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伟杰 吴佳欣
适应块状经济链群化发展趋势,推进块状特色产业延链强群,增创县域经济新优势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显著优势和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立足浙江省域这一特点,创造性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作为“八八战略”的一项重大决策,引领推动块状经济成为浙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依托。块状经济也是浙江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强县的主体形态,很多县区将块状特色产业集聚优势作为立县之基、强县之本,通过发挥体制机制、区位和环境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产业升级,打造富有区域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增长极。
块状经济产业集中、专业性强、地域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支撑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化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产业组织逻辑、形态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延链强群提升产业根植性,以构建形成富有韧性、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块状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对此,可通过桐庐县、秀洲区两个地方产业发展实践进行观察例证。
案例一:桐庐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体系。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之一,以针织、制笔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曾是桐庐经济的象征,传统产业曾占全县经济总量超60%。2003年4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桐庐考察调研时,强调“发展块状经济必须在‘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上下功夫”。20年来,桐庐牢记嘱托,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持续完善县域产业体系,在推动实现制笔针织、医疗器械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视觉智能、新能源、磁性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目前,视觉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已超全县经济总量的60%,县域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
案例二:秀洲光伏产业聚链成势、发展壮大。秀洲光伏产业起步于2007年,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光伏千亿产业集群雏形初显,成为秀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其创新做法在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遵循强链、补链、延链的招商方向,大力推动产业链精准招商和以商引商,从招来一家头部企业到带动一个产业崛起,从聚焦一批优势产业到延长一个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追光”之路,形成了“电池片+光伏玻璃+配套产品+组件+储能+智能制造”的光伏全产业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光伏新能源产业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块状经济具有地域集中性、要素根植性、企业关联性等特性,能够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等多重效应,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产业层次低、组织形态散、自主创新能力弱等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容易造成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断链、缺链、堵链风险突显,影响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和新旧动能转换质量。延链强群是块状经济提质升级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推动块状特色产业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核心是增强不确定性环境下的产业集群动态能力,通过产业各主体整合优化内外部资源配置,持续巩固产业竞争优势。结合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相关理论和两个典型案例实践情况,以延链强群促进块状经济提质升级的关键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要有链主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特别是链主型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环境把握和战略应对的引擎,在集群集聚优势形成和动态能力提升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桐庐以链主型企业落地为机遇,引育关联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路径清晰、效果显著,如智能视觉领域,知名安防企业产业基地落地引来20多家规模企业,撬动形成百亿级的视觉智能产业;快递物流领域,“三通一达”总部回归,吸引祥龙科技、中科微至等快递物流生态链企业融入,形成快递及关联企业325家,百亿级快递物流产业集群雏形初显。秀洲本土龙头企业福莱特集团在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从大到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福莱特集团先后引进光伏龙头隆基股份、阿特斯阳光、小辰光伏科技、浙江川禾新材料等光伏领军企业,不断扩大“以龙头引龙头、以链主引链主”的“破圈效应”。
要有高能级产业平台。产业平台是支撑产业发展壮大的空间承载,能级水平决定着产业发展的限度。为了更好“成链”,桐庐坚持以提升开发区能级为牵引,通过整合开发区和园区,腾出低效用地,持续做大平台支撑,开发区对全县经济的贡献度从不到50%增至超75%。秀洲注重在强平台上精准发力,通过推动国家高新区更名为嘉兴国家高新区、建设省级特色小镇光伏小镇、打造光伏科技城等组合拳,创建一系列国家级、省级平台试点,不断提升平台能级。
要有完整的创业生态。块状经济链群不应是一麻袋“马铃薯”,而应是“瓜果、蔓藤、枝叶”有机关联、相互配套的地瓜式企业群落,不仅企业间存在强关联,政府、行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间也存在交互粘性,共同构成组织化、体系化的有机整体。桐庐不仅注重单一产业链条的循环常态,更注重从单一产业链向综合生态圈转变,如已开工的吉利科技动力电池项目,可用于快递物流车辆迭代更新;磁性材料不仅是新能源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还可赋能快递物流企业分拣业务更精准,通过推进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县域内激发出裂变效应。秀洲打造了“10分钟”光伏产业生态圈,大大缩短企业间产品交换时间与物流成本,如作为光伏所有原材料中运输成本最高、损耗最大的玻璃,在秀洲只需跨越一条马路就能将玻璃从生产厂家送到光伏组件厂的车间。实现产业链越完整,企业生产成本会越低,越能吸引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扎根发展和持续集聚,产业集群竞争力就越强。
要有高效的辅助决策系统。产业发展环境动态多变,甚至瞬息万变,建立高效的预警系统将极大提高产业集群内部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筛选、研判后制定应对策略的效率。桐庐发挥企业家同乡同源优势,在快递物流等领域通过协会商会、发展论坛等载体,加强信息沟通、技术合作、上下游互动,推进市场信息、政策动态等关键要素在集群内企业渗透,形成了无形的预警系统,高效支撑产业集群内企业从信息获取、技术创新、决策调整到动态能力的提升。秀洲充分依托数字化技术,建设了“光伏产业大脑”,除了在微观层面支撑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外,在宏观层面也形成了对产业、政策的全面及时监测分析能力,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预测预警能力。
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产业集群动态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人力、资金、土地、产业氛围等要素的强有力支撑,需要政府根据发展动态,建立适配完善的政策体系和服务生态。桐庐以让企业在家门口可以用更低成本配置资源为导向,通过推进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均衡共享、加大都市型经济发展力度以提升人才吸引力等多措并举,聚力打造“迁不走的产业生态”。秀洲光伏产业发展中政府适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被形容为“前面一把米、后面一根棍、中间自己调”,政府对市场有激励、有约束,也划好界限、留足空间,形成了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良性循环。
浙江县域经济发达,但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2023年百强县中浙江省占据16席,排名全国第二,其中,慈溪、余姚、瑞安、乐清、诸暨、海宁、桐乡、义乌、温岭等9个县(市)为GDP“千亿县”,宁海、临海、嘉善、长兴等多个县(市)也已近千亿元,而集中分布于浙西南的山区海岛县GDP均处于300亿元以下,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浙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亟待突破的关键节点。应适应块状经济链群化发展趋势,以“四个关键词”推进块状特色产业延链强群,增创县域经济新优势。
做深“企业群”。按照龙头企业领航的产业组织优化路径,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按照“链群配”理念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凸显自身技术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发挥好领军带动和生态整合作用。注重链主型龙头企业生成的可塑性和创造性,推动各地加强当地大企业链主潜力评估,积极挖掘培育潜在对象,“无中生有”打造更多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探索集中优势资源支持潜力企业发展壮大的容错机制,对增长较快、成长明显的企业大胆进行支持,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向“小巨人”“单项冠军”升级、“准龙头企业”向“龙头企业”提升。
强韧“产业链”。坚持把产业链的优化与稳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努力把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构建形成符合县域区域特点的现代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链培育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产业链上下游适配性对接,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地方配套率,以关键环节突破带动产业链整体跃升。加快全产业链上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布局,破解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中低端锁定”效应,提升产业价值链。强化供需对接、产销衔接,发挥头部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更多本土优质产品进入产业链供应链。强化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效衔接和优化组合,分链打造变革性创新平台、生成核心技术力量。
拓优“生态圈”。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以增强要素粘性为核心,大力推进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创新,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生态,切实畅通以空间聚集为特征的块状经济加快向现代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特别是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增值化服务,整合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功能,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政策、人才、金融、科创、公共服务和设施等集成服务。
塑强“有机体”。树立“产业集群是个动态演化的整体有机体”理念,以提升产业集群动态能力为目标,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强化“圈、链、企”协同。加强产业预警系统建设,支持各地积极建设“产业大脑”等载体,积极应用大模型算法、算力设施等前沿创新成果,以持续提升监测基础上的预测预警能力为核心,延伸拓展“大脑”对信息、数据的触角感知网络,形成与动态环境相匹配的快速识变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