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玲
广西容县容州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容县 537500
若鸡群饲养管理方法不科学、饲养环境不佳,会诱发各种疾病,影响鸡群正常生长,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大量死亡情况,从而降低养殖场经济效益。现阶段,在鸡群养殖中,较易发生传染性法氏囊与鸡白痢混合感染,且发病速度较快,病死率较高,养殖场应重点关注这一问题,通过有效的措施,将混合感染几率降至最低,并在科学的治疗方案下使鸡群恢复健康。
对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而言,又被称为传染性法氏囊炎,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感染鸡只后,鸡只会突然发病,精神萎靡,食欲严重下降,羽毛呈凌乱状,饮水量明显增加,排泄物为水样粪便,颜色为白色。受粪便污染,排泄部位周围羽毛黏连,出现自啄泄殖腔现象。并且,鸡只感染这一疾病后,喜欢聚集,闭眼静立。在时间不断推移下,鸡只病情会逐渐加重,出现严重的脱水问题,无力站起,最终病鸡各个器官会逐渐衰竭,导致鸡只死亡[1]。未死的鸡只生长速度严重变慢,存在明显的贫血消瘦问题,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饲养价值低下。
鸡白痢病的病原为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属于1种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同品种的鸡均会感染鸡沙门氏菌。对于雏鸡而言,患上鸡白痢后,有4~5 d 潜伏期,若为急性型发病,还未发生症状时就会出现死亡情况。患有急性型病症的病鸡,往往出现体温会明显升高,两翼下垂,闭眼,安静,腹泻症状。对于成年鸡而言,患上该疾病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会出现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对于产蛋鸡而言,产蛋明显减少,甚至停止。与健康鸡相比,患有鸡白痢的病鸡,产蛋量明显下降,且入孵率更低,同时会产出更多畸形的鸡蛋,鸡蛋壳颜色较浅[2]。成年鸡剖检中发现,其存在卵巢样变,其中只有少量成熟卵子,对于没有成熟的卵子,存在变形问题,卵子破裂后会引发腹膜炎。
某养鸡场共有1 500 只鸡,其中,雏鸡1 200 余只,主要为散养模式,成年鸡与雏鸡用铁网分开饲养,偶尔会出现破网而出的情况。2023 年4 月中旬,养殖人员发现20余只鸡精神萎靡,嗜睡,翅膀下垂,喜欢聚集在一起,一些病鸡出现了啄肛情况,饮食量减少,饮水增多,眼结膜位置苍白,粪便呈白色稀糊状,并且逐渐出现鸡只死亡情况,至4 月下旬,出现以上症状的鸡只逐渐增多,死亡数量超过了100 只,且均为雏鸡。鸡场养殖人员认为发生了鸡白痢疫病,因此在鸡食中加入了痢特灵,死亡率得到了一定控制。经实际了解发现,该养殖场之前出现过鸡白痢疫病。同时并未做到严格管理,消毒防疫意识不高。
解剖病鸡发现,病死鸡胸肌等位置存在明显出血点,内脏严重充血;部分病死鸡内部器官中出现了灰白色结节;肾脏远大于健康鸡只,且存在淤血;胆囊及法氏囊明显肿大,出血严重。结合以上症状,初步判断为鸡传染性法氏囊与鸡白痢混合感染。
为进一步确诊,开展实验室检查工作,得出:
①病死鸡较多组织中均检查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②选择若干病死鸡,从其翅下位置获得血样,开展血清分离操作,将30 μL 鸡白痢抗原与等量血清混合,置于玻璃载片上,经过120 s 后观察,可发现颗粒状凝集,结果显示为阳性;
③选择若干出现典型法氏囊病变鸡的组织,根据1:5 的比例获得悬浊液,开展琼脂扩散试验,将抗体与抗原加入反应孔中出现沉淀线。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最终确定为鸡传染性法氏囊与鸡白痢混合感染。
在养殖过程中,当发现存在混合感染问题时,养殖人员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实际治疗前,需要科学分析、合理处置患病鸡群,若发现一些鸡已经失去了治疗价值,需要立即扑杀,实施无害化处理[3],其余病鸡应立即进行卵黄抗体免疫注射,实际用量为1 mL/只,采取胸部肌肉注射的方式,并且需要将痢特灵添加至鸡饲料中,实际用量为300 mg/kg,连续使用1周。
发生混合感染的鸡只,均应肌肉注射干扰素,注射量为1 000 IU/只,1 次/d,3 d 为1 个疗程。在另一侧采取肌肉注射手段,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具体为0.2 mL/kg,每天2 次,3 d 为1 个疗程。若病鸡不存在典型的临床症状,应通过中等毒株的法氏囊病灭活疫苗配合双倍量饮水,对其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并且还应将0.05%利特灵加入鸡饲料中,使鸡只食用充足的维生素,增强抵抗能力,并且拥有较强的抗应激能力。连续治疗1 周左右,即可有效控制病情,病鸡症状会逐渐消失,保证鸡群稳定生长。
除了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外,养殖人员还应注重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混合感染问题的发生几率,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
1)疫苗免疫。现阶段,主要是通过活毒疫苗和精制抗体的应用,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其中,活毒疫苗存在2种,一种是弱毒疫苗,另一种是中毒疫苗,开展免疫接种工作时,若鸡群已具备母原抗体,应接种中毒疫苗,若鸡群不具备较高的抗体水平或不具备母源抗体,应接种弱毒疫苗。污染严重或疫病发生几率较高的地区,应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前,相关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鸡只抗体情况,将此作为基础,科学确定免疫时间,合理选择接种疫苗。若鸡只抗体较少,需要在1~2 日龄开展第1 次免疫工作。如果抗体较多,可将14 日龄作为首次免疫时间。而对于鸡白痢,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在养殖中则需要通过强化管理等方式进行预防。
2)注重引种管理。养鸡场若想避免发生混合感染问题,应注重引种管理工作,尽可能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如果条件不允许,需要从外地引种,应保证引种地区没有疾病问题。引种前,做好检疫工作,保证健康不带有疾病。引种后,应将引种鸡只隔离饲养1个月左右,并且再次进行检疫检验,通过后才能合群养殖。
3)加大鸡场管理力度。在养殖过程中,养鸡场应为鸡群提供干净卫生的生长环境,鸡舍中不可存在较多影响鸡只健康的物质。工作人员应定期清理鸡粪,以免其长期堆积,影响鸡只健康。除了要确保鸡场卫生,还需要做好鸡舍消毒工作[4]。为获得良好的消毒效果,鸡场需要科学制定消毒制度,实施全面消毒,实现对病毒病菌的有效控制。实际选用的消毒液不可存在较大的刺激性气味,尽可能降低对鸡群的不良影响,提升消毒安全性。开展消毒工作时,应避开鸡群喷施消毒液。为获得更好的消毒效果,每次需要使用不同的消毒液。此外,应注重鸡场出入车辆及人员控制,通过全面消毒,防止致病菌进入鸡舍中,引发疾病问题。
4)养殖环节,需要注重密度控制,鸡场可选择分批分群管理的方式,以免密度过大,提升发病几率。实际进行密度管理时,鸡场管理人员应根据季节进行密度调控。夏季时往往温度较高,需要降低养殖密度,冬季天气较为寒冷,可适当增加养殖密度。对于不同年龄的鸡群,不可混合养殖,需要分开饲养,降低疾病发生几率,并且还能防止病原快速扩散。此外,还应确保鸡舍温湿度适宜,避免由于温度与湿度不合理导致鸡群出现混合感染问题。特别是在不同季节,应使鸡舍温湿度处于恒定状态,还应注重鸡舍通风,避免其中存在较多的有害气体,为鸡群提供适宜的环境,降低疾病发生几率[5]。
在养殖过程中,当出现管理不当、养殖密度过高、消毒不彻底等问题时,较易引发鸡白痢和传染性法氏囊病混合感染的问题,严重降低养鸡场养殖效益。因此,养鸡场应详细了解这2 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症,在实际养殖中,做好防控工作,采取疫苗免疫、注重引种管理、加大鸡场管理力度等措施,实现科学养殖,避免出现严重的混合感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