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鸿霞
1958年,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悄悄地问邓稼先:“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要不要参加?”
邓稼先马上激动起來。他明白,“大炮仗”,就是原子弹。这可是当时世界上杀伤力最强的核武器之一。
那会儿,一些大国已经有了核武器,中国要想不受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可是,新中国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对原子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外国的研究成果也都严格保密。有外国人嘲讽说:“在原子的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
邓稼先听后,很不服气:“真空有什么?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邓稼先接受了任务,成为研发工作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要走一条“从无到有”的路,为祖国和人民造“大炮仗”!
原子弹的试验基地建在西北荒凉的大戈壁,研发任务高度保密。邓稼先离家前跟妻子告别,只说要调动工作,调到哪儿,不知道;做什么,不能说;就连通信,也很困难。邓稼先只能心怀歉疚地对妻子说:“以后我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一切都托付给你了。”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了,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机要研发部门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带领同事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原子弹的理论研究工作中。理论研究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当时我国没有大型计算机,只能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进行计算。白天算不完,晚上继续算,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接着再算。曾有个重要的技术参数,邓稼先带领大家先后进行了9 次大型计算,每次计算要花费近一个月时间。然而9 次计算的结果,都与苏联专家所提供的数据大相径庭。为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上级又调来一批科学家支援。经过验证,9 次计算所得出的结果是正确的,这不仅肯定了前期的研究成果,也极大提升了大家的信心。
邓稼先与同事们还进行了中子物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和状态方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经过3 年的努力,一道道难题被攻克,原子弹理论设计的大门渐渐被叩开了……
1962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诞生。
1963 年,原子弹总体设计完成,邓稼先在这份历史性的文件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姓名。
1964年10月16日,茫茫戈壁上,一声巨响惊天动地,硕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为了新中国的国防科研事业,邓稼先和同事们默默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经过6 年的艰苦奋斗、忘我科研,终于为国家造出了“大炮仗”!
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继续甘当无名英雄,很快又投入到另一个 “更大的炮仗”——氢弹的研制中……