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杭峰 李连博 王健舒
教师熊海燕
熊海燕曾说:“我和别人相比没什么特点,就是一个‘认真。”正是对细节的追求和对个体的尊重塑造了她,在多年枯燥的运动员岁月中坚持下来。如今,随着全民健身热度持续上升,大众对身体健康愈发重视,她正在用以往的经历和专业知识,让更多人体会到亲手雕琢自己身体的快乐与意义。
熊海燕出生于江苏南京, 13岁那年,得到下基层选拔人才的教练认可,进入业余体校。和那个年代大多数走体育道路的同龄人一样,她将青春和激情投入到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那是一段美妙旅程的起点。
熊海燕天赋出众,训练刻苦,几年后,在中国乃至亚洲举重比赛都闯出了名堂。2000年,年仅15岁的熊海燕首次参加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一举夺魁。不久,她进入国家青年队集训,两年后进入国家女子举重队。在2003和2004年亚洲青年锦标赛上,她蝉联冠军。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在江苏举行。熊海燕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心理过度紧张,又或是策略安排失误,三次抓举三次失败。无奈的呐喊伴随着体内能量的流逝,尽管心有不甘,她只能遗憾地走下赛场,第一次全运会之旅定格在一个落寞的背影上。
同年,熊海燕退出国家队,进入北京体育大学学习。那段时间,她坚持举重训练,同时开始接触健身健美。2005和2006年,熊海燕兩次摘得北京市大学生健身健美大赛奖牌。2007年是她收获的一年,全国举重冠军赛上,已是老将的熊海燕成为全国冠军,在全国举重锦标赛上,也获得了亚军的好成绩。她感叹道:“我从全运会的失败和之后的成功中学习到很多,全运会的那次失利让我明白如何直面困难。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在其它项目也有收获。”
2011年,在获得全国健身健美锦标赛季军后,熊海燕逐渐淡出赛场。次年,她硕士毕业留校,成为北体大教师,主要为学生教授举重和健身健美的有关课程。日常教学之余,她也承担了一部分国家队训练任务,担任过花样滑冰国家队的体能教练,帮助队员更好地备战北京冬奥会。熊海燕在多个项目都有丰富实践经历,但大学时期才开始接触的健身健美为她现在的工作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熊海燕讲授的健身健美课程受到不少学生喜爱,她本人对此深有感触。从运动员的经历中,她明白举重项目无法深入基层,实现全面普及。近些年来,由于滥用兴奋剂和国际举联内部管理的混乱,致使举重运动在国际上发展缓慢,被贴上许多负面标签。受制于运动特点,举重的商业价值开发也一直难以解决,因此,竞技举重只能进行小众化、精细化改造。从这些年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熊海燕逐渐认识到可以将举重运动分解成较为简单和安全的力量举、健身健美等。她认为在这些方面,国外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和文化,而在国内,大众的健身健美意识还有待加强。熊海燕说:“如果能在这些方面深耕,不仅对我国竞技举重在国际赛事提高成绩有很大帮助,还能带动大众健身健美产业发展,缓解一部分就业问题。”
举重运动可以分为竞技举重、健美运动和力量举,不少人对三个项目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太了解,更不清楚在日常锻炼中如何选择。熊海燕从专业和健身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健美运动和力量举都是竞技举重的分支,区别在于三者的训练目标不同。竞技举重对力量、爆发力、关节灵活度、柔韧性、协调性、技术要求极高,练的是通过规范的技术动作举起自己的极限重量;力量举是由深蹲、硬拉和卧推三部分组成,需要不断突破基础力量达到极限重量;健美运动是追求身体形态的美观。我认为这三个项目中,健美运动最适合大众开展,也较为安全,不受场地和器材的局限。”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文件中,“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目标被确定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出顶层设计对大众体育锻炼的重视。
最近几年,尤其是疫情之后,大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对自身健康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地方相关体育产业的财政支持也在增加。比起十年前,大众健身开始迈向新的阶段,主动走进健身房、跑道进行训练,这是思想意识层面的突破。
健身健美产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和不足。一是很多人认为健身健美与竞技举重有很强的相关性,过度追求大重量,导致受伤;二是大众缺乏科学健身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健身消费动机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不高。
熊海燕认为力量是基础,打好基础,练习其它项目会更容易上手。有些人在健身健美过程中受伤,是因为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技术要领,和竞技举重一样一味挑战极限重量。只有经过专人指导、科学训练、合理安排,才能在塑造身形过程中防止受伤。除了在健身房通过器械进行锻炼,在家中或是空旷室外也可以练习慢跑、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等,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普及健身健美知识,提高健身消费意识,可以从文化培养和名人效应方面入手,需要机遇和时间的积累。在海外,许多健身爱好者非常仰慕举重运动员,我国举重名将吕小军的训练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播放量常常破万。熊海燕说:“利用明星运动员来推广,在社交媒体上宣传是完全可行的,对健身健美和竞技举重都有一定益处。同时,赛制也要创新,让健身健美变得有趣一些,吸引更多人关注。”
她也提到,举重的受众群体往往是拥有一定运动基础、对自我要求极高的重度健身爱好者乃至专业运动员,这类举重训练视频对他们能力的进阶会有一定促进作用。普通爱好者由于锻炼目标和训练阶段不同,顶尖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对他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因此,在培养健身健美文化和意识的过程中,还是要量力而行,有清晰的自知,不是最大的重量才最好,而是最适合自己的重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公众人物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因素。激励全民健身,需要有更多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身材有型的公众形象出现。
总的来说,培植大众健身健美文化需要时间和土壤。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时代,大众更要对自身有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让个体更加强大和可持续发展。正如熊海燕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的那样:“亲手雕琢我们的身体,终究会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