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汉简“开闭”“下服之筴”解

2024-04-04 15:06陈哲
出土文献 2024年1期

陈哲

摘 要: 北大汉简中,《苍颉篇》“开闭门闾”的上下文为建筑及道路类名词并列,“开闭”可读为指门闩的名词组合“楗闭”;《反淫》“下服之筴”对应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夏服之劲箭”,“筴”是“策”的异体,“筴(策)”与“箭”有音近相通的可能。马王堆帛书《五星占》47行论述金星在三种高度各有光芒尖锐如利器的异象及其与战争的关联,可与传世汉代谶纬、星占学说合观,句中“夹”字可视为“朿”之异体而读“刺”,“闬”字可读为天体高度单位“竿”,“参”字可读为武器名“”。

关键词: 北大汉简 苍颉篇 反淫 马王堆帛书 五星占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中颇有可与传世古书及其他出土简帛合证对读之处,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其中见于《苍颉篇》的“开闭”和见于《反淫》的“下服之筴”提出解释,并讨论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中与“夹”字有关的一段占文。

一、 《苍颉篇》“开闭”解

北大汉简《苍颉篇》“室宇”章有如下文句: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3页图版,第120—121页释文注释。

室 室宇邑里。县鄙封疆。径路冲术。街巷垣墙。开闭门闾。(简53)

宇 阙廷庙廊。殿层屋内。窗牖户房。桴楣榱?兌。柱枅桥梁。(简54)

阜阳双古堆汉简本《苍颉篇》有相应内容,唯稍残断: 阜阳汉简整理组: 《阜阳汉简〈苍颉篇〉》,《文物》1983年第2期,第26页释文,第33页摹本。此段还见于刘桓公布的汉牍《苍颉篇》第一三板,“开闭”用字相同,见刘桓编著: 《新见汉牍〈苍颉篇〉〈史篇〉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2019年,图版第7页,释文注释第56—60页。

邑里。县鄙封疆。径路冲。街巷垣墙。开闭门闾。阙(C27+28)

屋内。窗牖户房。桴楣榱?兌。柱枅桥梁。(C29)

两批汉简的整理者都未解释“开闭”。刘婉玲认为:“开闭,动词。门闾,名词。此句或可看作动宾结构。”刘婉玲: 《出土〈苍颉篇〉文本整理及字表》,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8年,第99页。邹莹认为:“‘开闭反义连属,指开门关门。”邹莹: 《出土〈苍颉篇〉校理》,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第76页。

《苍颉篇》中“开闭”的上下文皆为建筑及道路类名词并列,“开闭”很可能亦为一对名词组合。“闭”在古书中确有名词义,赵平安在讨论古文字中的“闭”时提道:

文献中闭有门闩的意思。《管子·八观》:“宫垣关闭不可以不修。……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物,不能守也。”《吕氏春秋·异用》:“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闭都是门闩的意思。《礼记·月令》:“修键闭,慎管籥。”郑玄注:“键,牡;闭,牝也。”孔颖达疏:“凡锁器入者谓之牡,受者谓之牝。”这里的闭是门闩的一部分。闭大約有统言、析言之别,本来应该是门闩的一部分,引申表示整个门闩。

闭(帮纽质部)训牝(并纽脂部),属于声训。声训反映了闭的语源,也暗示了闭的形制。赵平安: 《说“闭”——兼及与“才”相关诸字》,《出土文献研究》第17辑,上海: 中西书局,2018年,第103页。

由此可见,作为名词的“闭”可指门闩之孔或门闩整体。“开”字大徐本《说文》分析为从门、幵,无义可说;段玉裁肯定小徐本分析为从门、幵声;陈剑、张富海结合出土文献中的“幵”声字等线索对“开”从“幵”得声之说续有申论。参陈剑: 《〈容成氏〉补释三则》,《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6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69页;张富海: 《清华简零识四则》,《古文字研究》第32辑,北京: 中华书局,2018年,第412页。由“开”字从“幵”声来考虑,则《苍颉篇》的“开”可读为名词“楗”。

《淮南子》说“匠人斫户,无一尺之楗,不可以闭藏”(《谬称》)、“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主术》),“楗/键”指垂直插进门闩关孔的木栓或金属栓。参黄金贵: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683页。“幵”声与“建”声可通。清华贰《系年》简120“齐与越成,以建昜、?儓H陵之田,且男女服”,整理者注:“建昜,即开阳。‘幵、‘建并为见母元部字。《水经·谷水注》:‘谷水又东,经开阳门南。《晋宫阁名》曰故建阳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 中西书局,2011年,第193页注〔五〕。上博二《容成氏》简14“免笠幵耨”之“幵耨”,林素清指出可与上博五《弟子问》简20“植其耨”合观,林素清: 《〈容成氏〉简十四“免笠植耨菨籍而坐”试解》,《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论文集》,台北: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11年,第591—592页。陈剑读“幵”为“建”,解释为指停止耕作时将农具建插于地。陈剑校点: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容成氏〉》,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儒藏(精华编二八二)》,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566—567页。《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帝王世纪》、《路史·夏后纪下》引《年代历》俱称夏后启又名“建”,笔者怀疑是先因汉人避景帝讳改“启”为“开”,“开”又音近转写为“建”,“夏后开”见于《墨子·耕柱》《山海经·大荒西经》。“幵”声和“建”声又都与“干”声通。《尚书·禹贡》“随山刊木”之“刊”,《史记·夏本纪》《汉书·地理志》引作“栞”;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 《古字通假会典》,济南: 齐鲁书社,1989年,第184页。上博九《陈公治兵》简16“如门,如逆门,如开术,如攻术,如御、追,必慎”,林清源指出此处三组战术用语皆攻守相对,“开”应读为“扞”训“护卫”;林清源: 《〈上博九·陈公治兵〉通释》,《古文字与古代史》第4辑,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5年,第432页。《说文》食部“?欍:”字条录有“飦”“?兩B”一字异体。许慎撰,徐铉等校定: 《说文解字》,北京: 中华书局,2013年,第226页。传世古书中有“戒门闾,修楗闭,慎关籥”(《吕氏春秋·十月纪》)、“警门闾,修楗闭,慎管籥”(《淮南子·时则》)、“戒门闾,修键闭,慎管籥”(《礼记·月令》)等相似表述,皆以“楗/键”“闭”连言而与“门闾”并举,与《苍颉篇》文例甚近。

《说文》木部云“楗,限门也”,古本作“距门”,参李宗焜: 《唐写本〈说文解字〉辑存》,上海: 中西书局,2015年,第109页。金部云“键,铉也,一曰车辖”。北大《苍颉篇》简19有“键”与“GF8BB(辖)”连言指车键,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第19页图版,第88—89页释文注释。而居延新简EPT5∶190“楗闭,慎管”用“楗”字表门闩,孙占宇: 《居延新简集释(一)》,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160页图版,第346页释文注释。此种用字差异与《说文》训释相合,故本文将“开闭门闾”之“开”括注为“楗”。

“开”字在目前发现的各本《苍颉篇》中又见于汉牍本第四板“毒药医工,抑按开久(灸)”和水泉子汉简七言本C098“开灸疾偷(渝)廷(挺)”,而北大、阜阳、敦煌汉简中分别有异文作“启”“GF8BC”“刺”,可见此“开”当为“启”之避讳替代字。参白军鹏: 《读北大简〈苍颉篇〉札记》,《简帛研究 二〇一六(春夏卷)》,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 254—255 页;刘桓编著: 《新见汉牍〈苍颉篇〉〈史篇〉校释》,图版第7页,释文注释第56—60页;蔡伟: 《读简丛札》,《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10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216—218页。“开灸”之“开”与“开闭”之“开(楗)”为同字异词。《苍颉篇》编纂时不避重复,故会有一字对应多词之例,如“菹”分见于“胡无噍类,菹醢离异”(北大简8)和“蒜蓳?儰5菹”(北大简28)两句,前者是动词指剁碎,后者是名词指腌菜。扬雄还曾专门“易《苍颉》中重复之字”(《汉书·艺文志》)。不过,作为常用词,开启之“开”在避讳增入之前理应已纳入识字课本的教学范围,可能还有其他辞例出现在《苍颉篇》的亡佚部分中。

由上可知,汉简《苍颉篇》中“径路冲术,街巷垣墙,开(楗)闭门闾”虽然形式上为三个四字句,但从内在联系来看,“街巷”与前之“径路冲术”皆属道路类事物,而“垣墙”与后之“开(楗)闭门闾”皆属用于封闭建筑的阻拦之物,这实际上是前后各以六个意义紧密相关的名词为一组。

二、 《反淫》“下服之筴”解

北大汉简《反淫》与西汉枚乘《七发》内容颇近,两者有不少对应的文句可相发明,自整理者揭橥以来,学者多有讨论,以下试据《七发》校读《反淫》的“筴”字。《反淫》简8:

魂曰: 乘?櫶 (軨)猎车,驾诱骋之马。摄下(夏)服之筴,载乌嗃(号)之弓。马四扶,车逝风。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90页图版,第123页释文。

整理者已指出,“摄下(夏)服之筴,载乌嗃(号)之弓”句与枚乘《七发》“校猎”一节中的“右夏服之劲箭,左乌号之雕弓”句相应,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 《〈反淫〉与〈七发〉文字异同对照表》,《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肆]》,第145—146页。类似的说法又见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文选·子虚赋》李善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肆]》,第123页注[三]。

与“箭”对应的“筴”字整理者无说。萧旭指出训“盛箭器”的“服”即《说文》竹部训“弩矢箙”的“箙”,并认为“‘筴当是‘箭误书”。萧旭: 《北大汉简(四)〈反淫〉校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6年6月27日。苏建洲指出秦汉文字中“朿”旁与“夹”旁形体关系密切,结合北大汉简、马王堆帛书中写作“筴”形的“策”字,认为《反淫》的“筴”实为“策”字,同意此字是“箭”字误书之说,提出致误之由可能是受简文前句“驾诱骋之马”影响,因驾马需要马策。苏建洲: 《北大汉简四〈反淫〉简八至十一新编联及释读》,田炜主编: 《文字·文献·文明》,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174—175页。苏建洲还提到邬可晶认为“原文‘摄夏服之策可能并无错讹,《反淫》只是另一种说法而已。以辞藻名物堆砌的辞赋所提到的东西互有出入,是很正常的,恐怕都不能坐实看待,只是出于行文铺张的需要”。苏建洲: 《北大汉简四〈反淫〉简八至十一新编联及释读》,田炜主编: 《文字·文献·文明》,第175页。杨鹏桦认为“筴”字若视为“箭”字之讹“于字形不合,待考”。杨鹏桦: 《北大汉简〈反淫〉简8—11重编》,《古文字论坛》第3辑,上海: 中西书局,2018年,第447页。

按,苏建洲指出秦汉文字中“夹”“朿”二旁、“筴”“策”二字关系密切,甚是,传世古书中也常见“筴”“策”异文。参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 《古字通假会典》,第473—474页。从来源上看,已有学者指出,秦汉时代除了“策”字还有“刺”“责”“脊”“迹”等字所从声符“朿”都可以写作“夹”或“亦”形,即下端的三歧写作两歧,而此种下端作两歧写法的“朿”早在甲骨文、西周金文就已见端倪,东周文字中也不乏其例。参翟春龙: 《释?桙3新旧二说辨正》,《出土文献》第10辑,上海: 中西书局,2017年,第191页;邬可晶: 《说“脊”、“骴”》,《出土文献》第13辑,上海: 中西书局,2018年,第166—167页。因此,“策”字作“筴”的写法可谓渊源有自,宜视为“策”的异体,它与真正从“夹”得声、表筴箸义的“筴”是同形字关系。从《七发》《子虚赋》中与《反淫》“筴”字相应之字作“箭”来看,《反淫》中箭袋“下(夏)服”所盛恐非马策,但将“筴”视为“箭”的误字之说又确实难以在字形讹变轨迹上落实。在将“筴”字断为涉上文文意误改之例前,还应充分考虑“筴”“箭”是否有音近通用的可能。

笔者认为《反淫》中写作“筴”形的“策”字不必视为“箭”字之误,而可用音近通假来解释。上古“朿”为清母锡部开口字,“策”为初母锡部開口字,“箭”为精母元部开口字,声母同为清齿音,韵部上支锡耕字与部分歌月元字之间读音关系密切。相关例证可参边田钢: 《上古方音声韵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5年,第155—186页;陈剑: 《说“规”等字并论一些特别的形声字意符》,杨荣祥、胡敕瑞主编: 《源远流长: 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8页。若参考将歌月元部再分类的上古音构拟假说,则“箭”(*tsen)属主元音为*-e-的元2部,与锡部字“朿”(*tshek)、“策”(*tshrek)主元音相同。参郑张尚芳: 《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43页;William H.Baxter & Laurent Sagart,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p.277.“策”与“箭”读音的主要差别在于韵尾-k、-n之异,但并非不可沟通,平行例证如锡部字“觋”(*ɡek)与元部字“见”(*ken/*ɡen)的谐声、假借关系。陈剑曾指出:

“男巫”义之“觋”字本假借“见”为之,于秦汉简《日书》中数见,如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星》简94正第一栏、《日书》乙种《七月》简94第一栏、孔家坡汉简《日书》简75皆谓“生子”“男为见(觋)”。“觋”字显即在假借字“见”上加注意符“巫”而成。《说文》五上《巫部》分析作“从巫见”,段注云:“见鬼者也,故从见。”以会意解释,与说“规”字以“从夫见”会意同误。“觋”字或作“击”,《荀子·王制》:“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杨倞注:“击读为觋,男巫也。”而《史记·陆贾列传》之“数见不鲜”,《汉书·陆贾传》作“数击鲜”,“击”与“见”显系音近致异。陈剑: 《说“规”等字并论一些特别的形声字意符》,杨荣祥、胡敕瑞主编: 《源远流长: 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第7—8页。

参此,“策”与“箭”在音理上也有相通的可能。

就“前”声系和“朿”声系而言,亦有相通线索可循。“前”声系中见于《说文》的“揃”“媊”二字都与支部字有接触。《庄子·外物》有“眥?栵a”,《经典释文》云“眥”亦作“揃”,敦煌唐写本(P.2688)作“揃搣”,此语亦即北大《苍颉篇》簡36之“鬋搣”、敦煌汉简2536之“GF8A4搣”(今本《急就篇》作“揃搣”)。 “眥”是支部字。“媊”字在《广韵》中有支韵赀小韵即移切的异读,而常与“前”声系相通的“晋”声系中同样见于《说文》的“鄑”字亦有此异读,且赀小韵辖字除此二字外均是上古归支部的“此”声字。“朿”“前”二声系还有不少间接相通之例,如“朿—青/争—戋/前”相通:

郭店《老子》简9、14“朿”字对应马王堆帛书甲本“情”字和帛书乙本、王弼本、河上公本“静”字。《诗·卫风·硕人》“螓首”《说文》页部“?櫋'”字条引作“?櫋'首”,阜阳汉简本《诗》作“湔首”。《诗·郑风·东门之墠》“有践家室”《艺文类聚·果部下》引《韩诗》“践”作“静”。《礼记·玉藻》“弗身践也”郑玄注云“践当为翦,声之误也”。

又如“朿—次—晋—前”相通:

《尔雅·释鱼》“?標Y小而椭”之“?標Y”《经典释文》云“或作鰿,又作资”。《诗·周颂·良耜》“积之栗栗”《说文》禾部“?兺%”字条、“秩”字条引作“?兺%之秩秩”。传世本《周易》晋卦之“晋”和旅、巽二卦爻辞“资斧”之“资”在马王堆帛书本皆作“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其利金锡竹箭”郑玄注云“故书箭为晋”。

上述声系还有不少相通之例,可参白于蓝: 《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38、741、1199、1200、1289页;张儒、刘毓庆: 《汉字通用声素研究》,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10—512、557、559、700页。匿名审稿专家指出,此处梳理“朿”声与“前”声间接相通的关系略显迂曲,但所得结论与传世文献记载相合,不失为一条较好的解读路径,今后若能补充“朿”声与“前”声直接相通之例则更好。笔者尚未觅得“朿”声与“前”声直接相通之例,文章修改时在前后补充了音理方面的旁证,谨志此以俟后考。兹不赘举。诸例看似繁杂,实则语音范围不出*[TS+e/i+/k/]和*[TS+e/i+n]两类,相当于耕部与元部、真部的交涉,过去学者对其语音机制已有所揭示。边田钢讨论过齐鲁地区不受声母条件限制的耕元相通现象,在俞敏的研究基础上指出耕部的-韵尾可被发音部位靠前、开口度小的主元音-e-顺同化为齿龈部位的鼻音-n,故能与元部相通。边田钢: 《上古方音声韵比较研究》,第168页。从这个角度看,“策”读为“箭”的语音实质可能也是如此,若“策”(*tshrek)的-k尾在语流中被前半高元音-e-顺同化为-t尾,“策”(*tshrek>*tshret)与“箭”(*tsen)构成阳入对转可通。

根据上揭古书异文和通假线索,我们认为“朿”声系与“前”声系有偶然通假的可能,如此可以比较直接地解释“下服之筴”与“夏服之劲箭”的对应关系。换言之,《反淫》假借写作“筴”形的“策”字异体来记录“箭”这个词。

三、 马王堆帛书《五星占》“夹”字辞例补释

接着上一节有关秦汉文字中“朿”可作“夹”形的讨论,下面顺带谈谈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中的“夹”字及所在辞例。《五星占》46行下至47行下在描述金星运行变化与军事活动的关系时有如下内容:

明星,将军必斗,坸(苟)在西,西军胜;在东,东军胜;坸(苟)在北,北军胜;在南,南军胜。46行下坸(苟)一闬,夭如铫,其下被甲而朝;坸(苟)二闬,夹如铊,其下流血;【坸(苟)三】闬,夹如参,当者47行上【】奋其厕(侧),胜而受福;不能者正当其前,被将血食。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北京: 中华书局,2014年,第1册,第175—176页图版,第4册,第232—234页释文注释。以下在正文中简称此书为“《马集》”。

席泽宗、刘乐贤据《吕氏春秋》高诱注、《说文》等汉代文献指出“铫”“铊”分别是长矛、短矛,并据上下文推测“夭”为“夹”之形近讹字。席泽宗: 《〈五星占〉释文和注解》,《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2页;刘乐贤: 《马王堆天文书考释》,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6页。“夹”“夭”字形见刘钊主编,郑健飞、李霜洁、程少轩协编: 《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全编》,北京: 中华书局,2020年,第1106、1109页。兵器名“铊”亦见于东汉简牍,参罗小华: 《五一广场简牍所见名物考释(四)》,《简帛》第20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245页。郑慧生从原整理小组释47行二“坸”字为“垢”并读“厚”,认为“厚+数+闬”指金星周围云环厚如垣墙,而“夹”读为表剑义的“铗”,指金星的芒角;陈久金认为“垢+数+闬”指金星下的污垢如垣墙之高,“夹”指污垢的形状如兵器相夹。郑慧生: 《古代天文历法研究》,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陈久金: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注译》,《陈久金天文学史自选集》,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132页。按: 《马集》未收此二说。但47行所谓“垢”字,刘乐贤指出从字形和句式上看实应与46行“坸”字同样释读为“坸(苟)”。刘乐贤: 《马王堆天文书考释》,第66页。将“闬”训为“垣墙”于文意难通,而“夹”的两种解读也都缺少书证。目前研究者对“夹”“闬”两个关键术语的含义多存疑不论。

笔者赞同“夹”与芒角有关、“夭”为“夹”之讹的思路,并认为三处“夹”皆为“朿”字异写,应读为“刺”。陈昭容曾指出,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直室门》篇“屈门”条中“鬼夹之之门”的“夹”应释读为“朿(责)”,对应孔家坡汉简《日书》的异文“鬼责门”。说见刘增贵: 《放马滩秦简〈日书·直室门〉及门户宜忌简试释》,《简帛》第6辑,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3—54页。此为古隶中独体的“朿”写作“夹”形之例。马王堆帛书中,《天文气象杂占》后半幅末段第二列8行“大星刺朔”、第三列9行“刺日晕”之“刺”也都写作“?儑

”。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1册,第208页图版,第4册,第277—278页释文注释。字形见刘钊主编,郑健飞、李霜洁、程少轩协编: 《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全编》,第488—489页。《五星占》的“夭〈夹(朿刺)〉如铫”和“夹(朿刺)如铊”当指金星的光芒突出尖锐如矛兵。传世的天文类古书中就有形容天体发出的异常光芒如某种利器之例,并认为此类异常天象和战乱有关,与帛书《五星占》的说法极近,如《开元占经》中有: 李零主编,伊世同点校,何琳仪复校: 《中国方术概观·占星卷》,北京: 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279、416、548页。

月生四日,月两角刺如矛状,其野有弑其君且废之者。(卷一一《月占一·月生角芒刺》引《河图帝览嬉》)

荧惑起角,刺如锋刃,经角间三十日而三留之,人主无下殿出宫,廊庙间有伏阵兵。(卷三一《荧惑占二·荧惑犯東方七宿》引郗萌语)

太白在虚中为彗如剑形,虚国发兵。(卷四八《太白占四·太白犯虚》引郗萌语)

《开元占经》所引汉代纬书《河图帝览嬉》、汉人郗萌语与帛书《五星占》具有可比性,姚振宗据班固《典引·序》指出郗萌与班固同时,参陈久金主编: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74—79页。刘乐贤曾指出《河图帝览嬉》与马王堆帛书相近的占文多达十三条,其中与帛书《五星占》对应者有三条,而《开元占经》引郗萌说“岁星、辰星斗,灭之,杀大将;薄之,贯之,杀偏将”(卷二〇《五星占三》)、“营室,西壁也”(卷六一《北方七宿占二》)等条也与帛书《五星占》记载相合。刘乐贤: 《纬书中的天文资料——以〈河图帝览嬉〉为例》,《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76—78页;刘乐贤: 《马王堆天文书考释》,第80—81、93—94页。将《五星占》“夭如铫”“夹如铊”校读为“刺如铫”“刺如铊”,也能与上揭《河图帝览嬉》“角刺如矛状”等辞例相印证。

“参”与“铫”“铊”在占文中处于相同的语法位置,应该也是一种锐利之物。郑慧生、刘乐贤据《集韵》“鏒,锄也”读“鏒”,《马集》整理者以“鏒”字晚出而存疑。郑慧生: 《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第192页;刘乐贤: 《马王堆天文书考释》,第66页;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4册,第234页释文注释。按《马集》所疑甚是,杨宝忠曾指出《集韵》训“锄”的“鏒”实为“鐰”之后起形讹俗体,杨宝忠: 《疑难字三考》,北京: 中华书局,2018年,第650页。据其说则“参”不宜读“鏒”训“锄”。此“参”字写作“”,近乎篆体,与“喿”的字形尚未趋近,也不会是“喿”的形近讹字。可比较刘钊主编,郑健飞、李霜洁、程少轩协编: 《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全编》,第777页“参”字、244页“喿”字、1089页“燥”字、1168页“澡”字、1248页“操”字。

笔者认为“参”可读为“”。“参”若读为《说文》金部训作“长矛”的“锬”在文意上亦顺适,语音上二者同为齿音声母谈部字,但两个声系相通的例证不足。《史记·天官书》“退而西北,三月生天,长四丈,末兑”,《集解》引韦昭云“音参差之参”。《史记》,北京: 中华书局,1982年,第1571页。《马集》整理者在解释《天文气象杂占》第六列17行“毚()出”时指出“天”应与“天枪”“天棓”“天杵”“天锋”等星一样皆以武器命名,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4册,第273页注〔二〇〕。其所引《晋书·天文志》“天谗,彗出西北,状如剑”条与前文所举《开元占经》引郗萌说“太白在虚中为彗如剑形”也可合观。《天文气象杂占》后半幅末段第三列有占文说“云如毚()属日,当者邦君贼,日月同”(4行)、“有云刺月,当者邦君贼”(16行),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1册,第208页图版,第4册,第279—282页释文注释。再结合其前幅第五列18行日晕占文“有云如戟临之,其邦有兵”来看,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1册,第205页图版,第4册,第266—269页释文注释。这三条相似的辞例中“如戟临”“如属”“刺”性质相近,正可与“夹(朿刺)如参()”的说法参比。

至于“夹(朿刺)”字的前一字“闬”,虽然陈久金对“坸(苟)+数+闬”的解释有偏误,但他将“闬”与高度相联系的思路仍值得考虑。笔者认为“闬”可读为“竿”,“一闬(竿)”“二闬(竿)”“【三】闬(竿)”是指金星在空中距离地面的相对高度。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第5行有“日出二干”,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裘锡圭主编: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2册,第98页图版,第6册,第4页释文注释。西北汉简有“日出一干”(居延新EPT58∶17)、“日出二干”(敦煌1569)、“日二干”(居延308.35B)、“二干”(悬泉Ⅵ92DXT1222②∶19)、“日未入一干”(肩水T23∶824)等,皆用太阳的相对高度作为时称,陈梦家讨论敦煌简时已引《南齐书·天文志》“日出高三竿”和成语“日上三竿”为证。陈梦家: 《汉简缀述》,北京: 中华书局,1980年,第249页。参曾宪通: 《秦汉时制刍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110页;张德芳: 《简论汉唐时期河西及敦煌地区的十二时制和十六时制》,《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2期,第69—74页。《开元占经》卷五《日占一》所引《荆州占》也有“日始出一竿”“日始出二竿、未入二竿”等例。王玉民指出“一竿”约等于一丈,对应太阳视高度10°。王玉民: 《星大如桃: 古代天文观测的目视尺度》,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第121—126页。高度是金星占的关注点之一,如《史记·天官书》载:“出而留桑榆间,疾其下国。上而疾,未尽其日过参天,疾其对国。”“其庳,近日,曰明星,柔;高,远日,曰大嚣,刚。”《史记》,第1578、1580—1581页。类似说法又见《开元占经》卷四五《太白占一·太白行度》:“石氏曰: 太白出东方,高三舍,命曰明星,柔。上又高三舍,命曰大嚣,刚。”《五星占》说金星高若干“闬(竿)”而光芒异常尖锐时有相应战事发生,其思维与《汉书·息夫躬传》载息夫躬向汉哀帝建言时提到“太白高而芒光……其法为有兵乱”亦颇近。《汉书》,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第2184页。从汉代至今常用于描述太阳高度的“干(竿)”,在抄写时代不晚于西汉初期的《五星占》中也用于描述金星的高度,这丰富了我们对当时天文观测术语的了解。

小结

北大汉简《苍颉篇》“室宇”章的“开闭”,可读为指门闩的名词组合“楗闭”;《反淫》“下服之筴”对应传世汉赋中的“夏服之劲箭”,“筴”是“策”的异体,“筴(策)”与“箭”有可能音近相通。马王堆帛书《五星占》47行描述金星在不同高度发出的异常光芒及其与战争的关联,可与传世汉代谶纬、星占学说对读,句中“夹”字可释读为“朿(刺)”,“闬”字可读为“日高三竿”之“竿”,“参”字可读为汉代天文书中的武器名“”。

附记:拙文于2021年6月投寄《出土文献》,同年10月通过外审待刊。拙文待刊期间,欣见刘建民先生发表《西汉简帛中未被注意到的“朿”“夹”讹混现象》(《语言科学》2023年第2期)一文,亦指出帛书《五星占》“夹”字应释读为“朿(刺)”,引《开元占经》所载《河图帝览嬉》“月两角刺如矛状”等辞例为证,所论与拙文第三节颇有契合。主要的不同是,拙文肯定《马集》未收的郑慧生、陈久金二家意见有合理处,参证汉人郗萌、息夫躬之学说等记载,并对“夹”字前后的“闬(竿)”“参()”等字词有所解释;刘先生大作则又讨论了西汉简帛中其他两例可能释读为“朿(刺)”的“夹”字,敬请读者参看。

本文写作得到陈斯鹏、王辉、杨鹏桦、谢广普、贺张凡、王鹏远等师友及匿名审稿专家赐教,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 田颖、王泺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