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泽亮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时政新闻报道“既担负着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活动等的宣传报道职能,也是引导正确舆论、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塑造良好风气的重要手段”[1]。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时政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时政新闻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在传播形式、时效性和针对性、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而是通过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从曾经“我讲你听”的报道思路转变为现在的“你我互动”的报道思维,新闻呈现方式也趋于多元化[2]。例如,各大新闻网站不仅提供了文字和图片报道,还通过视频、音频、直播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时政新闻的各个层面。不仅如此,新闻网站还提供了互动功能,让读者可以发表评论、分享观点,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是时政新闻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聚集了大量用户,通过这些平台,时政新闻可以迅速传播。由于社交媒体具有强大的互动性,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新闻进行评论、转发和分享,形成热点话题,进一步扩大新闻的影响力。此外,移动应用也成为时政新闻传播的新兴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闻类移动应用应运而生。这些应用不仅提供文字和图片的报道,还通过视频、音频、直播等形式,提供更为丰富的新闻内容。同时,移动应用还具有推送功能,可以及时将最新新闻推送给用户,让用户在第一时间了解时政动态。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为时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不仅让时政新闻更加全面、多角度地呈现出来,还让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参与权。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和覆盖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时政新闻借由各种渠道,以惊人的速度在传播。虽然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依然是时政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但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等新媒体渠道也在迅速崛起,为时政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些新媒体平台以其互动性、实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时政新闻的传播。一方面,受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实时了解国家重大政策、决策和重要会议等各类政治活动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形式也为时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短视频平台上的短视频新闻报道不仅以其直观、简洁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和传播,还凭借数据算法等先进信息技术,精准快速地将时政新闻推送给感兴趣的受众;同时,通过评论、分享和转发等功能,受众也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和讨论。这种具有较强互动性的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率,也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此外,在跨国媒体联动方面,不同国家的媒体会围绕某一国际时政事件进行联合报道,提供跨国视角和深度解析。通过跨界融合,时政新闻的传播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能够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进而以更快的速度在受众之间进行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时政新闻的时效性。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提高了时政新闻的时效性,也让时政新闻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中,受众往往是被动地接收新闻报道,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在融媒体时代,受众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参与到时政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与其他受众进行讨论和交流。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可以在各种平台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互动性的增强不仅改变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参与方式和理解方式。一方面,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新闻网站提供了受众参与时政新闻传播的渠道,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其他受众和媒体机构进行互动。这不仅增强了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参与度,也使新闻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意见,从而提供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报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还能够促进受众对政治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探讨。然而,互动性的增强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受众在参与时政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信息真伪难辨、观点偏激等问题。因此,媒体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时政新闻传播的监管与管理,确保公众能够在一个健康、公正的环境中参与时政新闻的传播。
传统媒体在传播时政新闻方面虽然具有权威性和深度,但往往时效性和互动性不强。而新兴的融媒体平台则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时政新闻的需求。首先,时政新闻需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形式,如网站、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体系。通过网站,时政新闻可以及时发布最新的政治动态和政策解读,同时提供有深度的分析和评论。社交媒体则可以让公众更加便捷地参与到时政新闻的讨论中来,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移动应用则可以让公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时政新闻,满足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其次,时政新闻需要借助融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传播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H5等形式,将时政新闻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同时,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将时政新闻的数据以更加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提高公众对时政新闻的理解和认知。最后,时政新闻需要注重与公众的互动和反馈。在融媒体时代,公众不再是单纯的受众,而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时政新闻需要积极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传播效果。
提高时政新闻的信息质量是传播的关键。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提供真实、准确、客观的报道,同时注重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首先,提高时政新闻的信息质量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这包括对新闻传播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新闻编辑与审核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便在面对复杂的时政事件时,能够准确地捕捉信息,客观地分析问题,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报道。其次,提高时政新闻的信息质量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应当坚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保持中立、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在报道中夹带个人偏见。同时,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再次,提高时政新闻的信息质量还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广阔的知识面。具体来讲,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时政动态,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便在报道中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分析。同时,新闻工作者还需要能够发现并捕捉时政事件中的重要信息,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报道。最后,提高时政新闻的信息质量还要求新闻媒体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审核机制,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新闻媒体应当完善审核机制,对新闻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新闻媒体还应当注重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新闻行业。
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性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重视与受众的互动。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在传播过程中,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性可以及时收集到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和优化传播策略。首先,社交媒体是目前最主要的受众互动平台之一,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者可以发布内容,同时也可以看到受众的评论和反馈。这些反馈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应,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传播策略。其次,在线论坛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受众互动平台。在线论坛可以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讨论环境,受众可以在这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评论和反馈。传播者可以通过在线论坛与受众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反馈,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论坛来引导受众的讨论,提高受众对传播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除了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可以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性。例如,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江苏广播电视台采用了“微信步数”形式,推出“重走长征路公益捐步”互动活动,成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参与[3]。不仅突显了时政新闻的核心价值,还将受众置于新闻活动的中心,催生出更多优质、有温度的时政新闻产品。
时政新闻的时效性是关键。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速度较快。随着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平台的普及,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分享和获取信息。这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大的机会,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确保新闻的时效性。时政新闻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这些新闻对于公众了解国家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强化时政新闻的时效性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强化时政新闻的时效性,新闻媒体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报道的能力,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及时获取最新的政治动态和相关消息。与此同时,媒体还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应用,不断强化团队建设,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更加快速地收集、整理、筛选和发布新闻;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的新闻采编团队建设力度,强化对新闻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培训,进而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灵活地处理采编环节相关的问题,提高新闻时效性。除了技术手段和团队建设之外,媒体还需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了解受众的关注点,调整报道方向和内容,抢占报道的先机,不断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提升媒体影响力。
在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呈现给公众。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各种技能,采用多元化的报道形式。时政类新闻报道想要得到受众认可,必须适应融媒体用户的习惯,积极探索呈现形式的优化策略[4]。首先,新闻工作者需要熟练掌握视频制作技能。视频是一种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新闻事件的方式,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学会拍摄高质量的视频,并通过剪辑和后期制作,将新闻事件呈现得更加具体。此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掌握数据可视化的技能。数据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将大量数据转化为图表、图像等易于理解的形式的技术。通过数据可视化,新闻工作者可以将复杂的时政数据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图像、图表,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时政情况。例如,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新媒体发布了一篇名为《一杯茶的工夫读完6年政府工作报告,AI看出了啥奥妙》的数据新闻作品,使用动态图展示了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 GDP)、高铁运营里程、城镇就业等几个方面的变化。相比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和生动,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最后,合理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将时政新闻的内容与受众的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并引导受众进行互动,实现新闻的有效传递。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运用“5G+AI”声像分析技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全场37次“共振时刻”(掌声)进行分析,以可视化技术进行呈现,传递国家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心,振奋民众创造美好未来的决心和斗志[5]。在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各种技能,采用多元化的报道形式,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时政新闻报道。
在公共话语空间当中,时政新闻不仅是向受众传递国家重要策略的途径,也是促进受众与政府沟通的有效渠道。融媒体时代给时政新闻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播时政新闻,新闻从业者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提高信息质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性,强化时效性,并采用多元化的内容呈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时政新闻的需求,发挥其对社会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