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鑫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乡土题材纪录片成为乡村生活真实面貌的重要载体,一方面,有助于创作者通过真实镜头和人物塑造建构乡土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乡村传统风俗和乡土风情,传达出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心灵慰藉;另一方面,乡土意象成为农民的集体回忆和共同乡愁。此外,乡土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方式方面不断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纪实记录,而是通过故事化的叙事、叙述者的角度和微观个体的视角等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英国纪录片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所指导的《柴米油盐之上》聚焦于中国西部山区与中国东部沿海,讲述了一系列鲜活的中国基层人物逐梦小康的故事。
人类的诸多生产活动是在空间下进行的,地缘文化的构建则是在特定地理空间中形成文化特征和实现文化认同[1]。空间生产和地缘文化的构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地理空间的特征和环境会影响到人类的文化活动和认同,同时人类的文化活动也会对地理空间产生影响。
著名的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所提出的三元空间辩证理论被应用于社会地理学领域[2]。三元空间包括感知空间、表征空间和具象空间。感知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物理空间,是人们生活、工作和交往的实际场所,这一概念强调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使用与塑造,以及空间对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3]。表征空间是指人们对空间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的表达,包括位置地图、城市规划和文化符号等,是一种受到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影响的特定形式,折射出人们对空间的理解与构想,这一概念强调了空间是如何被社会和文化的意识形态所塑造的。具象空间指处于被支配和消极体验地位的居民或使用者的空间。纪录片中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包括家务劳动和生活习惯等,构成了家庭方面的实践空间,与列斐伏尔中的表征性空间相一致。这些实践空间是通过赋予意义生产出的体验性空间,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拍摄地聚焦在中国乡村,《农家》诗中提到“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呈现出了农村种田、老牛耕地的田野景观。乡村农田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一方面,作为人身体延伸的重要物质场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基础;另一方面,农村田地承载了农民内心的思想和丰收的渴望,这也是纪录片中的自然乡村景观的展现,体现着中国当代人文价值理念,着重突出了人自身与社群团体间的关系[4]。《柴米油盐之上》的空间社会性体现在劳动生产带来的土地上,呈现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例如,《开勇》这一集,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当地的土地政策迫使村民背井离乡,村民们对乡村的不舍都反映在王永洋一家卖掉的老黄牛的动作和神态里。老黄牛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工具,承载了数年的劳动回忆和物质寄托。房子被视为一种精神寄托,不仅是人们生存的重要聚集地,更是代表着家庭和血缘的维系,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关系桥梁和精神纽带的象征;同时,它又承载着过去的家庭回忆,其中涉及个体、家庭或社群生活的转变[5]。《柴米油盐之上》通过村干部与村民的对话,讲述了陶银秀一家在考虑是否搬入拆迁户的小区房时陷入了两难,因为老一辈人固有的生活方式难以突然转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常常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从而形成了朴实的乡土社会基础结构。其中,乡土恋地情节是传统的思想表征,搬迁和离开可能意味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而老一辈人在固有的房间中生活了若干年之久,里面夹杂着众多回忆和期待。
人类通过性别差异建构社会身份和角色。从性别视角出发,分析社会、文化和权力结构调整会对个体经验和社会地位产生深远影响[6]。在《琳宝》一集中,张琳面对镜头坦然说出原生家庭的心理阴影与不幸的婚姻,仍然选择独自生活、独立工作,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在“妻子和丈夫吵架”“母亲和儿子温情的交流”等画面中选择从独立女性的视角进行思考,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信、意识觉醒、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另外,纪录片以个体反映群像,将个体的经历浸泡于背后的大时代中,传播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从而让女性的思想观念得到解放[7]。
身体是被社会所建构的,需要通过体制化的话语而实施。在文化权力的规训下,社会或文化群体依靠传统或者长期形成的规范准则来约束个体行为,旨在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和权威[8]。王怀甫从小就遵循着严格的训练模式,这种训练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技艺,也塑造了他的意志和毅力。导演通过展现他的训练和表演过程,引发观众对传统艺术训练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经典的、高强度的训练方法,虽然造就了杂技领域人才具有卓越的技艺,但也可能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个体关怀和心理健康发展理念相悖。导演的视角不仅是对杂技艺术的一种展示,更是对当代教育和训练方法的一种反思,倡导更注重人性化的新时代教育观念。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书写了乡村的历史风貌和时代回忆,讲述了基层村干部、卡车司机、杂技演员、民营企业家等靠自己艰苦奋斗实现小康梦想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亲情观中,血缘关系和夫妻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子胥》一集中,砍柴少年走出农村,创建了快递企业,过上了小康生活。在艰苦生活的过程中,妻子和孩子是他们最重要的依靠和牵挂。
归乡是治愈创伤的最佳良药,是逃离与重返的情感动力,更是家庭联系的情感母题。《柴米油盐之上》以现在时、过程化、纪实化呈现为主,对人物过去的回溯多放置在特定空间场景中的自然流露,试图唤醒并治愈主人公的情感创伤和感情阴影。例如,《琳宝》这一集将拍摄着重放在张琳返乡情节中,乡愁成为重要的精彩看点。在这片故土上,主人公的情感和回忆也自然被打开。导演通过拍摄张琳带父母买衣服、触摸父亲的脸庞等画面,表达出情感裂痕带来的伤痛最终会被时间和亲情慢慢抚平。纪录片追求人物在特定情境下所流露出来的自然美好中致力于表现真实性和共情感。《怀甫》一集对准了王怀甫的妻儿和父母,儿子的普通话和父母的河南方言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但是在上海定居的王怀甫仍然会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归故里,回农村寻根。乡土情结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和命脉,王怀甫与儿子的对话中灌输着寻根问祖的观念,他的骨子里有着典型中国人的传统地域归属概念,这种概念的持续灌输会在孩子的成长轨迹里留下痕迹。纪录片通过展示王怀甫与妻儿、父母的对话,以及王怀甫杂技训练的画面,将乡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关于过去事件和经历的共同记忆,它涉及某个特定社会群体所共享或认同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一个记忆的场所或符号,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承载着同一群体的过去回忆[9]。乡土题材纪录片通过纪实风格展现了农民生活和农村变迁的全过程,试图通过某些符号或景观来建构和探讨属于乡村的集体记忆。该类型纪录片不仅能够帮助大众了解乡村过去的全貌和现在的城乡化生活,还能够引发大众对乡村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与此同时,集体记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软性价值,一方面它承载了一个社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通过共同的记忆和故事建构群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另一方面集体记忆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子胥》一集由物的记忆延伸到整个集体的记忆,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商品交换变得更加便捷,交易范围扩大。自行车到卡车再到飞机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自行车代表了旧时代的交通方式,卡车的出现代表了现代化社会的崛起,而飞机则反映了信息社会的发展。这些交通工具的变迁和快递行业的兴起都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这些具象化的符号恰恰承载了人们在那个时代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共同回忆,再现了乡村生活中客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引起了大众的情感共鸣。
从本质上来看,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是一种文化的再现和折射。著名学者莱斯特认为这种形式更是一种视觉上的说服,这种说服需要通过戏剧化的展现和情感的表达进行展现。外国导演柯文思创作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在选角和呈现顺序上也有自己的巧思,纪录片依照奔赴小康、圆梦小康、反哺家乡这种逻辑递进关系展开,纪录片结尾加入了导演柯文思自己的阐述,讲述了选择这些主角的原因,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理解环境和创作注解。同时,他避开了代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景观,而是选择乡村,记录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通人。这种以小见大的讲述方式对于低语境叙事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关注个体叙事的低语境内容通常能够以更加细腻的手法,使观众从个体的生命际遇中看到中国乡村的发展变化,这不仅是关注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关注全人类的故事。除此之外,该纪录片更加着眼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小人物传递人类的共同情感,在影像中与个人进行对话,树立乡土纪录片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主题上来看,该纪录片聚焦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讲述的也是具有一定地域特征的中国经验,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中国。《柴米油盐之上》中的主人公在生活、心理和情感上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共鸣,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但他们所展现出的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成功地跨越了文化的障碍,成为国内外观众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点。
打通内外宣传是国际传播的关键。《柴米油盐之上》立足中外合拍,将合拍传播进入常态化,进一步提高了纪录片的国际化制作水平。同时,纪录片的国际化传播要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式,实现多媒体共同参与和立体传播,形成多媒体矩阵的形态框架。《柴米油盐之上》不仅在国内的腾讯视频平台播放,还利用国外的新媒体平台形成了社群式传播,与国际媒体合作形成了共振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利用了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特质,使它消解了国家之间、媒体之间及受众之间的文化折扣和文化距离,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公共的话语交流平台。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是传播力较强的流媒体视频平台,该片借助这两个新媒体的力量传播到了国外,迅速引发了国外网友的热议,增强了国外受众对纪录片内容的认同,打下了更好的传播基础。
乡土题材纪录片作为一种表现艺术,折射出乡村的建设发展和中国的时代变迁,反映出个人—家庭—国家的多层故事逻辑。乡土题材纪录片在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上不断优化叙事策略,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在创作和传播方面,坚持挖掘乡村文化的内生力;在话语形式上,积极探索丰富的表达方式,在传播中国故事的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让中国故事和中国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