需求及产业发展趋势延伸教学内容,促使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需引入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明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引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开展多元化的培养工作,保障所培养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兼具多方面能力。比如,民办院校可与行业内的公司或组织建立联系,提供实习机会和行业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并拓展就业机会,还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来给学生讲课,分享行业趋势和新技术。

3.2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校需结合行业形势来调整培养目标,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企业协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高校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视觉传达项目中掌握实用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13]。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践训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自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水平及就业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单一讲解模式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需使用现代技术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结合,将知识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奠定基础。

3.3 科学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在设置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及该专业就业形势考虑在内,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就业。设计专业的多元化课程包括品牌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等,这些与行业对接紧密的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设置时,需将艺术设计和创新创业内容相结合,在注重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专业的实用性,促进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设计活动的融合,让学生可灵活应用知识与技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高校需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有效整合,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在建设课程群的过程中,还应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凸显课程设置的特色,实现各方的交流互动[14]。

3.4 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由创新和就业角度入手分析,学校需注重在教学模式调整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可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理论知识,采用实践训练的方式,围绕着就业方向,通过项目驱动,让教室转变为集教学、设计、工作于一体的工作室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存在较大差别,有着明显的教学优势,可让不同专业及年级的学生共同在工作室中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实践训练,有效锻炼动手能力,在相互交流与协作的过程中共同进步。指导教师在工作室中结合教学要求与学习需求引入各类实践项目,让教学工作以任务为导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幅提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但从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还存在较多不足。鉴于此,应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中添加创新创业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学校及专业教师对此都需有清晰认知,紧跟社会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和优化措施,力求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 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