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利,陈雪欣,马桂芬
(广州华商学院,广东广州 511300)
近年来,财务会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相比财务会计的蓬勃发展,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对滞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管理会计人才缺乏,难以将企业实践与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有机结合,企业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知有限,对财务信息使用不足,将管理和数据割裂,无法实现企业信息一体化,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难以实现[1]。在此形势下,管理会计应发挥优势,以管理控制和战略决策为目标,从管理方式上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顺应时代要求,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不仅要培养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人才,更应培养具有管理思维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2]。
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能够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方法帮助企业管理层做出有利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决策,强调企业管理与核算的有效融合[3]。因此,在管理会计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注重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影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新时代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创新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将教材知识灵活与现实需求相结合[4]。然而,部分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只对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知识有要求,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这种偏离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影响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教学目标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导致所培养的会计人员可能会出现考试成绩优秀,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更无法指导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因此,高校想要培养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管理会计人才,必须调整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性,部分内容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交叉[5],比如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管理、预算管理、存货管理等与财务管理学科部分内容交叉,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等又与成本会计交叉,重复的知识点不利于管理会计学科的发展。
另外,管理会计教材内容陈旧。教材有很多版本,但结构体系和基本内容无变化,主要侧重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介绍,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前沿性成果和原创性管理经验较少涉及,而这些内容正是企业经营管理最实用、最需要的。这种教学内容偏重传统理论而轻视前沿理论的做法会导致学生对管理会计学科出现的新动态、新问题不了解,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实践需要[6]。
一些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采用的仍是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在管理会计课堂上,教师先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知识点练习相关习题。教师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仅导致课堂互动氛围差,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管理会计的考核形式,多数本科院校基本是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且其在最终成绩中占比较大,在题型上通常设计为选择、判断、简答及计算题,缺少根据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题。这种评价形式的优点是能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理论知识,且比较客观公正,但也有不足,难以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为会计学的重要学科,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应具有同样的地位[7],从部分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管理会计虽然被确定为学生的必修课,但学分通常为2 学分,而财务会计通常为4 学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还未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很多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主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较少开展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财务会计教学相比,管理会计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部分高校不太重视管理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授课教师也不太重视管理会计知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会计引入时间不长,部分高校教师对其不太感兴趣,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性明显不足[8]。就实践经验而言,一方面,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缺乏普遍性,教学素材比较少,即使有一定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也难以准确把握课程特点,实现课程目标;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师资队伍出现缺口,很多教师都是刚毕业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课堂效率不高,影响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管理会计教学偏理论、轻实践[9],很多高校设置了较多的理论讲授课,但缺少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关系到学生能否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教学可以从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展开,多数高校校内财务会计实训室完善,财务会计软件较多,但较少开设管理会计实训室,管理会计的软件也不足。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可能涉及企业的商业核心信息,一些企业不愿意配合开展校企合作,这也是校外管理会计实践基地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即使有些企业愿意接受学生进企业实践,也只是让学生参观,学生无法将企业管理实务和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对新型管理会计人员的需要,首先需要优化教学目标[10]。管理会计教学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理论、概念、基本方法,更应让他们具备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科院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理念。在优化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学生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吸收情况,体现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流程的设计与协调,为企业提供优秀管理会计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也应与之相适应,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需求[11]。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应在现有基础上补充诸如战略管理、风险管理、质量成本管理等前沿知识点,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企业经营管理的成功案例穿插于课堂讲授,增强趣味性,突出实用性,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此外,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存在的学科内容交叉现象,高校应组织相关教学团队对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进行资源整合,做到各有侧重点。
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案例教学法。管理会计是一门抽象且实践性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2]。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会计案例,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能有效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第二,增设实践教学环节。一些高校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位,部分高校只是安排学生参观企业。本科院校可与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及小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定期进企业实习,在实务中体验会计工作,或组织资深的管理会计人员进学校授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管理会计知识的热情。
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效果与其考核方式密切相关,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在考核方式上需多元化,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学期最终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但在比例设置上两项应平衡,或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可采用案例分析、课外实训、布置论文、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形式,期末考试也应加入一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本科院校还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越来越重视[13],高校要培养出满足企业所需的对口人才,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合理调整学分和课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提升。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基本保障[14]。针对管理会计教学师资缺乏问题,可以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方面解决。理论知识方面,学校可定期组织管理会计学术会议,拓宽教师教学视野,使教师了解前沿理论和成功案例,还可采用科研奖励形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管理会计研究;实践经验方面,高校可为教师进企业实践及参与管理会计调研活动创设条件和提供支持,使教师将实践经验服务于教学。
高校可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首先,在校内可开展模拟教学,引进管理会计实训软件,让学生校内实习,将课堂所学管理会计知识运用于实训中,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其次,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对口岗位实习,真正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务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本科院校应积极推进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优化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考核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师资水平、强化实践教学和不断完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