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霞,李军伟
(新乡学院教务处,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教育关乎国家发展,教育关乎民族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要求,基础类、教师教育类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为总学分的20%—25%,应用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为总学分的25%—30%,应用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的比重为总学分的30%—35%,因此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前,不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处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有效思考,实践教学在指导、评价和监管上存在很多问题,使得许多学生在毕业时不具备相应专业和领域的实践技能。因此,改革传统的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高校教育模式中,尽管有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相对规范的实践组织管理,但由于实践教学场地较为分散,形式繁杂多样,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以至于实践教学指导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到位、实践教学质量保障难度大。传统的实践教学现状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全体师生的充分认可,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内容缺乏完善性、投入指导精力匮乏,因此学生们很难获得系统性的指导和有效的培训,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实习实训过程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实践教学涉及面广,指标体系制定和设计难度大,权重不易确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都依托企业、行业或者中小学校合作建设,基地性质不同,类型多样;教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尽相同,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够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合理,评价结果也较为单一,尚未形成成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容易受评价者个体和客观因素影响,容易出现不够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很难反映出学生真正的能力和水平。
实践教学形势多样,不同专业、不同学期有着不同的实践类型,实践时间从一天到一学期不等,实践场地校内校外均有涉及,有的甚至在省外实践基地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散和不确定性,使得实践教学缺乏有力监管,未能实现全过程监督,未能覆盖参加实习实训的全体学生,质量保障体系未构成闭环,不够健全。
要有效解决学生实践中较为突出的做不好、做不到、做不了三个难点问题,需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加持,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指导更加系统化、个性化,实践教学评价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从而使其更加客观化,实践教学管理和监督更加精准和多样,有效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整体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整体思路
为了解决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人手不足和精力有限的问题,需要通过信息化技术,提供系统化的全面指导,同时对特殊学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通过使用信息化、互联网+等技术,收集、整理多种多样的过程性数据,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过程化评价体系,实现自动化评估,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能够让各方参与的信息化平台,以便进行数据共享和互通,实现监督和管理协同,形成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闭环管理。
基于以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路,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考虑,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为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赋能,为新模式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教学过程化管理中引入信息化元素,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将指导从线下拓展成线上线下相混合;记录指导数据,对指导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学生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反馈给指导教师,使后续指导更有针对性,实现对特殊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同时信息化指导也减轻了学校和实践基地的指导工作量,便于建设更多高质量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拓展实习实训基地数量,提高建设水平。
有了教育信息化的赋能,就可以记录更多的数据,让实践教学过程化评价具有实现的基础。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类型,分门别类制定和完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化管理制度和标准,对薄弱环节建立提醒机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质量考核和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加强对二级学院、指导教师、实习实训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监督和指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坚持学习成果导向,构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的多元学业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价与反馈,确保过程性考核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占比,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制定评价相关配套制度。
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加持,可以深度分析实践教学各项质量监测和评价结果,针对突出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项督导,从而反促教学质量改进,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化程度;加强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常规检查、专项督查、教学督导等方式,实施常态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建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切实提高校外实习实训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强的保障。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一体两翼实现校内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平台的无缝连接,通过初阶、中阶到高阶三个层次的不断跃升,将大学4年的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完整模式,即1核心、2平台、3层次、4学年相融合的、全过程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以有效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为深化地方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供新的模式,并有一定的推广性与可复制性,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对接生产链、创新链,确立“3+1”或“3+0.5+0.5”教学模式,坚持以专业认证为牵引,汇聚优势资源,通过持续引进高水平人才壮大师资力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习实训环节设计等举措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可以发挥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势,足额开出实验教学项目,以学科专业竞赛等为抓手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实习实训的推进、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有序开展,吸引学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实践,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加持,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实践教学中做不好(实践教学指导效果不理想)、做不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到位)、做不了(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三大问题,使实践教学实现指导系统化、个性化,实践教学评价过程化、直观化,以及实践质量保障闭环化、可追溯,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1234”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实施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规范实践教学行为,人才培养环节有序运行,切实提高实践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